歐洲封建國家的改革教案設計

  改革指把國家發展中舊的不合理的部分改成新的、能適應客觀情況的。下面是小編收集整理的高二歷史《歐洲封建國家的改革》優秀教案設計以供大家學習。
 

  教學目標

  1、法國路易十四的改革;重商主義經濟政策;俄國彼得一世的改革;普魯士腓特烈二世的改革;奧地利特蕾西亞女皇及其子約瑟夫二世的改革。

  2、通過課下分組查閱各國改革的資料,使學生掌握各國改革的原因、目的、主要內容及結果;通過課堂上對各國改革異同點的分析、比較,使學生認識到,這些國家的改革反映了17-18世紀歐洲向在資本主義過渡的總趨勢。

  3、通過學習歐洲主要國家的改革,使學生認識到:17-18世紀歐洲主要封建國家的改革是在特定歷史時期出現的,它從另一個角度反映了歐洲向資本主義迅速過渡的歷史發展總趨勢;而改革也是封建主義向資本主義過渡的一種途徑,一個人只有順應歷史發展的潮流才會有所作為。

  教學建議

  教材地位分析

  17、18世紀的歐洲封建國家的改革,發生在英國資本主義制度確立之時,各國封建君主以富國強兵為己任,從而出現了法國的“路易十四時代”,以及歐洲的新興強國俄、普、奧。儘管各國的改革在很大程度上是被迫的,但在客觀上,它卻使一個渙散、紊亂、封建的歐洲煥發出勃勃生機,它再一次從另外一個角度反映了當時的階段特徵。

  重點分析

  路易十四統治下的法國改革以及對歐洲封建國家改革的評價。因為:首先法國是近代歐洲的一個主要國家;同時,法國的改革具有代表意義。其次,在資產階級革命的時代,如何看待封建國家的改革,這對於瞭解那個時代,把握歐洲主要國家在資本主義發展中這一階段的特點和各國的聯絡十分重要。總的來看,18世紀的開明君主的改革,是從改革道路向資本主義過渡的起點。儘管改革的道路不如革命道路來得猛烈快捷,也不可能在短時期內實現過渡,但它卻是多數國家進入資本主義階段的途徑,爆發革命的國家畢只佔少數。改革道路一般都會保留較多的封建殘餘,尤其是在政治方面。然而它也有相對平穩、保持經濟連續發展和破壞性極小的優點。革命和改革都是推動歷史前進的有利槓桿。

  重點、難點突破方案

  以法、俄、普、奧四國為例,讓學生思考“這些國家封建統治者為什麼要改革,為什麼說這些改革是代表了這個時代的特徵?”通過這些問題的思維活動,使學生理解資本主義的發展已成為當時歐洲歷史發展的主流,這個時代的主流面前,“適者生存,逆者亡”的歷史規律。又可讓學生比較中國的封建專制統治與歐洲17-18世紀的封建專制統治的區別,從中再次理解歐洲封建國家的改革對後來歷史發展的影響。

  難點分析

  腓特烈二世改革與普魯士軍國主義擴張政策的聯絡及對歐洲封建國家改革的評價。這是因為:第一,普魯士的軍國主義擴張有著深刻的歷史淵源;同時,它對近現代德國的對外政策,對兩次世界大戰的發生,以及世界格局的變化產生了重大的影響。第二,如何客觀、全面地看待17—18世紀歐洲封建國家的改革,直接影響到對這一歷史時期階段特徵的總體把握。

  課內探究活動

  在課前,安排學生分組查閱、整理17-18世紀法國、普魯士、奧地利、俄國等歐洲國家在政治、經濟、社會生活等諸方面的資料。在課堂上,由學生以WORD文件形式或PORPONT形式向其他學生展示、講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