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下語文安塞腰鼓教學設計

  安塞腰鼓是陝西省的傳統民俗舞蹈。接下來小編為你整理了,一起來看看吧。

  

  一、教學目標

  ***一***知識與能力

  圍繞“讀”來進行課堂教學。結合多媒體課件中的圖片和課文錄音,讓學生通過“讀”來體會安塞腰鼓激昂的氣勢,雄壯的場面,感受課文表現出來的美。

  ***二***過程與方法

  看錶演、聽錄音、讀課文,讓學生積極參與學習,主動交流;注重生生互動、師生互動,在教師指導下自主合作學習。

  ***三***情感態度價值觀

  理解文章對高原生命的熱烈讚美,感受其中生命律動和力量及豐富的文化內涵,培養學生健康的審美情趣。

  二、教學過程

  ***一***匯入新課

  師:古老的黃土高原,溝壑縱橫,風沙滿天。在許多人的心目中,它是一片貧瘠落後的土地,然而就是在這樣的土地上卻產生了一種獨具魅力的藝術形式──安塞腰鼓。***播放安塞腰鼓視訊***

  這段視訊錄影,你們有什麼感受?***待學生回答後***今天我們就一起走進黃土高原,走近劉成章的散文《安塞腰鼓》。

  ***多媒體投影:課題、作者***

  ***二***整體感知

  1.師:讓我們先來聽一聽這篇課文的朗讀***想聽錄音呢,還是聽老師讀?***。聽老師讀,那老師有要求,大家在聽讀過程中,要將課文中你覺得特別的詞語句子和自己感受深刻的地方做上記號。

  2.注意以下生字詞***課件出示***

  ***1***亢奮***kàng fèn******:極度興奮。

  ***2***晦暗***huì àn***:昏暗。

  ***3***羈絆***jī bàn***:被纏住了不能脫身;束縛。

  ***4***冗雜***rǒng zá***:繁雜。

  ***5***驀然***mó rán***:突然,猛然。

  ***6***歎為觀止***tàn wéi guān zhǐ***:讚美看到的事物好到了極點。

  ***7***戛然而止***jiá rán ér zhǐ***:聲音突然中止。

  3.初步分析課文

  ***1*** 師:聽了老師的朗讀,我們來將課文的開頭和結尾來對比一下,看看為了表現安塞腰鼓的激越,開頭和結尾都寫了怎樣的場景?

  師明確:這是以聲襯靜,以聲襯靜的手法在我國古代的文學作品中早有運用,正所謂“蟬噪林愈靜,鳥鳴山更幽”。

  ***2***我們來看看作品是從哪幾個角度來寫安塞腰鼓的?***引導學生依據“好一個安塞腰鼓”一句間隔反覆出現四次,梳理出文章描繪的四個方面。***

  師明確:“好一個安塞腰鼓”一句反覆出現了四次,是文中寫安塞腰鼓藝術特點的分水嶺,分別從四個方面寫安塞腰鼓的美。據此,我們可以將課文分為這樣四個部分。場面美、鼓聲美、後生美、舞姿美。

  ***3***四個“好一個安塞腰鼓”間隔出現,構成一種修辭手法,叫作“間隔反覆”。使用這種修辭手法有怎樣的效果?

  師明確:間隔反覆修辭手法的作用──形成迴環往復的氣勢,增強語言的表現力。

  ***4***其實,為了表現安塞腰鼓壯闊、豪放、火烈的畫面美、音樂美,作者用他的生花妙筆,把安塞腰鼓雄渾壯美的視覺衝擊轉化成了對我們心靈的震撼。我們要進一步的感受和體會。

  ***三***朗讀品味

  1.師:下面我們共同進入朗讀品味階段。朗讀哪些段落使你有痛快淋漓、拍手稱快的感受?為什麼這些語言給你這種感受?怎樣朗讀才能傳達出這種感受?

  ***學生在教師組織下,有感情地朗讀自己喜愛的段落,並互相交流感受、互打分、點評。***

  2.師引導:從大家的朗讀中,我們似乎聽到了激昂的鼓聲,感受到了那烈火般的舞蹈,文章為什麼會這麼有氣勢?你能否從文章的語言材料中找一點依據?***課件出示***

  ***1***運用比喻使描寫的物件更加生動、具體。

  ***2***運用排比使文章的氣勢更加恢巨集、雄渾有力,用來描寫安塞腰鼓也很適當。

  ***3***這篇文章中有許多句段及短句,如“交織!旋轉!凝聚!奔突!輻射!翻飛!昇華”。短促、激烈,有強烈的節奏感,正如急促的鼓點。

  3.師:將自己喜歡的段落大聲地朗讀出來,再一次體會安塞腰鼓的壯美,然後談談你對課文內涵的理解。

  教師摘要出示:

  A.這是一篇歌頌激盪的生命和磅礴的力量的文章。

  B.歌頌陽剛之美。

  C.表現要衝破束縛、阻礙的強烈渴望。

  D.人就應該這樣痛快淋漓地生活與表現自我。

  ***四***質疑探究

  1.師:西北現在好像成了貧困落後的代名詞,作者為什麼這樣歌頌西北漢子?為什麼對黃土高原情有獨鍾?課文中哪些語句表達了作者的這些思想感情?請找出來,一起探究。

  2.學生合作探究

  教師根據學生有可能發表的見解及收集的問題,有針對性的準備,並適時點撥***課件出示***。

  ***1***為什麼說“多水的江南是易碎的玻璃,在那兒,打不得這樣的腰鼓”?──難道江南真的打不得腰鼓麼?任何藝術的產生都與特定的地域和歷史文化淵源有關。江南的文化風格是柔美的,孕育不出這樣的腰鼓。安塞腰鼓只能是原始粗獷的黃土文化的產物。

  ***2***為什麼又強調黃土高原土層的“厚”?──因為這厚厚的土層,正是生命元氣的積蓄,也是黃土文化的深深積澱!讚美安塞腰鼓,實際上也是讚美黃土高原的文化底蘊!

  ***3***它使你驚異於那農民衣著包裹著的軀體,那消化著紅豆角老南瓜的軀體,居然可以釋放出那麼奇偉磅礴的能量!這句話怎麼理解?

  ***4***“好一股掙脫了、衝破了、撞開了的勁兒!”***第九至十三自然段***要掙脫、衝破了、撞開的是什麼呢?

  ***5***“使人想起:晦暗了又明晰、明晰了又晦暗、爾後最終永遠明晰了的大徹大悟!”怎麼理解?

  3.小結

  大家對課文的有關語句的意蘊內涵發表了很多見解,如果你還有自己獨特的體會和疑惑之處,還未在投影中展示,可以再次補充,我們結合課文內容共同探討解決。

  ***五***佈置作業

  一方水土養育了一方人,不同的地域有不同文化。我們的祖國幅員遼闊,秀美的山河,悠久的歷史,燦爛的文化,都令我們無比自豪。咱們南方也有獨具魅力的地域文明和地方文化,長興的“百葉龍”以它特有的藝術形式,舞進了中南海,舞遍了大江南北。請大家學用課文句式、段式,模仿文中的排比句寫一段話,描繪一下長興的“百葉龍”的表演場面***播放表演錄象《百葉龍》***。

  七下語文安塞腰鼓教學反思

  針對氣勢磅礴、力量雄奇的散文《安塞腰鼓》教學,如果嘗試運用上述教學法,首先必須適當地讓學生對作品內容有初步的整體把握,但是又必須突出重點,所以筆者選取了把三次反覆出現的句子“好一個安塞腰鼓!”作為突破口,請學生自己說出這是作者在反覆抒發對安塞腰鼓的讚歎之情。藉此以點帶面,替學生先梳理清楚作品的行文思路:此文實際用每一次出現的“好一個安塞腰鼓!”一句分別對前文作一個小結;而且在每一部分內容裡面作者均是先描寫安塞腰鼓表演的壯觀場面,然後述說作為觀眾之一的作者身臨其境時隨之產生的豐富聯想,最後則是議論、讚美安塞腰鼓——從而幫助學生深刻理解作品層層遞進的情感宣洩的特點,而且可以讓他們在自讀自疑過程中集中火力各個擊破。

  自讀、自疑、教學相長的思路進行“非預設性” 教學鼓勵學生藉助自己的閱讀經驗和生活積累,所以學習氣氛相對比較活躍,學生的積極性也比單純地由教師講解分析要高漲。比如同學在閱讀後提問:本文第10自然段表達的是什麼意思?我適時先作引導:要理解這個句子,先必須依次明白前面的兩個段落的意思,而且我們首先要明確的是什麼“使人想起”?學生們幾乎是異口同聲地回答道:是壯闊、豪放、火烈的安塞腰鼓!我接著動情地說:對啊,當作者看見這腰鼓表演情不自禁地聯想到古人所寫的詩句“落日照大旗,馬鳴風蕭蕭”——這是唐朝詩人的傑作,我們可以想象一下這個詩句表現的戰爭場面,你有什麼感想呢?學生在老師激情地引導下,踏實地對悲壯的古戰場似乎有了初步感受。而《安塞腰鼓》接下來的語段則引用了“信天游”陝北民歌《王貴與李香香》的句子:千里的雷聲萬里的閃。我又啟發學生:你們抓住該句關鍵詞“千里”、“萬里”想象一下安塞腰鼓表演的場面是怎樣的?學生們又找到了答案:很遼闊。我趕緊趁熱打鐵:是啊,作者藉助這個詩句是想要寫出腰鼓表演場面的空前壯闊!而聯絡課文短橫線下的註釋,柴同學提出的問題裡的“晦暗”是指人們對生活或者更確切地說是對人生的領悟境界,那麼該句“晦暗了又明晰、明晰了又晦暗、爾後最終永遠明晰了的大徹大悟”會表達哪個方面的感想呢?學生們回答道:那是針對人生話題的。我進一步開導他們:古語說人生,三十而立、四十不惑、五十知天命、六十花甲、七十古來稀……其中“四十不惑”就是指每個人到了一定的年紀隨著閱歷的增加,對生活、對宇宙的感悟基本達到了大徹大悟的境界!我最終拉回學習話題:然而在本文中,帶給作者這種思想領悟的卻是安塞腰鼓,那麼安塞腰鼓實在是非常神奇的啊,我們要好好領略一下作者展示的安塞腰鼓。

  再如又有同學提出:怎樣理解本文最後一句“耳畔是一聲渺遠的雞啼”?

  我啟發他們道:這是有前提的,我們先一起來看前面的語段所寫“當它戛然而止的時候,世界出奇的寂靜,以至使人感到對她十分陌生了”。我說這裡運用了“此時無聲更勝有聲”的藝術手法,我們來看句中的倆字“它”和“她”分別指代什麼?學生們略一思考就回答道:前一個“它”指安塞腰鼓,後一個“她”指出奇寂靜的世界。我進一步啟發道:你們的回答很正確,我們可以嘗試想象一下曾經喧鬧的腰鼓一旦安靜了,確實會留給觀眾格外寂靜的感覺,但是倘若我們認為“雞啼”是實寫呢?在黃土高原上是有居住在窯洞裡的人們,抗戰時期的革命根據地的中心延安就坐落在陝西,那麼傳來一聲意外的“雞啼”也屬正常;但是倘若這是虛寫呢,作用何在?毛昱博同學解釋說:人們當時沉浸在激情的迴響中,“雞啼”反襯這份寂靜。我繼續發問:還有其他理解嗎?111同學馬上站起來說道:

  人們沉浸在激情的迴響中,被一聲“雞啼”喚醒。我問全班同學:大家覺得他們倆的回答怎麼樣?大家一致認為:可以的。我評價道:兩個同學的理解都非常合理,111的理解毛昱博的似乎更翻進一層。

  上述幾個例子只是在《安塞腰鼓》的教學過程中閃現的幾朵浪花,其實在兩課時的學習活動中讓學生也讓老師感到震撼的“靈感火花”比比皆是,隨處可以採擷,這不能不說是得益於採用了自讀、自疑、教學相長的思路進行“非預設性” 教學的方式。因為在嘗試這種教學方式的過程中,老師與學生之間人格完全平等,老師時刻注意到學生是學習的主體,學生也意識到老師僅僅是個引導者和組織者而已;而教學活動又是在師生、生生之間從語言到知識結構到思想、心靈世界的對話中展開,所以這種學習活動的開展不僅可以提高學習的積極性、激發學生的創造性思維,而且在完全開放的學習活動中,學生的心靈世界完全敞開,思維的火花閃現得更加燦爛;同時授課的教師也可以從中獲得收益。雖然有些教學意外裡超出教學設計,但真知灼見也往往在其中閃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