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年級歷史下冊導學案答案

  導學案的實施旨在改變傳統的七年級歷史教學模式,促進學生學習的主動性。小編整理了關於七年級歷史下冊的導學案答案,希望對大家有幫助!

  七年級歷史下冊導學案設計

  走向全盛的唐朝

  備課人:程 暉

  【課時學習目標】

  1.知識與能力:瞭解武則天和唐玄宗統治前期唐朝的情況,能夠概括“開元盛世”的社會現狀,培養學生綜合分析的能力。

  2.過程與方法:會使用教材中的插圖,使學生學會從圖片中感知獲取歷史知識的方法。

  3.情感態度價值觀:通過對唐朝前期統治者有關用人的史實的瞭解,讓學生明白用賢則昌,失賢則亡的道理。

  4.重點:開元盛世。難點:開元盛世形成的原因及政策。

  【預習導學】

  1.請同學們認真閱讀教材內容,獨立完成下列預習題:

  ***1***說出中國歷史上唯一的女皇帝的姓名、稱帝時間及國號。

  ***2***歸納武則天的治國措施。

  ***3***唐玄宗的姓名、登基時間及年號?

  ***4***開元盛世起止時間?出現的原因是什麼?結果怎樣?

  2.組內互查,訂正預習情況,並記錄疑難問題。

  【課堂學習研討】

  1.以小組為單位,展示預習成果。

  2.組內交流預習中發現的疑難問題並解決這些問題,如不能解決師生可共同探討。

  3.教師展示自己在備課中設計的研討問題:

  ***1***怎樣評價武則天?

  ***2***說說“開元盛世”局面是怎樣出現的?

  ***3***從經濟、政治和結果等方面比較一下唐太宗和唐玄宗的政績。

  4.小組探究交流,以組為單位展示研討成果,如有錯誤,教師更正、補充。

  5.教師指導學生對本課內容進行小結,建立知識框架。

  【課內訓練鞏固】

  1.唐朝進入全盛時期是在*** ***

  A.開元年間 B.武則天時期 C.唐太宗時期 D.唐高宗時期

  2.唐太宗死後繼位的皇帝是*** ***

  A.武則天 B.唐高宗李治 C.唐中宗李顯 D.唐玄宗李隆基

  3.大唐王朝的“二聖”是指*** ***

  A.唐太宗和唐玄宗 B.唐太宗和武則天 C.唐玄宗和武則天 D.唐高宗和武則天

  4.唐玄宗統治前期的年號是*** ***

  A.開元 B.天寶 C.貞觀 D.開皇

  5.武則天稱帝時廢掉的皇帝是*** ***

  A.李顯 B.李旦 C.李治 D.李隆基

  6.開元年間唐朝進人鼎盛時期,史稱*** ***

  A.“貞觀之治” B.“貞觀遺風” C.“文景之治” D.“開元盛世”

  【拓展延伸】

  列表比較唐太宗、武則天、唐玄宗統治時期在政治、經濟等方面採取的相同治國措施。

  初中歷史教學學生歷史發展觀培養

  摘要:

  在初中歷史教學中,學生的歷史學習主要是圍繞一些特定歷史事件和典型事件去展開的,因此,學生要想完全地理解歷史事件發生的始末以及基本的發展脈絡必須具有良好的歷史發展觀,因為歷史發展觀要求學生在看待若干個歷史問題時必須將看似不相關的問題用聯絡發展的觀點去看待,並且要根據歷史發展的時間和空間節點去聯動看待這些標誌性歷史事件的產生。

  關鍵詞:

  初中歷史;歷史發展觀;基本規律

  《義務教育歷史課程標準》要求:“知道重要的歷史事件、歷史人物及歷史現象,知道人類文明的主要成果,初步掌握歷史發展的基本線索。”即要求在感知的歷史過程中,認識歷史的發展規律,前者是知識與能力,後者涉及過程與方法,使學生在一定的主題裡,選擇有效資訊,多途徑地感知歷史、獲取資訊。歷史的學習需要學生具有看待事物採取發展的觀念,比如,採用事物發展過程中所遵循的新舊事物原理,即新事物的產生必然是以舊事物的滅亡為基礎,並且在面對特定歷史背景下歷史的發展或多或少是伴隨著一些人物的犧牲或者是具有決定意義的事件和人物的產生去改變該時期的歷史程序。

  一、初中歷史教學的基本現狀

  1.學生的歷史學習只是停留在瞭解歷史問題的階段

  在初中歷史教學中,教師在教學中一般只是讓學生去記憶一些典型事件的發生時間和基本經過,並沒有教會學生去分析這些歷史問題,因此,初中生的歷史學習很顯然只是停留在基礎階段,也不可能嚐到歷史學習的樂趣,因為學習歷史最重要的是需要讓學生有良好分析問題的方法。

  2.歷史的學習缺少正確的分析方法

  在當前的歷史教學中,部分教師的教學方法一般侷限在讓學生去記憶一些歷史問題,然後去應付考試要求,忽視了對學生歷史學習方法的指導,所取得的教學效果也不理想,因此,在初中階段,在學生有一定的知識體系和基本的分析問題能力的時期,教師必須培養學生基本的歷史學習方法和研究問題的技巧。

  二、如何培養學生基本的歷史發展觀

  1.在學習中要有聯動分析歷史問題的意識

  歷史的學習看似枯燥無味,但是如果理清了歷史發展中的基本脈絡,並且在分析一些歷史問題時注重將一些小事件聯絡起來去看待,就會看到事件發生的必然性。比如,在學習我國第一個統一的封建專制主義王朝———秦朝的歷史時,雖然該朝代只有十四年的短暫時間,但是,它存在的意義卻十分巨大,像車同軌、書同文等措施加速了我國的經濟、文化大一統,但是由於統治者在修長城和陵墓的工程中,徵發了大量的勞役使得民眾怨聲載道,最終加速了秦朝滅亡的步伐。分析這一型別的事件時,學生可以將大澤鄉起義和項羽、劉邦的起義聯絡起來,將起義的發生背景以及經過聯絡起來看待,並且結合秦朝滅亡所發生的關鍵戰役,最後得出秦朝歷史短暫的主要原因。所以在歷史學習中,學生只需要注重將每一個時期的歷史事件聯動起來去看待就會發現更多的歷史史實。秦朝滅亡後,漢朝初期統治者採取休養生息的政策,這樣社會生產力在一定的時間裡都會得到恢復,在漢朝的中期社會財富得到了一定的積累,土地兼併等社會矛盾就會逐漸凸顯出來,學生在學習這些歷史知識時需要結合這些社會背景去分析,包括西漢初期爆發的藩王叛亂都是由於王權與地方權力不平均導致的,所以要想很好地看待這些問題必須將西漢初期的政治政策以及社會狀況聯合起來去看待,才能明白事件發生的原因。

  2.分析歷史問題時注重對每個時間節點進行控制

  我國的古代歷史根據時間順序主要有先秦時期、秦漢時期、隋唐時期以及宋元、明清時期。學生在學習每一個時期的歷史時,首先需要對特定階段進行時間節點的控制。比如,在學習隋唐時期的歷史時可以將唐朝分為盛唐、中唐、晚唐幾個時期,大致的時間大概是7世紀初期到8世紀中期,中唐為8世紀中期到9世紀中期晚期,晚唐則為9世紀中期到10世紀初,每一個階段的政治制度都有一定的區別,因此,學習的過程中需要對每個階段的政治、經濟、文化進行對比分析,比如唐朝初期的三省六部制使得唐朝的統治機構之間權力可以得到制約,但是後期部分兵權過度集中導致藩鎮割據,加速了唐王朝的瓦解和衰落,學生在學習中需要想將這些規律很好地把握住,就需要看到每個時期政治制度下所影響的社會文化發展,比如唐朝的科舉制度將詩詞作為考查的重要標準,因此,那時候吟詩十分流行,故而唐詩十分流行,這就是典型的例子。

  3.教師在教學中要幫助學生認識歷史發展的規律

  首先,一定要建立線上索梳理的基礎上,這是基礎知識層面上的要求。其次,一定要引導學生進行適度的比較和歸納,這是基本能力層面上的要求。再次,在揭示歷史發展規律時,要注重學生的概括性表達,即使學生是嘗試性的表達,教師也不要打斷或者取而代之,這是教學方法上的要求。最後,學生在認識到歷史發展的某些規律性問題之後,不要就此淺嘗截止,而要設定材料情境運用,以檢查學生是否真正瞭解,所以要求教師在進行教學設計時,一定要注意這個環節的處理。

  總而言之,無論是在學生的學,還是教師的教抑或是教學環節的設計上,時時處處都要體現以線索為中心,以方法為輔助,瞭解歷史發展的基本規律。總體來看,在初中歷史教學中,學生歷史發展觀的培養主要是從學生看待分析某些歷史事件的時間和空間發展規律去進行的,學生在分析這類型別的歷史事件時不能孤立地去看待這些問題,而是要將若干個歷史問題聯動起來去分析,並且分析過程中要對問題產生的背景和經過與相對應時間段所發生的歷史事件進行對比分析,這樣學生的歷史發展觀自然就形成了。

  作者:馮仁敏 單位:山東省煙臺招遠市泉山學校

  參考文獻:

  高月新.藉助思維數軸釐清史實聯絡[J].社科縱橫:新理論版,2011***3***.


猜你感興趣:

1.七年級歷史下冊導學案

2.人教版七年級歷史下冊導學案

3.七年級下冊歷史導學案

4.七年級歷史下冊第10課導學案

5.七年級下冊地理導學案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