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年級期末備考知識點總結

知識點的總結有利於學生們有效應對期末考試,接下來是小編為大家帶來的,供大家參考。

第一章 開啟物理世界的大門

1、哥白尼提出了日心說。

2、伽利略率先用望遠鏡觀察天空,支援了哥白尼的日心說。

3、牛頓與牛頓三大定律。

4、愛因斯坦的相對論。

5、玻爾是量子力學的奠基人。

6、物理學定義:物理學是研究自然界的物質結構、物體間相互作用和物體運動最一般規律的自然科學。

7、科學探究的基本過程:***1***提出問題***2***猜想與假設***3***制定計劃與設計實驗***4***進行實驗與收集證據***5***分析與論證***6***評估***7***交流與合作。

第二章 運動的世界

一、動與靜

1、運動的世界:宇宙每時每刻都在運動。

2、機械運動

***1***定義:一個物體相對於另一個物體位置的改變。

***2***描述方法:選擇參照物。

***3***運動和靜止是相對的。

二、長度與時間的測量

1、長度的單位

***1***國際單位制基本單位:m,比m大的有km,比m小的有dm cm mm μm nm.

***2***換算關係:

1km=103m 1m=10dm 1dm=10cm 1cm=10mm 1mm=103μm 1m=106μm 1m=109nm 1μm=103nm

2、時間的單位

***1***國際單位制基本單位:s,比s大的有h、min。比s小的有ms、μs。

***2***換算關係:1h=60min 1min=60s 1s=103ms 1ms=103μs。

3、用刻度尺測長度

***1***使用前三認清:①認清是否磨損②認清量程③認清分度值

***2***正確使用方法:①***放尺***刻度尺要放正,要緊靠被測物體②***看尺***讀數時視線要與尺面垂直③***讀尺***要估讀到分度值的下一位,並記下單位④多次測量取平均值。

***3***正確記錄測量結果:測量值=準確值+估讀值+單位

4、用停表、秒錶測時間

5、測量誤差

***1***誤差:測量值與真實值之間的差異;

***2***產生原因:客觀因素***如測量工具***,主觀因素***如讀數、測量方法***

***3***減小方法:選用精密的測量工具;改進測量方法;多次測量取平均值。

三、快與慢***速度***

1、物理意義:速度是表示物體運動快慢的物理量。

2、定義:物體在單位時間內通過的路程。

3、國際單位:m/s,常用單位km/h,換算關係 1m/s=3.6km/h

4、公式:v=s/t,變形公式 s=vt,t=s/v。

5、直線運動的分類

***1***勻速直線運動:運動速度保持不變的直線運動。

***2***變速直線運動:速度變化的直線運動。

***3***平均速度:物體在整個運動過程中的平均快慢程度。用v=s/t計算。

***4***相對速度:兩個都在運動的物體,以其中一個為參照物時,另一個物體相對於參照物的速度。①方向相同時,相對速度v=v1-v2;②方向相反時,相對速度v=v1+ v2。

6、測量速度的方法:***1***根據v=s/t***2***藉助光電計時器***3***速度儀

四、速度變化的科學探究

1、實驗程式:提出問題、進行實驗、收集證據、分析論證、得出結論。

2、探究內容:小球沿斜面的速度是否變化,如何變化。

3、方法:用刻度尺測量各段的距離s,用秒錶記錄各段所用的時間t,再根據v=s/t計算,之後比較速度的變化情況。

【易錯點選】

1、找不到參照物是初學者首先遇到的問題。

2、利用公式s=vt進行計算時,常出現的問題是搞不清各物理量的對應關係,沒有單位或單位不統一或單位換算出錯。

3、根據生活經驗進行估測能力太差,往往很難做出正確的判斷。

4、不能正確使用刻度尺測長度,忘記估讀,忘寫單位,求平均值時,小數點後到底寫幾位數字搞不清等是初學者易犯的錯誤。

5、對於勻速直線運動理解不到位,因而經常由v=s/t得出做勻速直線運動的物體,速度v與路程成正比,與時間成反比的錯誤結論。

【考試技巧】

1、抓住參照物的定義進行參照物的判斷,即誰在運動,相對於誰在運動,相對誰,誰就是參照物。如烏雲擋住了太陽和太陽鑽進烏雲裡去了,前者說的是烏雲相對太陽在運動,後者描述的是太陽相對烏雲在運動,所以參照物分別是太陽和烏雲。

2、關於路程s時間t和速度v之間,已知其中兩個的倍數關係,求第三個量之間的關係,以及以後學習中遇到類似的問題,均可仿前邊所述得出通式進行比較,這裡就是s=vt代入資料即可得出答案。

3、物理學習中經常要進行測量,而長度測量是一切測量的基礎,測量前先認識測量工具,最後正確讀數。先看標度單位,再看量程,用平均法測求出分度值,即等分成幾大格,每大格分成幾小格,每小格所代表的刻度值即為分度值。

第三章 聲的世界

一、聲音的產生與傳播

1、聲音的產生

***1***聲音是由物體振動產生的。

***2***一切發聲的物體都在振動、振動停止,發聲也停止。

2、聲音的傳播

***1***聲音的傳播需要介質,真空不能傳聲。

***2***不同介質中聲音的傳播速度不同,v固>v液>v氣***v空氣=340m/s***。

***3***聲音以波的形式向外傳播。

3、人耳感知聲音的過程:聲波——鼓膜振動——聽覺神經——大腦。

4、人耳能辨別出回聲的條件:回聲到達人耳比原聲晚0.1s以上。

5、回聲的應用:①加強原聲 ②金屬探傷 ③測量距離

二、樂音與噪聲

1、樂音

***1***定義:有規律,好聽的聲音叫樂音。

***2***樂音的特性***3個***

①響度

A、定義:響度指聲音的強弱。

B、響度決定於物體振動的振幅,還與距離發聲體的遠近有關。

②音調

A、定義:音調指聲音的高低。

B、音調決定於物體的振動頻率,頻率越高,音調越高。

③音色

A、定義:音色又叫音品,反映了聲音的品質與特色。

B、音色決定於發聲體自身的材料、結構等。

2、噪聲

***1***定義:無規律的,難聽刺耳或汙染環境的聲音叫噪聲。

***2***噪聲的來源:交通工具、工廠機械、家用電器等。

***3***危害:噪聲對人們心理和生理都會有傷害。輕則分散注意力,影響情緒;重則傷害身體,甚至危及生命。

***4***防止辦法:①、在聲源處減弱;②、在傳播過程中減弱;③、在人耳處減弱。

三、超聲與次聲

1、超聲

***1***定義:頻率高於20000HZ的聲波叫超聲。

***2***特點:頻率高,穿透力強,“破碎”能力強。

***3***應用:用於醫學、工業、軍事等。***超聲診斷儀、超聲金屬探傷儀、超聲雷達***

2、次聲

***1***定義:頻率低於20HZ的聲波叫次聲。

***2***特點:頻率低、波長長、傳播距離遠、穿透力強、破壞力強。

***3***應用:預防自然災害,軍事探測等。

***4***危害:有很大的破壞力,要防止次生的產生,遠離次聲源

第四章 多彩的光

一、光的傳播

1、光源:能夠發光的物體叫光源。

***1***天然光源如:太陽、螢火蟲。

***2***人造光源如:電燈、蠟燭。

2、光的直線傳播

***1***條件:光在同種均勻介質中沿直線傳播。

***2***現象:影子的形成、小孔成像、日食、月食。

***3***光速:真空中是3×108m/s。

***4***光在不同介質中的傳播速度不同,v固<v液<v空氣。

二、光的反射

1、基本概念:一點指:入射點;二角指反射角、入射角;三線指入射光線、反射光線、法線。

2、光的反射定律:反射光線與入射光線、法線在同一平面內;反射光線與入射光線分別位於法線的兩側,反射角等於入射角。

3、光的反射分類

***1***鏡面反射

***2***漫反射

4、光路的可逆性:發生反射光路是可逆的。

5、面鏡

***1***平面鏡

①成像原理:光的反射。

②成像特點:平面鏡成的像是虛像,像和物大小相等,它們的連線與鏡面垂直,物和像到平面鏡的距離相等。

③應用:①、成像***穿衣鏡*** ②、改變光路***潛望鏡***。

***2***球面鏡

***一***凹面鏡 ①、光學性質:對光有會集作用;②、應用:太陽灶。

***二***凸面鏡 ①、光學性質:對光有發散作用;②、應用:汽車後視鏡。

三、光的折射

1、發生折射的條件:光從一種透明介質斜射入另一種透明介質。

2、折射規律:折射光線、入射光線和法線在同一平面內,折射光線和入射光線分別位於發現兩側。折射角隨入射角的改變而改變:入射角增大時,折射角也增大,入射角減小時,折射角也減小。

3、光從空氣斜射入水中***或其他透明介質***時,折射角小於入射角,光從水中***或其他透明介質***斜射入水中時,折射角大於入射角。

4、發生折射時光路可逆的。

5、折射現象:池水看起來變淺、海市蜃樓等。

四、光的色散

1、定義:白光經過三稜鏡時被分解為紅、橙、黃、綠、藍、靛、紫七種色光的現象叫光的色散。

2、色光三基色:紅、綠、藍。

3、顏料三原色:紅、黃、藍。

4、顏色

***1***透明體的顏色決定於物體透過的色光。***透明物體讓和它顏色的光通過,把其它光都吸收***。

***2***不透明體的顏色決定於物體反射的色光。***有色不通明物體反射與它顏色相同的光,吸收其它顏色的光,白色物體反射各種色光,黑色物體吸收所有的光***。

五、科學探究 凸透鏡成像【難點】

1、凸透鏡:對光有會集作用。

2、相關概念:①主光軸 ②焦點***F*** ③光心***O***④焦距***f***

3、經過凸透鏡的三條特殊光線:

①平行於主光軸的光線經凸透鏡折射後過異側焦點;

②經過光心的光線傳播方向不改變;

③經過凸透鏡焦點經凸透鏡折射後平行於主光軸射出。

4、凹透鏡:對光有發散作用。

5、平行於主光軸的光線經凹透鏡折射後折射光線反向延長線過同側焦點。

6、凸透鏡成像

***1***原理:光的折射。

***2***成像規律:

①當物距大於兩倍焦距時,成縮小、倒立的實像;像距位於焦距與兩倍焦距之間。

②當物距等於兩倍焦距時,成等大、倒立的實像;像距位於兩倍焦距處。

③當物距在焦距與兩倍焦距之間時,成放大、倒立的實像;像距位於兩倍焦距以外。

④當物距等焦距時,不成像;

⑤當物距小於焦距時,成放大、正立的虛像。

六、眼睛與視力的矯正

1、眼睛

***1***晶狀體和角膜的共同作用相當於一個凸透鏡,視網膜相當於光屏。

***2***成像原理:當物距大於兩倍焦距時,凸透鏡成倒立、縮小的實像。

2、視力的矯正

***1***近視眼

①特點:看不清遠出物體。

②矯正:利用凹透鏡來矯正。

***2***遠視眼***老花眼***

①特點:看不清近出物體。

②矯正:利用凸透鏡來矯正

***3***眼鏡的度數=100/f***f以米作為單位***

七、神奇的“眼睛”

1、放大鏡的成像原理:物體在焦距以內,凸透鏡成正立、放大的虛像。

2、顯微鏡

①結構:目鏡、物鏡。

②成像原理:物鏡成倒立、放大的實像,目鏡相當於普通放大鏡,把實像再次放大成虛像。

3、望遠鏡

①結構:目鏡、物鏡。

②成像原理:物鏡成倒立、縮小的實像,目鏡相當於普通放大鏡,把實像再次放大成虛像。

4、照相機

①結構:鏡頭、光圈、快門、膠片。

②成像原理:當物距大於兩倍焦距時,凸透鏡成倒立、縮小的實像。

5、投影儀

①結構:凸透鏡、平面鏡、螢幕。

②成像原理:當物距在焦距與兩倍焦距之間時,凸透鏡成倒立、放大的實像。

第五章質量與密度

基本概念

1、質量定義:物體所含物質的多少叫質量。

2、單位:國際單位制:基本單位kg

常用單位:噸***t***、克***g***、 毫克*** mg***

3、天平

⑴ 日常生活中常用的質量測量工具:案秤、檯秤、實驗室常用的測量工具托盤天平

⑵ 托盤天平的使用方法:

①“看”:觀察天平的稱量以及遊碼在標尺上的分度值。

②“放”:把天平放在水平臺上,把遊碼放在標尺左端的零刻度線處。

③“調”:調節天平橫樑右端的平衡螺母使指標指在分度盤的中線處,這時橫樑平衡。

④“稱”:把被測物體放在左盤裡,用鑷子向右盤裡加減砝碼,並調節遊碼在標尺上的位置,直到橫樑恢復平衡。

⑤“記”:被測物體的質量=盤中砝碼總質量+ 遊碼∧在標尺上所對的刻度值

4、量筒

⑴用途:測量液體體積***間接地可測固體體積***。

⑵使用方法:

①“看”:單位、 量程、分度值。

②“放”:放在水平臺上。

③“讀”:量筒裡地水面是凹形的,讀數時,視線要和凹面的底部相平。

5、密度定義:單位體積的某種物質的質量叫做這種物質的密度。

單位:國際單位制:基本單位kg/m

常用單位g/cm3。

換算關係:1g/cm3=103kg/m3 1kg/m3=1×10-3g/cm3

6、密度的應用:

⑴鑑別物質:密度是物質的特性之一,不同物質密度一般不同,可用密度鑑別物質。

⑵求質量:由於條件限制,有些物體體積容易測量但不便測量質量用公式m=ρV算出它的質量。

⑶求體積:由於條件限制,有些物體質量容易測量但不便測量體積用公式V=m/ρ算出它的體積。

⑷判斷空心實心:

基本公式

密度公式:ρ=m/V

變形公式:m =ρV, V= m/ρ

基本實驗:測量固體、液體的密度

一、測量固體的密度

1、實驗方案:

①原理:ρ=m/V

②器材:天平、量筒

③步驟:

㈠用調好的天平測出石塊的質量m

㈡在量筒內倒入適量的水,測出水的體積V1

㈢將石塊浸沒在量筒的水中,讀出水面到達刻度V2

2、計算石塊的密度:

二、測量液體的密度

1、實驗方案

①原理:ρ=m/V

②器材:天平、量筒

③步驟:

㈠用調好的天平測出燒杯和液體的總質量m1

㈡將部分液體倒入量筒,測出液體的體積V

㈢用天平測出燒杯和剩餘液體的質量m2

2、計算液體的密度:ρ=***m1-m2***/ V

基本規律

1、質量不隨物體的形態、狀態、位置、溫度 而改變,所以質量是物體本身的一種屬性

2、密度性質:是物質的一種特性

⑴同種材料,同種物質,ρ不變,m與 V成正比

物體的密度ρ與物體的質量、體積、形狀無關,但與質量和體積的比值有關

密度隨溫度、壓強、狀態等改變而改變,不同物質密度一般不同

⑵質量相同的不同物質,密度ρ與體積成反比;體積相同的不同物質密度ρ與質量成正比。

第六章 熟悉而陌生的力

一、力***F***

1、力的概念:力是物體對物體的相互作用。

2、力的作用是相互的。

3、力作用的效果

***1***力可以使物體發生形變。

***2***力可以使物體的運動狀態發生改變。

二、力的描述

1、力的三要素:力的大小、方向、作用點是力的三要素,它們都影響力的作用效果。

2、力的單位:牛頓,符號:N

3、力的示意圖:在受力物體上沿力的方向畫一條帶箭頭的線段,表示物體在這個方向上所受的力,這種表示力的形式叫力的示意圖。

三、彈力與彈簧測力計

1、彈力

***1***定義:物體由於發生彈性形變而產生的力叫做彈力。

***2***條件:①物體相互接觸②必須發生形變

2、彈簧測力計

***1***用途:用來測量力的大小的工具。

***2***構造:刻度盤、彈簧、指標等。

***3***原理:在彈簧的彈性限度內,彈簧受到的拉力越大,彈簧的伸長越長。

***4***使用方法

①瞭解彈簧測力計的測量範圍***量程***;

②明確分度值;

③校零;

④測力時,要使彈簧測力計內的彈簧軸線方向與所測力方向一致,彈簧不要靠在刻度盤上;

⑤讀書時,視線應與刻度面板垂直。

四、重力***G***

1、重力的概念:由於地球對物體的吸引而產生的力。

2、重力的三要素

***1***大小

①測量工具:彈簧測力計

②計算公式:G=mg

***2***方向:豎直向下

***3***作用點***重心***

①質量均勻規則的物體重心在幾何中心。

②不規則物體的重心採用懸掛法、支撐法。

五、摩擦力

1、滑動摩擦力***f***:一個物體在另一個物體表面上滑動時所受到的阻礙物體相對運動的力。

2、影響摩擦力大小的因素

***1***壓力大小;

***2***接觸面的粗糙程度。

3、增大摩擦和減小摩擦的方法

***1***增大摩擦方法:①增大壓力②增大接觸面的粗糙程度。

***2***減小摩擦方法:

①減小壓力

②減小接觸面的粗糙程度。

③變滑動摩擦為滾動摩擦。

④使接觸面脫離接觸***加潤滑油、充氣墊***。

第七章 力與運動

一、牛頓第一定律

1、牛頓第一定律:一切物體在沒有受到力的作用的時候,總保持靜止狀態或勻速直線運動狀態。牛頓第一定律又叫慣性定律。

牛頓第一定律是在大量經驗事實的基礎上,通過進一步的推理而概括出來的。

2、知道慣性:物體保持靜止或勻速直線運動狀態不變的性質叫慣性。一切物體都具有慣性。

二、力的合成

1、合力的概念:如果一個力產生的效果跟幾個力共同作用產生的效果相同,這個力就叫做那幾個力的合力。

2、同一直線上二力的合成

***1***同一直線上,方向相同的兩個力的合力,大小等於這兩個力的大小之和,方向跟這兩個力的方向相同。F=F1+F2

***2***同一直線上,方向相反的兩個力的合力,大小等於這兩個力的大小之差,方向跟較大的那個力相同。F=F1-F2

三、力的平衡

1、二力平衡:一個物體在受到兩個力作用時,如果保持靜止狀態或勻速直線運動狀態,我們就說這兩個力彼此平衡。

2、二力平衡的條件:作用在一個物體上的兩個力,如果大小相等,方面相反,並且在同一直線上,這兩個力就彼此平衡。

3、彼此平衡的兩個力的合力一定為零。

4、運動和力的關係:

***1***物體受到不平衡的外力作用時,物體的運動狀態改變。

***2***物體受到相互平衡的外力作用時,保持靜止狀態或勻速直線運動狀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