全腦速讀為什麼我們常常走神

  全腦速讀,或稱“速讀”,“快速閱讀”。科學原理早已提示:人的大腦分為左右兩部分,各自分管並對不同的資訊內容處理:其中右腦主要是對圖形和影象進行記憶和加工,而左腦主要是處理諸如邏輯、數字、文字等非形象化的資訊。科學研究已經證明:人類進行傳統閱讀時,主要使用左腦的功能;而在採用“速讀”方式閱讀時,則充分調動了是左右腦的功能作用,各自發揮左右腦的優勢共同進行文字資訊的形象辨識、意義記憶和理解,所以“速讀”又被稱之為“全腦速讀”。

  科學研究指出,人類的思維速度至少能達到600字/分鐘,但一般人的語速卻只在150字/分鐘左右。正是出於這個原因,我們在聽講座或是聽報告時才會經常 走神。萬一碰上個枯燥的主題或是無趣的教授,而我們又不懂得積極調動多餘的精力去思考聽到的內容,把理論與實際經歷、知識儲備聯絡起來,白日夢就更容易乘 虛而入。從神經學的角度來講,人腦每秒鐘有意識處理的資訊量約為126個神經位元,潛意識的工作速度甚至高達10億個神經位元/秒。如果以平均閱讀速度 200字/分鐘來計算,就相當於每秒處理40個神經位元的資訊,這就意味著大腦每秒鐘都有高達80個神經位元的空間未被利用。或許你會認為這是件好事。大 腦有了空閒不是正好可以休息一下嗎?其實不然。人腦是一臺異常勤奮的計算機,一旦出現資源過剩的情況,它就會在後臺自動呼叫空閒的資源來處理其他資訊,也 就是我們先前提到的白日夢。換言之,如果你的閱讀速度比不上大腦處理資訊的速度,過剩的資源非但不能節約下來以備日後之需,反而會被用到其他無關緊要的地 方,阻礙注意力的集中。在絕大多數情況下,我們會自言自語:“天啊!這種天書誰看得懂啊!”“別人肯定都比我讀得快!”“為什麼人家週末放假出去玩兒,我 就得悶在圖書館裡看書?”不用多說,大家也知道這種消極的自我暗示對閱讀理解和記憶有害無益。

  就拿當初的司法考試來說吧。每個人在考前都有幾個月的準備時間。有的同學乾脆把家都搬到了圖書館裡,沒日沒夜地悶在那裡複習;可還有些同學居然賴在家 裡邊看電視邊讀書。3歲小孩都知道,電視會分散我們的注意力。但從上面的理論看來,這也不失為一種折中的辦法。既然大腦無論如何都有70%的空閒資源,倒 不如用五花八門的電視節目來填補空缺。至少這樣我們還能有點心理安慰,不會覺得自己除了複習考試就毫無生活樂趣可言了,而且總比沒完沒了地進行消極的自我 暗示要好得多吧!

  我對腦神經領域的研究一直都很感興趣。但在我看來,那些科學研究的資料結論對實際的學習、閱讀及工作技巧並沒有太顯著的指導意義。我在前面就已經說過,人 類現有的閱讀技巧全都是幾千年前流傳下來的“老酒”。對於閱讀這種實用的技巧而言,精確的數值和科學原理都只能起到輔助解釋的作用,幫助我們理解並接受某 一套系統的訓練方法。我們真正關心的只是某種技巧是否有效,能否幫助自己提高閱讀效率、優化工作流程。儘管我的這套閱讀方法還沒有得到嚴謹的科學證明,我 也不知道自己在閱讀過程中究竟呼叫了多少個位元的大腦資源,但我卻親身體驗到了前所未有的改變。通過長期的訓練,我發現自己變得更加專注了。一旦閱讀的速 度和流暢度都上了一個臺階,自然也就沒有多餘的精力去胡思亂想、自言自語了。說得俗套一些,就是全身心地投入到了閱讀當中,進入了忘我的境界。從這個意義 上來講,閱讀就好比騎自行車,必須先用力蹬到一定的速度才能騎得穩,騎得順暢。

  相比之下,小時候在學校裡學到的那一套,與其說是閱讀方法,還不如說是最有效的催眠術。逐字閱讀光是聽著就覺得累。睡前總愛隨手翻翻閒書的人肯定有所 體會。工作了一天,我們的身體已經十分疲憊,一旦大腦還沒得到足夠的資訊供給量,就會自動轉入休眠狀態。如果在白天,我們就會開一下小差、做一做白日夢。 因為,不僅是左腦,我們的右腦也需要得到持續的資訊供給,而進行逐字閱讀卻無法做到這一點。既然無法從外界得到所需的資訊量,我們的右腦就會想辦法自己找 事做。比方說,一個被鎖在小黑屋裡的人,過不了多久就會產生各種各樣的幻覺,而且自己完全無法抑制這種思維紊亂的發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