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二地理怎麼學

  地理理性知識是人們對地理感性知識經過思維加工後形成的,反映地理事物本質特徵的聯絡的知識,呢?下面小編收集了一些關於初二地理學習方法,希望對你有幫助

  初二地理學習方法

  1地理概念的學法。按照學習心理即感知、理解、記憶、區別概念的程序分為:

  ⑴感知概念的學法,即利用自己頭腦中原有的感性知識儲備和豐富的想象力,首先感知地理事物存在的狀況;其次發現地理事物的特徵,最後經抽象、概念的思維過程,抓住地理事物的本質。也就是通過“感知事物→發現特徵→抓住本質”三個具體步驟學習概念的學法。

  ⑵理解概念的學法,即在感知概念的基礎上,先通過分析概念的內涵,再劃分概念的外延***即歸納型別***兩個具體步驟,抓住概念的本質特徵,從而理解概念的學法。

  ⑶記憶概念的學法,即在感知和理解概念的基礎上,通過聯想、對比、歸納、挖掘特徵等相互並列或互補的方式,將概念的短時記憶轉變為長時記憶的學法。

  ⑷區別概念的學法,即通過對概念之間本質屬性或各種關係的比較,找出概念之間差異的學法。此學法有利於進一步理解和記憶概念,最適合學習易混淆的概念。操作時可從分析、對比概念之間的本質屬性入手,找出差異,如時間與空間的區別;從概念的從屬關係上區別,如降水與降雨,土地與土壤。從概念的並列關係上區別,如氣候型別、植被帶、自然帶之間的區別;從概念的因果關係上區別,如風蝕作用與風蝕地形;從概念的對立關係上區別,如氣旋與反氣旋;從概念的近似關係上區別,如工業分佈與工業佈局;從概念的交叉關係上區別,如季風區、非季風區的界線與外流區、內流區的界線。

  2地理規律的學法。地理規律是揭示地理事物的本質聯絡,它包括地理原理、地理分佈規律和地理演變規律三部分。學習地理規律從策略上一定要抓住“聯絡”,尋找地理事物本質聯絡的原因,明確地理事物聯絡的狀況,清楚地理事物聯絡的發展過程或趨勢。從技能上需要掌握學習地理規律的主要方法。

  ⑴因果聯絡的學法,即在閱讀課文、閱讀影象、師生互動的基礎上,對地理事物進行分析、歸納、判斷,或對規律所涉及的概念進行分析、推理、判斷,找出地理事物為什麼存在必然聯絡的原因,從而理解規律的學習方法。這一學法,主要用於學習地理原理,也可用於學習地理分佈規律和演變規律的成因分析。例如,在學習地理環境的整體性原理;產業轉移的原因,正午太陽高度隨緯度和季節週期性演變規律的原因時,均可用此法學習。

  ⑵空間聯絡的學法。由於地理事物總是存在於一定的空間裡***水平空間、垂直空間、甚至宇宙空間***,有其空間位置、空間分佈和空間結構,所以,地理事物聯絡的狀況,主要是空間聯絡。只有明確了地理事物空間分佈的事實,才能進一步理解地理事物與空間的本質聯絡。學習地理事物的空間分佈事實及其空間聯絡,最好的工具就是地理影象,尤其是地理分佈圖。空間聯絡的學法,就是通過閱讀地理分佈圖,在明確了地理事物的空間位置、分佈、結構等事實的基礎上,經過分析、綜合、比較、歸納,明確地理事物與空間之間的本質聯絡,從而理解規律的學法。這一學法主要用於學習地理分佈規律。例如用此法學習氣溫的水平分佈規律、氣壓帶和風帶分佈規律、洋流分佈規律、自然帶地域分異規律等內容。

  ⑶時間聯絡的學法。由於地理事物的本質聯絡,總是在一定的時間發生,並隨時間而變化。所以,時間聯絡的學法,就是採用比較、分析、綜合、歸納等邏輯方法,來理解地理事物的本質聯絡隨時間發生、發展、變化的學法。它一般要用四個步驟來學習。首先,要特別關注地理事物發展的連續性與時間的對應關係;其次,在閱讀地理影象、閱讀課文,理解基本概念和原理的基礎上,比較不同時期地理事物存在的狀況,找出不同時期地理事物發展的特點;然後,經過分析、綜合、歸納,明確不同時期地理事物之間內在的必然聯絡;最後,用概括的、準確恰當的語句或簡圖***表***,表達出地理事物隨時間發展變化的必然趨勢。這一學法,主要用於學習地理演變規律,如學習生物演化序列,氣候變化史、城市化程序等演變規律。同時也可作為學習地理原理和地理分佈規律的輔助學法。

  3地理理論的學法。地理理論是有關整個地理環境或其中某一廣闊領域的整體認識,是由一系列相互聯絡的地理概念和地理規律,經過系統化後形成的知識體系。地理理論的學法就是通過綜合分析和系統歸納,使相關的概念和規律系統化的學法。它一般要經過三個步驟:首先,建立新的概念;其次,明確理論中包括的地理概念和地理規律,以及它們之間的關係;最後,明確地理理論的基本觀點。例如板塊構造理論的學習、可持續發展理論的學習、中心地理論的學習等。

  初二地理記憶法

  一、諧音記憶法

  運用該法可把複雜的地理事物和現象經過總結抽象編成順口溜、趣味語言好學易記。如地殼的物質組成按從多到少順序排列為:氧、矽、鋁、鐵、鈣、鈉、鉀、鎂等元素,可記為“養閨女貼給哪家美”。

  二、精編提綱法

  地理課內容多而複雜,要想全部記憶不可能也不必要。精編提綱,就是把教材內容歸類,列出重點,把需要記憶的知識儘量集中,使內容系統 有條理,而且概括,方便記憶。

  三、單字記憶法

  就是通過減少記憶語言數量從而達到易記目的,把一長串地 理語言簡成一些單字便於記憶。如:我國200mm 等降水量線為張家口—蘭州—拉薩— 喜馬拉雅山一線,可記為:張、蘭、拉、喜一線;農業商品率高的國家為:美國、加拿大、澳大利亞、法國、紐西蘭、荷蘭、丹麥,可記憶為美、加、澳、法。新、 荷、丹等。

  四、歌訣記憶法

  就是把一些地理事物等編成歌訣,幫助記憶。這樣節奏感強,便於背誦。例如,我國的主要煤礦可編成以下歌訣:雞西鶴崗平頂山,阜新峰峰和開灤,太原大同陽泉煤,淮北徐州加西山。

  五、類似聯想記憶法

  有些地理事物之間在性質、成因、規律等方面有類似之處。通過類似聯想有助於發現地理事物的共性,強化記憶。例如,裡海與日本的面 積大約均為 37萬平方千米。又如溫帶季風氣候區和溫帶海洋氣候區內的自然帶均為 溫帶落葉闊葉林帶。

  六、遊戲記憶法

  有的地理知識可以適合做遊戲,可通過此法幫助記憶,寓學於樂。例如複習長江、黃河時,學生可分為兩大組,分別代表長江和黃河;每大組再分為三小組,分別代表上。中、下游。這樣可以利用課外活動,根據有關內容,開展答題接力遊戲。

  七、關係聯想記憶法

  根據地理事物之間的因果、從屬、並列等關係增強知識記憶的方法。如因果關係:地球自轉一地轉偏向力一盛行風向一洋流的流向;從屬關係:總星系一銀河系一太陽系一地月系;並列關係:風化作用一侵蝕作用一搬運 作用一沉積作用一團結成岩作用。

  八、綜合記憶法

  把零散的地理現象與地理事物進行組合。概括,把它們聯絡起來進行綜合記憶。如夏季風及雨帶的推移可歸納為具有“三停兩跳”來加以記憶: 5 月停在南嶺,6 月跳到長江中下游,停留 1個月左右,7~8 月跳到華北、東北。

  九、直觀形象法

  就是對地理事物的特點、特徵,利用現有或自制模型、圖片,幫助記憶。例如,利用地球儀可以便於理解記憶經緯度的劃分;利用《中國政區圖》便於記憶各省市區的位置;利用沙土堆成的山地模型,便於理解記憶山地的地貌型別與等高線。另外,還可藉助別的事物來加深記憶。例如,在複習亞洲時,可以藉助左手,使手背向上彎曲,按地圖的方位放好,拇指表示阿拉伯半島、食指表示印度半島,中指表示中南半島,無名指表示朝鮮半島,小指表示堪察加半島。這樣,亞洲的幾大半島和中部高,四周低的地勢特點,就完全形象地表示出來了。

  十、理解記憶法

  許多地理知識僅靠死記硬背不僅記憶難度大,而且也記不牢固。只有在理解的基礎上才容易記並記得牢。該法就是在弄懂地理原理的基礎上來記憶地理事物與地理現象。如:氣旋、反氣旋的風向。氣旋:空氣從四周輻合流向 18中心;反氣旋:風從中心流向四周。另外,還應記住北半球右偏,南半球左偏。這些道理弄懂後,對北半球氣旋呈反時針方向流動,反氣旋呈順時針方向流動就易於記憶了。

  十一、圖示記憶法

  許多地理事物與地理現象在記憶中容易混淆,往往會搞錯,通過繪圖可以幫助記憶。如北印度洋季風洋流,當冬季吹東北風時,洋流呈反時針 方向流動,夏季則正好相反。

  十二、形象特徵記憶法

  抓住地理知識的特徵進行記憶,是記憶地理資料的好 辦法。如吐魯番盆地最低處在海平面以下155m,可記成“一五得五”;撒哈拉沙漠 面積 770 多萬平方千米,可以記成“7 減 7 等於 0”。

  十三、設問鞏固記憶法

  通過設問強記、反覆鞏固記憶,可刺激大腦神經加速記憶。但這種記憶屬短時強記,容易遺忘,這就需要不斷鞏固,與遺忘作鬥爭。其 方法可採用不斷設問、回憶或練習運用來進行。

  十四、壓縮與字頭記憶法

  記憶大篇幅知識時,可“抽筋拔骨”地記住其中關鍵詞語,回憶時由此提示全部記憶內容。如記憶北美洲的地形特徵可壓縮為:西山中原東高地。又如記憶黃河的水文特徵又可壓縮為:上游流穩水清,中游流急沙大,下游流緩沙沉。當記憶一組知識時,可把每部分的字頭***或字尾***抽出並排列起來,編成生動有趣的句子,方便記憶。如我國北方的五大產棉省可記為東***山東***西 ***山西、陝西***南***河南***北***河北*** 。

  十五、比較異同記憶法

  找出地理知識相近部分的異同點,進行分析,從中來比較,加強記憶。例如,我國東北、華北和長江中下游三大平原的情況,就可以從 成因、分佈、構成、特點等幾個方面進行對比記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