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年級下冊語文書的十首古詩

  古詩作為中華民族精神的重要載體,在當今文化大交融的時代,成為了傳輸中國傳統文化的重要渠道,為大家整理了七年級下冊語文書十首古詩,歡迎大家閱讀!

  七年級下冊語文書十首古詩

  山中雜詩

  吳均

  山際見來煙,

  竹中窺落日。

  鳥向簷上飛,

  雲從窗裡出。

  竹裡館

  王維

  獨坐幽篁裡,彈琴復長嘯。

  深林人不知,明月來相照。

  峨眉山月歌

  唐 李白

  峨眉山月半輪秋,

  影入平羌江水流。

  夜發青溪向三峽,

  思君不見下渝州。

  春夜洛城聞笛

  李白

  誰家玉笛暗飛聲,

  散入春風滿洛城。

  此夜曲中聞折柳,

  何人不起故園情?

  逢入京使

  岑參

  故園東望路漫漫,雙袖龍鍾淚不幹。

  馬上相逢無紙筆,憑君傳語報平安。

  滁州西澗

  韋應物

  獨憐幽草澗邊生,

  上有黃鸝深樹鳴。

  春潮帶雨晚來急,

  野渡無人舟自橫。

  江南逢李龜年

  杜甫

  岐王宅裡尋常見,崔九堂前幾度聞。

  正是江南好風景,落花時節又逢君。

  送靈澈上人

  劉長卿

  蒼蒼竹林寺,

  杳杳鐘聲晚。

  荷笠帶斜陽,

  青山獨歸遠。

  約客

  宋 趙師秀

  黃梅時節家家雨,

  青草池塘處處蛙。

  有約不來過夜半,

  閒敲棋子落燈花。

  論詩

  趙翼

  李杜詩篇萬口傳,至今已覺不新鮮。

  江山代有才人出,各領風騷數百年。

  七年級語文課外半緣修道半緣君全詩

  《離思》

  作者:元稹

  原文:

  曾經滄海難為水,除卻巫山不是雲。

  取次花叢懶回顧,半緣修道半緣君。

  註釋:

  1、曾經:曾經到臨。經:經臨,經過。

  2、難為:這裡指“不足為顧”“不值得一觀”的意思。

  3、除卻:除了,離開。這句意思為:相形之下,除了巫山,別處的雲便不稱其為雲。此句與前句均暗喻自己曾經接觸過的一段戀情。

  4、取次:草草,倉促,隨意。這裡是“匆匆經過”“倉促經過”或“漫不經心地路過”的樣子。不應解釋為“按次序走過”。例:宋陸游《秋暑夜興》詩:“呼童持燭開藤紙,一首清詩取次成。”元朱庭玉《青杏子·送別》曲:“腸斷處,取次作別離。”

  5、花叢:這裡並非指自然界的花叢,乃借喻美貌女子眾多的地方,暗指青樓妓館。

  6、半緣:此指“一半是因為……”。

  7、修道:指修煉道家之術。此處闡明的是修道之人講究清心寡慾。

  8、君:此指曾經心儀的戀人。

  詩意:

  曾經領略過蒼茫的大海,就覺得別處的水相形見絀;曾經領略過巫山的雲靄,就覺得別處的雲黯然失色。即使身處萬花叢中,我也懶於回頭一望,這也許是因為修道,也許是因為你的緣故吧。

  賞析:

  首二句“曾經滄海難為水,除卻巫山不是雲”,是從《孟子·盡心》篇“觀於海者難為水,遊於聖人之門者難為言”變化而來的。兩處用比相近,但《孟子》是明喻,以“觀於海”比喻“遊於聖人之門”,喻意顯明;而這兩句則是暗喻,喻意並不明顯。滄海無比深廣,因而使別處的水相形見絀。巫山有朝雲峰,下臨長江,雲蒸霞蔚。據宋玉《高唐賦序》說,其云為神女所化,上屬於天,下入於淵,茂如鬆榯,美若嬌姬。因而,相形之下,別處的雲就黯然失色了。“滄海”、“巫山”,是世間至大至美的形象,詩人引以為喻,從字面上看是說經歷過“滄海”、“巫山”,對別處的水和雲就難以看上眼了,實則是用來隱喻他們夫妻之間的感情有如滄海之水和巫山之雲,其深廣和美好是世間無與倫比的,因而除愛妻之外,再沒有能使自己動情的女子了。

  “難為水”、“不是雲”,情語也。這固然是元稹對妻子的偏愛之詞,但像他們那樣的夫妻感情,也確乎是很少有的。元稹在《遣悲懷》詩中有生動描述。因而第三句說自己信步經過“花叢”,懶於顧視,表示他對女色絕無眷戀之心了。

  第四句即承上說明“懶回顧”的原因。既然對亡妻如此情深,這裡為什麼卻說“半緣修道半緣君”呢?元稹生平“身委《逍遙篇》,心付《頭陀經》”***白居易《和答詩十首》贊元稹語***,是尊佛奉道的。另外,這裡的“修道”,也可以理解為專心於品德學問的修養。然而,尊佛奉道也好,修身治學也好,對元稹來說,都不過是心失所愛、悲傷無法解脫的一種感情上的寄託。“半緣修道”和“半緣君”所表達的憂思之情是一致的,而且,說“半緣修道”更覺含意深沉。清代秦朝釪《消寒詩話》以為,悼亡而曰“半緣君”,是薄情的表現,未免太不瞭解詩人的苦衷了。

  元稹這首絕句,不但取譬極高,抒情強烈,而且用筆極妙。前兩句以極至的比喻寫懷舊悼亡之情,“滄海”、“巫山”,詞意豪壯,有悲歌傳響、江河奔騰之勢。後面,“懶回顧”、“半緣君”,頓使語勢舒緩下來,轉為曲婉深沉的抒情。張弛自如,變化有致,形成一種跌宕起伏的旋律。而就全詩情調而言,它言情而不庸俗,瑰麗而不浮豔,悲壯而不低沉,創造了唐人悼亡絕句中的絕勝境界。“曾經滄海”二句尤其為人稱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