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二文科歷史學習方法

  教學實踐證明,自信心的增強和學習能力的提高,是促進學生學習成功的一對翅膀。如何將這兩者融合於教學之中呢?以下小編將以高二文科歷史的學習為例,為大家講述學習方法!

  一、注意比較學習法的運用

  世界近代史不僅階段明顯,而且幾條線索也非常清楚。即資本主義的發展、資產階級革命或改革運動的開展、資產階級思想運動、殖民擴張及社會主義運動和民族獨立運動等知識在各個階段基本上都有涉及,學習時要注意比較、歸納、概括,找出其共同點和不同點。

  如資產階級革命或改革運動有17、18世紀早期資產階級革命***英、法、美***、1848年歐洲革命和19世紀60、70年代資產階級革命和改革,不同階段發生革命的相同原因都是資本主義發展,但資本主義發展的程度不同決定了不同時期資產階級革命發生的具體原因、革命的根本任務、革命的程序、革命的借據和影響有很大的差異。

  又如思想領域出現的人文主義、理性主義、自由主義等進步思潮,其產生的原因、思想觀點、性質都有相同或相似之處,但處於不同階段的這些思潮其具體主張、歷史作用和影響又有很大的不同。學習時對一些相關歷史事件進行縱向聯絡、比較、歸納,就能更好地掌握歷史知識,認識歷史發展規律,提高學習效率。

  二、關注小字、插圖和閱讀課的內容

  作為文科班的學生,從高二年就要立足高考,注意知識的系統性、整體性。小字和插圖是正文的補充,學習時要緊密結合。對教材規定的閱讀課也要全面瞭解,尤其是一些重要的章節和重要的知識點在知識體系中是不可忽略的。如第一章第四節--宗教改革關於英國的宗教改革,第二章的第二節--歐洲封建國家的改革、第三節--西歐國家的殖民擴張,第三章的第二節--19世紀前期的歐洲和1848年革命等,把這些內容也加以掌握,才能形成系統的知識結構。

  三、巧用數字記憶高中歷史知識點

  記數記憶法就是通過記住數字,運用聯想,從而記憶歷史知識的方法。這裡所謂的數字並非書本中的數字,而是經過學習和歸納後發現的數字,它具有高度的概括性,運用得法,可以大大減輕記憶的難度。

  【例1】關於戊戌變法的內容,可以這樣記憶:四個方面:政治、經濟、文化教育、軍事。

  十五點:四個方面分別有3、4、5、3個要點。

  其中經濟方面的內容可這樣記憶:

  “三局”:京師設立鐵路礦務局和農工商總局,設定郵政局。

  “兩算”:改革財政,編制國家預算決算。

  “一獎”:獎勵創造發明。

  【例2】關於舊民主主義革命時期的內容可以這樣記憶:

  五次重大的帝國主義侵華戰爭:鴉片戰爭、第二次鴉片戰爭、中法戰爭、甲午中日戰爭、八國聯軍侵華戰爭。

  四次重大的人民革命運動:太平天國運動、維新變法運動、義和團運動、辛亥革命。

  三次中國社會性質的重大變化:鴉片戰爭──開始淪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馬關條約》──半殖民地化的程度大大加深,《辛丑條約》──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完全形成。

  兩個階級的誕生:無產階級和民族資產階級。

  一箇中國的命運:不能改變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的命運。

  這“五、四、三、二、一”就基本上概括了舊民主主義革命時期的主要內容。

  【例3】抗日戰爭初期抗日的情況:

  兩個不同的黨派:國民黨和共產黨。

  兩個不同的戰場:國民黨的正面戰場和共產黨的敵後戰場。

  兩條不同的路線:國民黨片面抗戰路線和共產黨全面抗戰路線。

  兩種不同的結果:國民黨潰敗,丟失大片國土;共產黨開闢大片抗日根據地,威脅著敵人後方。

  【例4】關於法國資產階級革命的概況,可以這樣記憶:

  五個年頭:1789~1794年。

  四個資產階級派別:君主立憲派、吉倫特派、雅各賓派、熱月黨人。

  三個階段:1789~1792年;1792~1793年;1793~1794年。

  四、 注意中外史結合

  中國近代史是世界近代史的一部分,在學習世界近代史時把中國近代史的相關知識聯絡起來。如學習"資本主義世界市場的初步形成"或"亞洲革命風暴",就可以聯絡"鴉片戰爭"和"太平天國運動",對兩次鴉片戰爭發生的歷史背景、戰爭產生的影響和太平運動的地位有進一步的瞭解;學習"歐洲的啟蒙運動",可以聯絡"辛亥革命"和"新文化運動",認識西方資產階級思想對中國革命的影響;學習"工業革命和資本主義經濟的發展"可以聯絡中國的"洋務運動"和"中國民族工業的興起",對中國工業化的起步、工業化的歷程及特點有進一步的認識。

  通過中外歷史的聯絡、比較,既可以拓寬知識面,又可以加速對中國近代史相關知識的掌握,使中外歷史形成有機的結合。

  五、歷史課堂學習“四習慣”:預習—筆記—思考—溫習

  我們常說,習慣影響性格,性格決定命運。可見良好的習慣多麼重要。學習更是這樣,好的學習習慣可以提高學習效率,激發學習興趣,培養學習能力。歷史學習要養成四種好習慣:即不經預習不上課,不動筆墨不看書,不經思考不提問,不經溫習不作業。要養成預習、筆記、思考、溫習的習慣。

  課前的預習必不可少,只有預習,才能對課文有個大致的瞭解,明確重點難點,以便上課有目的、高效地學習。預習時遇上的疑惑,可做上標記,以便上課時重點突破,迎刃而解。預習時還要掃除文字閱讀障礙。預習就是自我學習的過程,體現出學習主體性原則。上課認真記筆記,看書時圈點劃批,便於系統掌握,能夠分清主次。俗話說,好記性不如爛筆頭。多動筆墨還可以提高記憶力。古人講:“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思之,思之,神鬼通之。”可見勤于思考多麼重要。歷史學習更要深入思考,大膽質疑,不然“讀史使人明智”只是一句空話。我們常說“溫故而知新”,上完課要及時溫習鞏固。在溫習的基礎上,再去寫作業。很多同學等寫作業時,再把書拿來翻來翻去,這樣不僅學習效率底,而且掌握的知識也是支離破碎的。

  當然,這四種習慣對其他任何學科的學習也都是實用的,只不過對歷史學習顯得尤為重要。良好的習慣是成功的基石。只要同學們堅持不懈,養之有素,習慣成自然,歷史學習就會輕鬆自如。歷史教師更要強化學生的歷史學習習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