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學畢業年級唯美散文

  對於畢業年級的小學生們而言,他們適合去閱讀什麼樣的唯美的散文呢?下面是小編網路整理的以供大家學習參考。

  :手指

  我們每個人,都隨時隨地隨身帶著十根手指,永不離身。一隻手上的五根手指,各有不同的姿態,各具不同的性格,各有所長,各有所短。

  大拇指在五指中,形狀實在算不上。身材矮而,頭大而肥,構造簡單,人家有兩個關節,他只有一個。但在五指中,卻是最肯吃苦的。例如拉胡琴,總由其他四指按弦,卻由他相幫扶住琴身;水要噴出來,叫他死力抵住;血要流出來,叫他拼命按住;重東西翻倒去,叫他用勁扳住。討好生活的事,卻輪不上他。例如招呼人,都由其他四指上前點頭,他只能呆呆站在一旁。給人搔癢,人舒服後,感謝的是其他四指。

  常與大拇指合作的是食指。他的姿態可不如其他三指窈窕,都是直直落落的強硬的曲線。他的工作雖不如大拇指吃力,卻比大拇指複雜。拿筆的時候,全靠他推動筆桿;遇到危險的事,都要由他去試探或冒險;穢物、毒物、烈物,他接觸的機會最多;刀傷、燙傷、軋傷、咬傷,他消受的機會最多。他具有大拇指所沒有的“機敏”,打電話、扳槍機必須請他,打算盤、擰螺絲、解鈕釦等,雖有在拇指相助,終是以他為主。

  五指中地位最優、相貌最堂皇的,無如中指。他居於中央,左右都有屏障,他身高最高,無名指、食指貼身左右,像關公左右的關平、周倉,一文一武,片刻不離。***華語網,因為認真,所以依賴***他永遠不受外物衝撞,所以曲線優美,處處顯示著養尊處優。每逢做事,名義上他是參加的,實際並不出力。他因為身體啊長,取物時,往往最先碰到物,好像取得這物是他一人的功勞,其實他碰到之後就退在一旁,讓大拇指、食指去出力,他只是在旁略為扶襯而已。

  無名指和小指,體態秀麗,樣子可愛,然而,能力薄弱也無過於他們了。無名指本身的用處多用於研脂粉、蘸藥末、戴戒指。小指的用處則更渺小,只是掏掏耳朵、抹抹鼻涕而已。他們也有被重用的時候,在絲竹管絃上,他們的能力不讓於其他手指。舞蹈演員的手指不是常作蘭花狀嗎?這兩根手指正是這朵蘭花中最優美的兩瓣。除了這等享樂的風光事以外,遇到工作只是其他手指的附庸。

  手上的五指,我只覺得姿態與性格,有如上的差異,卻無愛憎在其中手指的全體,同人群的全體一樣,五根手指如果能團結一致,成為一個拳頭,那就根根有用,根根有力量,不再有什麼強弱、美醜之分了。

  :頂碗少年

  有些偶然遇到的小事情,竟會難以忘懷,並且時時縈繞於心。因為,你也許能從中不斷地得到啟示,悟出一些人生的哲理。

  這是二十多年前的事情了。有一次,我在上海大世界的露天劇場裡看雜技表演,節目很精彩,場內座無虛席。坐在前幾排的,全是來自異國的旅遊者。優美的東方雜技,使他們入迷了。他們和中國觀眾一起,為每一個節目喝彩鼓掌。

  一位英俊的少年出場了。在輕鬆優雅的樂曲聲裡,只見他頭上頂著高高的一疊金邊紅花白瓷碗,柔軟而自然地舒展著肢體,做出各種各樣令人驚羨的動作,忽而臥倒,忽而躍起……碗,在他的頭頂搖搖晃晃,卻總是掉不下來。最後,是一組難度較大的動作———他騎在另一位演員身上,兩個人一會兒站起,一會兒躺下,一會兒用各種姿態轉動著身軀。站在別人晃動著的身體上,很難再保持平衡,他頭頂上的碗,搖晃得厲害起來。在一個大幅度轉身的剎那間,那一大摞碗突然從他頭上掉了下來!這意想不到的失誤,讓所有的觀眾都驚呆了。

  臺上並沒有慌亂。頂碗的少年歉疚地微笑著,不失風度地向觀眾鞠了一躬。一位姑娘走出來,掃起了地上的碎瓷片,又捧出一大摞碗,還是金邊紅花白瓷碗,整整十隻,一隻不少。於是,音樂又響起來,碗又高高地頂在了少年頭上。少年沉著地重複著剛才的動作,依然是那麼輕鬆優美,緊張不安的觀眾終於又陶醉在他的表演之中。到最後關頭了,又是兩個人疊在一起,又是一個接一個艱難的轉身,碗,又在他頭頂厲害地搖晃起來。觀眾們屏住氣,目不轉睛地盯著他頭上的碗……眼看身體已經轉過來了,幾個性急的外國觀眾忍不住拍響了巴掌。那一摞碗卻彷彿故意搗蛋,突然跳起搖擺舞來。少年急忙晃動腦袋保持平衡,可是來不及了。碗,又掉了下來。

  場子裡一片喧譁。臺上,頂碗少年呆呆地站著,臉上全是汗珠,他有些不知所措了。還是那一位姑娘,走出來掃去了地上的碎瓷片。觀眾中有人在大聲地喊:“行了,不要再來了,演下一個節目吧!”好多人附和著喊起來。一位矮小結實的白髮老人從後臺走到燈光下,他的手裡,依然是一疊金邊紅花白瓷碗!他走到少年面前,臉上微笑著,並無責怪的神色。他把手中的碗交給少年,然後撫摩著少年的肩,輕輕搖了搖,嘴裡低聲說了一句什麼。少年鎮靜下來,手捧著新碗,又深深地向觀眾們鞠了一躬。

  音樂第三次奏響了!場子裡靜得沒有一絲聲息。一些女觀眾,索性捂住了眼睛……

  這真是一場驚心動魄的拼搏!當那疊碗又劇烈地晃動起來時,少年輕輕抖了一下腦袋,終於把碗穩住了。全場響起了暴風雨般的響聲。

  在以後的歲月裡,不知怎的,我常常會想起這位頂碗少年,想起他那一次的演出;而且每每想起,總會有一陣微微的激動……

  :各具特色的民居

  客家民居

  在閩西南和粵東北的崇山峻嶺中,點綴著數以千計的圓形圍屋或土樓,這就是被譽為“世界民居奇葩”的客家民居。

  客家人是古代從中原繁盛的地區遷到南方的。他們的居住地大多在偏僻、邊遠的山區,為了防備盜匪的騷擾和當地人的排擠,便建造了營壘式住宅,在土中摻石灰,用糯米飯、雞蛋清作黏合劑,以竹片、木條作筋骨,夯築起牆厚1米、高15米以上的土樓。它們大多為三隻六層樓,一百至二百多間房屋如橘瓣狀排列,佈局均勻,巨集偉壯觀。大部分土樓有兩三百年甚至五六百年的歷史,經受無數次地震撼動、風雨侵蝕以及炮火攻擊而安然無恙,顯示了傳統建築文化的魅力。

  客家先民崇尚圓形,認為圓是吉祥、幸福和安寧的象徵。土樓圍成圓形的房屋均按八卦佈局排列,卦與卦之間設有防火牆,整齊劃一。

  客家人在治家、處事、待人、立身等方面,無不體現出明顯的文化特徵。比如,許多房屋大門上刻著這樣的正楷對聯:“承前祖德和儉,啟後子孫讀與耕”,表現了先輩希望子孫和睦相處、勤儉持家的願望。樓內房間大小一模一樣,他們不分貧富、貴賤,每戶人家平等地分到底層至高層各一間房。各層房屋的用途驚人的統一,底層是廚房兼飯堂,二層當貯倉,三層以上作臥室,兩三百人聚居一樓,秩序井然,毫不混亂。土樓內所保留的民俗文化,讓人感受到中華傳統文化的深厚久遠。

  傣家竹樓

  踏上傣家人居住的土地,你就走進了綠色的世界。遠遠望去,到處是一叢叢綠綠的鳳尾竹和遮天蓋地的油棕林。竹林深處不時傳來雞犬之聲,那一幢幢竹樓都藏在濃綠的竹林中了。

  竹樓是傣族傳統的建築形式。傣族人居住區地處亞熱帶,氣溫高,據說竹樓有利於防酷熱和溼氣,因此,傣族人家至今依然保持著“多起竹樓,傍水而居”的習慣。

  傣族村寨多則二三百戶,少則一二十家,都由一幢幢別緻的竹樓組成。村邊有防護林帶。每家竹樓四周,都用竹籬圍著。籬內種植著各種花木果樹,可謂“樹滿寨,花滿園”。竹樓下有加大的空地作院子。每幢竹樓呈正方形,分上下兩層,樓上住人,樓下關牲口、堆柴禾。竹樓由20至24跟柱子支撐。屋內橫樑穿柱,有的橫樑上雕刻著花紋。離地七八尺處鋪樓板或竹篾,將樓房隔為兩層。以前房屋是用茅草編織得得草排或木片覆蓋,近年來大都改用瓦頂。

  如果你到傣家做客,走進竹籬,登上梯子,便來到屋外的走廊。進門,是一間寬大的堂屋,中間鋪著一大塊竹蓆,這是全家人活動的中心,也是招待客人的地方。兩側是用木板或竹篾隔成的臥室,外人是不能入內的。傣家竹樓建築結構一般比較簡單,但十分寬敞,別緻美觀。室內通風也很好,坐在室內,只覺清風徐來,花果飄香。

  建造竹樓,是傣家生活中的一件大事。按照傳統習俗,先要選好地方,打好地基,再立柱架樑。一幢竹樓最主要的是中柱。中柱一般是8根。選擇中柱是件嚴肅而隆重的事情。中柱從山上運進村寨時,大家都前去迎接,並潑水祝福。傣族還有個風俗:一家蓋房,全村幫忙。新樓落成時,還要舉行“架竹樓”儀式。這時候,全寨子的人蜂擁而至,喜氣洋洋,像過節一般熱鬧。同時還要請“贊哈”唱“賀新房”的曲子,據說這樣才能吉祥、平安,家道興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