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二語文同步練習題

  做好語文的練習題,能夠讓你的成績得到提升。下面是小編收集整理的目及其參考答案以供大家學習。
 

  ***一***

  1.拼音和解釋都正確的一組是

  A.貽***yí 贈送*** 有奇***jī*** 鉤畫了了***清清楚楚***

  B.啟窗***開啟窗戶***而觀  為***wèi***宮室

  珠可歷歷***清清楚楚***

  C.髯***rán***  絕類***類別***彌勒  通計***jì***

  D.水波不興***起***  二黍許***xǔ 許多***  佛印居***住在***右

  2.選出各句的“之”詞性相同的一項

  ①能以徑寸之木

  ②箬篷覆之

  ③閉之,則右刻“山高月小,水落石出”

  ④石青糝之

  ⑤右臂掛念珠倚之

  ⑥蓋簡桃核修狹者為之

  A.①③⑤               B.②④⑥

  C.①②③               D.①④⑥

  3.下列句子中有通假字的一句是

  A.珠可歷歷數也         B.虞山王毅叔遠甫刻

  C.蓋簡桃核修狹者為之   D.技亦靈怪矣哉

  4.選出翻譯不夠恰當的一項

  A.罔不因勢象形,各具情態。

  譯:沒有一件不是根據木頭原來的樣子,雕刻成各種形狀,***人和物***各有各的神態。

  B.蓋大蘇泛赤壁雲。

  譯:原來刻的是蘇東坡坐船遊赤壁的故事。

  C.中峨冠而多髯者為東坡。

  譯:中間那個頭戴著高帽,長著很多鬍子的是蘇東坡。

  D.其人視端容寂,若聽茶聲然。

  譯:那個人看得很端正並且很安靜,好像在聽壺中的水的聲音。

  5.下列說法中錯誤的一項是

  A.本文屬事理說明文。全文的結構為“總—分—總”,主體部分的說明順序是空間順序。

  B.本文節選自清代魏學洢編的《虞初新志》。

  C.題目“核舟記”中的“記”表明了文章的體載,在這裡有摹寫的意味。

  D.本文的說明物件是王叔遠送給本文作者的“簡桃核修狹者”所刻成的小船。

 

  答案:

  1.A2.B3.C4.D5.B

 

  ***二***

  一、基礎部分

  1.選出加粗字書寫注音不正確的一組*** ***

  A.屏風***pínɡ*** 納涼***nà*** B.流瑩***yínɡ*** 惟幕***wéi***

  C.傖俗***chèn*** 因地制宜***yì*** D.造型***xínɡ*** 緩衝***huǎn***

  2.解釋加粗詞語的意義。

  ***1***造型不夠輕巧,色彩又覺傖俗。

  ***2***其實,屏的設定,在與整體的相稱、安放的位置與作用……諸方面,均要做到得體才是。

  ***3***誠如是,則我寫這篇小文章,也就不為徒勞了。

  ***4***“閒倚畫屏”“抱膝看屏山”,也夠得一些閒滋味,未始不能起一點文化休憩的作用。

  3.指出下列句子所用的說明方法。

  ***1***古代的畫中常見室內建屏,它與帷幕起著同一作用。*** ***

  ***2***屏者,障也,可以緩衝一下視線。*** ***

  ***3***按屏的建造材料及其裝飾的華麗程度,分為金屏、銀屏、錦屏、畫屏……等。*** ***

  ***4***“錦屏人忒看得這韶光賤”一句,用錦屏人來代指閨中女郎。*** ***

  閱讀下列文段,完成4~9題。

  屏可以分隔室內室外。過去的院子或天井中,為避免從門外直接望見廳室,必置一屏,上面有書有畫,既起分隔作用,又是藝術點綴,而且可以擋風。而空間上還是流通的,如今稱為“流動空間”。小時候廳上來了客人,就躲在屏後望一下。舊社會男女有別,雙方不能見面,只得藉助屏風了。古代的畫中常見室內建屏,它與帷幕起著同一作用。在古時皇家的宮廷中,屏就用得更普遍了。

  從前女子的房中,一般都要有屏,屏者,障也,可以緩衝一下視線。《牡丹亭》“遊園”一出中有“錦屏人忒看得這韶光賤”一句,用錦屏人來代指閨中女郎。按屏的建造材料及其裝飾的華麗程度,分為金屏、銀屏、錦屏、畫屏、石屏、木屏、竹屏等,因而在藝術上有雅俗之別,同時也顯露了使用人不同的經濟與文化水平。

  屏也有大小之分。從宮殿、廳堂、院子、天井,直到書齋、閨房,皆可置之,因為場合不同,自然因地制宜,大小由人了。近來我也注意到,屏在許多餐廳、賓館中用得很普遍,可是總勾不起我的詩意,原因似乎是造型不夠輕巧,色彩又覺傖俗,繪畫尚少詩意。這是因為製作者和使用者沒有認識到屏在建築美中應起的作用,僅僅把它當作活動門板來用的緣故。其實,屏的設定,在與整體的相稱、安放的位置與作用、曲屏的折度、視線的遠近諸方面,均要做到得體才是。

  屏是真夠吸引人的,“閒倚畫屏”“抱膝看屏山”,也夠得一些閒滋味,未始不能起一點文化休憩的作用。聰明的建築師、傢俱師們,以你們的智慧,必能有超越前人的創作,誠如是,則我寫這篇小文章,也就不為徒勞了。

  4.給下列字注音。

  忒 倚 膝

  5.文中畫線句所用的說明方法是____________.

  6.“屏可以分隔室內室外”,在第一段中起什麼作用?屏除了分隔作用,還有什麼作用?

  7.概括第二段的段意。

  8.作者認為屏風怎樣設定才合適?

  9.概括上文的中心意思。
 

  二、提高部分

  閱讀下文,完成10~14題。

  竹是一種特殊的植物。

  竹非草、非木,在現代植物學中,屬禾本科,竹亞科。我國有毛竹、苦竹、孝順竹等六個屬共250餘種。因為種類繁多,千姿百態,早在晉朝時我國便有專門記敘竹的《竹譜》。這部書,現已被公認為世界最早的植物譜錄學專著。

  竹和人們的日常生活往往有密切的關係,除了用竹纖維編成的“竹布”現已少見外,食、住、行各方面均少不了。說起竹,過去的運輸工人用的都是竹槓,他們把用血汗換來的銀元、銅元放在片刻也不離手的竹槓中,把頭、惡霸來了,只要敲一下竹槓,便知道一天收入多少,這是現已通行全世界的“敲竹槓”諺語的由來。印度也產竹,玄奘法師在《大唐西域記》中講了個很有趣的神話。有個僧侶貴族,聽說釋伽佛身長一丈六,他不信,便做了根長一丈的竹杖,要實地量一下。不料,等他挨近佛時用那根作尺的竹杖量時,佛身總比竹杖長一丈六。這時他才知道“佛法無邊”,將竹杖丟下走了。從此,這裡便長出了“竹林”。

  我國農諺有種竹要“留三去四”以及“公孫不相見,母子不相離”之說。“去四”,即四年以上的竹如不除去,會影響竹林的發展;三年以下則太小,不宜取用。所謂“公孫不相見,母子不相離”是這一寶貴經驗的形象化說明,值得我們珍視。

  10.“敲竹槓”一詞現在一般是指什麼?它表達怎樣的感情色彩?

  11.第三段中的“他不信,便做了根長一丈的竹杖,要實地量一下”是針對什麼說的?

  12.“從此,這裡便長出了‘竹林’”,句中的“從此”指代的是什麼?

  13.第一、第二自然段主要運用了什麼說明方法?用來說明什麼?

  14.“公孫不相見,母子不相離”形象地說明種竹的一條寶貴經驗,請用兩個單句表達。

  三、試一試

  15.下列句子因太長而不清晰,請修改。

  我們班的外語經學校研究決定從9月6號開始分快慢兩個小班上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