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生語文趣味故事

  在初中語文學習階段,會學到哪些有趣的故事呢?下面是小編收集整理的以供大家學習。

  ***一***

  去年今日此門中,

  人面桃花相映紅。

  人面不知何處去,

  桃花依舊笑春風。

  唐德宗貞元年初,崔護考進士未中,便在長安找了個住處繼續攻讀,以備來年再考。清明節那日,崔護去城南漫步郊遊。他愈走愈遠,來到一處不曾來過的地方。小橋、流水、芳草遍地。舉目望去,一片燦爛的桃林深處,有一戶竹籬農家。

  這時,他感到有些口渴,便來到竹籬外,叩響籬門。

  高聲問道:“有人在嗎?”

  隨著應聲,柴扉輕啟。一位清麗少女走了出來。“笑靨如桃豔,相看兩不厭;執手更無言,秋波留一轉。”

  崔護連忙作揖說道:“小生這廂有禮了,只因踏青信步閒遊,不覺口中乾渴,還望姑娘給碗水喝!”

  “家母不在,恐有不便。”少女低眉說道。

  “小生實在是乾渴難當,還望姑娘通融。”

  “那……好吧。”不久,少女手捧香茶一碗來到低矮竹籬邊。

  “多謝姑娘!”崔護接過茶碗,不由得四目交接。良久,少女猛然間臉如桃花,轉身奔入屋裡。

  飲罷香茶,崔護緩緩地把茶碗放在籬門外的草地上,“多謝姑娘,小生告辭了。”

  走了不遠,崔護回首,只見少女正倚門顧望,似戀戀不捨。

  第二年又到清明時節。崔護獨自又尋覓到南郊外。然籬門半掩,屋門緊閉,少女已不見蹤影,唯院外桃林依舊迎風開放,落英繽紛。心情沮喪之餘,便在左門扉上題下了《題都城南莊》詩。

  這首描述物是人非、佳人不再的名作,後被廣為傳頌。

  文海拾珠

  後人常用“人面桃花”比喻曾經結識又尋覓不得的佳人,正是物是人非,紅顏不再。漢朝一位能歌善舞的藝人李延年曾藉助一歌描繪其妹的絕美姿色:“北方有佳人,絕世而獨立。一顧傾人城,再顧傾人國,不知傾城與傾國,佳人難再得。”後來“傾國傾城”也用於形容女子的絕世美貌。

  智慧思索

  《詩經》中的《關雎》與《在水一方》都是描述絕妙佳人的名篇,你能試誦一下嗎?

  ***二***

  乾隆二十一年,紀曉嵐隨駕到古北口巡視,在路邊一個小店裡小憩,酒家牆壁上有許多不知名文人的題詩,紀曉嵐被其中兩句吸引住了:

  一水喧漲人語外,萬山青到馬蹄前。

  詩寫得極有創意,活脫新奇,餘味無窮,讓紀曉嵐讚歎不已。這兩句詩的作者名已模糊無從找尋,紀曉嵐受其啟發將此種手法化用到自己的詩作中,在其詩《嚴江舟中》寫道:

  山色空濛淡似煙,參差綠到大江邊。

  斜陽流水推篷望,處處隨人慾上船。

  前兩句寫詩人隔著篷窗看到由遠而近的水色山光,如一幅怡人的山水畫,綠意襲人。後兩句進一步說詩人推窗而望,以求一覽無餘,窗戶一開,不待眺望,青山、綠水、斜陽,彷彿要跳上船來似的,這首絕句將嚴州山水寫得栩栩如生,躍然紙上。

  乾隆二十七年,紀曉嵐奉命成為順天府鄉試的考官。素有詩才的朱子穎中舉後,到紀曉嵐住處拜謝房師,並帶來一部詩稿。紀曉嵐翻開詩卷,見到“一水喧漲人語外,萬山青到馬蹄前。”兩句詩,喜不自勝。他拍著朱子穎的肩膀說:“我們文交已久了!”說著,他拿出自己寫的《嚴江舟中》給朱子穎看,並誠懇地說:“我這首詩便是由你那兩句的靈感中得來,人皆言’青出於藍’,我實為’藍出於青’啊!”

  文海拾珠

  正如“參差綠”出於“萬山青”,古詩詞中經常有從他人作品中獲取創作靈感,成就千古絕句之事。李清照《一剪梅》中佳句“此情無計可消除,才下眉頭,卻上心頭”也是源於前人之詞的靈感,范仲淹《御街行》中曾有“都來此事,眉問心上,無計相迴避”。晏幾道《臨江仙》中“落花人獨立,微雨燕雙飛”兩句流芳千古,其實出自五代翁巨集《宮詞》之中:“又是春殘也,如何出翠帷?落花人獨立,微雨燕雙飛。寓目魂將斷,經年夢亦非。那堪愁向夕,蕭颯暮蟬輝。”

  智慧思索

  唐朝詩人李賀《金銅仙人辭漢歌》中有兩句千古名句:衰蘭送客咸陽道,天若有情天亦老。革命領袖毛澤東在《七律·人民解放軍佔領南京》中曾用過此句,你能試誦出嗎?

  ***三***

  南宋愛國詞人辛棄疾,生活在“南共北,正分裂”的歷史時期。面對金兵的不斷南侵,他以收復失地、統一祖國為己任,鞠躬盡瘁,死而後已。然而,他卻於中年蒙受讒劾,賦閒近20年,直至憂憤而死。“卻將萬字平戎策,換得東家種樹書。”辛棄疾近20年的賦閒生涯,有10年之久是在鉛山縣八都鄉期思村瓜山之下的瓢泉度過的。

  1186年,辛棄疾自帶湖漫遊四鄉,發現此泉,即一見鍾愛,流連忘返。《洞仙歌·訪泉於奇師,得周氏泉,為賦》中曾感喟:“飛流萬壑,共千巖爭秀。孤負平生弄泉手,嘆青衫短帽,幾許紅塵;還自喜,濯發滄浪依舊。人生行樂身,身後虛名,何似生前一杯酒。便此地,結吾廬,待學淵明,更手種門前五柳。且歸去,父老約重來;問如此青山,定重來否?”於是,他將此泉及房屋購下,又因泉形似瓢而命名瓢泉,並改奇師村為期思村。期思者,期待希冀也。如此易名,無疑寄託了辛棄疾結束南北分裂局面的殷切希望和東山再起為之奮鬥的博大胸懷。1195年春,瓢泉“新葺茆簷次第成”,翌年,辛棄疾舉家定居瓢泉。

  瓢泉作為辛棄疾的最終歸宿,泉水映下了詞人仰天長嘯的英姿風貌,見證了辛詞中許多名篇佳作。秀美的瓢泉山水,閒散的鄉居生涯,並未消融詞人的愛國熱忱,憂心時事的情懷仍常流露於字裡行間。清泉邊,詞人曾發出“男兒到死心如鐵,看試手,補天裂”的吶喊,他曾表示,“此身忘世渾容易,使世相忘卻自難”,深切懷念早年“壯歲旌旗擁萬夫”的戎馬歲月。即使在醉夢之中也不忘統一大業,寫下了“布被秋霄夢覺,眼前萬里江山”的感人詞句,發出了“醉裡挑燈看劍,夢迴吹角連營”的壯烈吟嘯。

  然而,“青山遮不住,畢竟東流去”,辛棄疾生前屢遭投降派、貪官汙吏的誣陷、彈劾,死後一年又蒙受“迎合開邊”的罪名,致使家人慘遭株連,自瓢泉匿逃到福建等地避難,只剩下孤墳一座陪伴英靈。

  [文海拾珠]

  歷城柳埠鎮桃科水庫東約200米的東峪北崖崖下有一山泉,名曰槍桿泉。傳說此泉是辛棄疾用槍桿戳出來的,故名“槍桿泉”。辛棄疾二十一歲時曾聚眾兩千人,樹起抗金旗幟,與友義端先後參加了耿京領導的起義軍。當知義端竊印叛逃報敵後,十分震怒,提槍單兵獨騎追殺義端於桃科村南,奪回了大印。日已升高,人困馬乏,口乾舌燥,四處尋遍無水,十分焦急,舉槍向峪旁石頭一戳,連拔數次不動,於是運氣猛拔出,一股清泉順勢噴出。至今水質甘洌,泉水四季湧流,水勢頗佳。

  [智慧思索]

  瓢泉邊,田園的恬靜和村民的質樸使得辛棄疾深為感動,靈感翻飛。《臨江仙·戲為期思詹老壽》、《浣溪沙·父老爭言雨水勻》等篇,皆是辛詞中描寫農村生活的代表作。其中,膾炙人口的名篇《西江月·夜行黃沙道中》尤為歷代所傳誦,成為千古絕唱。你能誦出並說出其妙處所在嗎?

  ***四***

  王羲之,字逸少,東晉最著名的書法家,歷代學書、論書者都以其作為書家的最高典範,稱之為“書聖”。王羲之酷愛遊山玩水,一年春天,他去杭州探訪好友,走到蘇州界內時因夜景迷人而流連忘返,晚風拂醉意,欣賞過一夜風景後,王羲之居然一病不起。

  書童請來蘇州名醫為他精心診治,王羲之整整病了一個月,出門時身上所帶的盤纏也已用光,眼看無法順利到達杭州。正思對策,他忽然記起,客棧對面有一個當鋪,印象中那個“當”字已破舊不堪,他想出個好主意。王羲之叫書童鋪紙磨墨,寫好一個“當”字,叫書童拿去當鋪,價格是30兩銀子,少一個子兒也不當。

  書童來到當鋪,展開王羲之的字,說當30兩銀子。老闆細細端詳著,說:“好字是好字,只是帶著病容,有些不值。”書童回來把老闆的話說給王羲之,王羲之沒說什麼,又寫了一個字,讓書童拿去,老闆一看,說道:“這個字比那個有力多了,只是帶著些孤氣和怒氣。就這吧,我要了。”

  王羲之有了盤纏,繼續上路,來到杭州,朋友設了一桌好酒招待他。在座一位朋友的親戚,開著一個當鋪,想求王羲之寫個“當”字,當作招牌,王羲之說:“我已經寫好了一個’當’字,你去取回來就是了。”王羲之當即把當票掏出來,交於那人。那人帶著銀兩直奔蘇州。見了當鋪老闆,就要回“當”字,老闆聽他不是本地人,跑這麼遠要回“當”字,便想坑他一筆,算盤子一撥拉,連本帶利開口要他40兩,那人馬上給付。老闆有點納悶,就問他:“請問,這個字有什麼珍貴的?”那人說:“這是當代大書法家王羲之的真跡。”老闆悔不當初。

  那人回到杭州,見了王羲之,交出那個“當”字。王羲之接過來看都沒看,把字撕了個粉碎,那人可惜得捶胸頓足。王羲之笑了笑說:“生意人最重要的是一個’和’字,和氣生財。寫這個字時我心情不好,帶著幾分怒氣,現在再給你寫一個,保準你掛出去能發財。”於是,展紙磨墨,王羲之運氣著力,揮筆寫下一個很大的“當”字。在場的朋友們無不稱奇,拍手稱讚。

  這個“當”字經工匠刻制,掛在杭州城的通衢大道處,非常顯眼。從此以後,杭州城的當鋪成了全國最出名的當鋪,財源廣進。

  [文海拾珠]

  王獻之是王羲之的第七個兒子,天資聰穎,機敏好學,七歲時始習書法,師承其父。王羲之曾對兒子說,只有寫完院裡十八缸水,他的字才會有筋有骨、有血有肉,直立穩健。獻之心中頗有些不以為然,他勤奮地練了五年,寫完了三缸水,自認為書法已小有所成,遂將自己十分滿意的習字拿給父親過目。誰知王羲之一張張掀過後,卻頻頻搖頭,直到看見一個“大”字,王羲之露出了較滿意的神色,隨手在“大”字下點了一個點。小獻之心中不服,又將習字拿去給母親看,母親認真地翻看,最後指著王羲之在“大”字下加的那一點,說:“吾兒磨盡三缸水,唯有一點似羲之。”獻之此時方知與父親的差距,又鍥而不捨地練了下去,當他真的用盡缸水,其書法果然突飛猛進。后王獻之的字也達到了力透紙背、爐火純青的程度,其書法與其父並列,被人們稱為“二王”。

  [智慧思索]

  中國歷史上的書法名家眾多,各有其不同的風格,你能說出多少人?他們各自擅長的書法風格為哪一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