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一語文基礎知識點

  掌握好基礎知識點,能夠讓你在考試中如魚得水。下面是小編收集整理的高一語文基礎知識點整理以供大家學習!
 

  ***一***

  1、《離騷》是一篇具有深刻現實性的積極浪漫主義作品。它發展了我國古代人民口頭創作——神話的浪漫主義,成為我國文學浪漫主義的直接源頭。它大量地採用了浪漫主義的表現手法,這突出地表現在詩人的馳騁想象,糅合神話傳說、歷史人物和自然現象的編織幻想的境界。它還常常用誇張的手法突出事物的特徵,把詩人品格刻畫得異常的崇高,具有浪漫主義特質。

  2、《離騷》的另一藝術特色是比興手法的廣泛運用。它“依詩取興,引類比喻”,繼承了《詩經》的比興傳統,而又進一步反之了它。《詩經》的比興大都比較單純,用以起興和比喻的事物還是獨立存在的客體;《離騷》的比興卻與所表現的內容合而為一,具有象徵的性質。《詩經》中的比興往往只是一首詩中的片段,《離騷》則在長篇鉅製中以系統的一個接一個的比興來表現它的內容。

  3、抒情詩一般篇幅短小,沒有故事情節。《離騷》不只篇幅巨集偉,而且由於前一部分是在詩人大半生歷史發展的廣闊背景上展開抒情,後一部分又編造了一系列幻境,便使它有了故事情節的成分。這種內容和結構上的態度,就是波瀾起伏、百轉千回,看似乎到了山窮水盡的地步,轉眼卻又出現了一個新的境界。

  4、《離騷》一面採用民歌的形式,一面又汲取了散文的筆法。把詩句加長,構成巨排內,既有利於包含豐富的內容,又有力地表現了奔騰澎湃的感情。《離騷》基本上是四句一章,字數不多,亦多偶句,形成了錯落中見整齊,整齊中又富有變化的特點。
 

  ***二***

  《孔雀東南飛》寫作特色

  1、剪裁得體,敘事中體現情理

  本詩開篇以鳥飛起興,直入主題***未按常規,交代兩家緣起***中間敘事以蘭芝為中心,焦母、劉兄等人蔘差其間,寥寥數語,人物聲貌躍然紙上。詩中三事鋪飾:“贈奩”、“嚴妝”、“迎娶”,正是“華縟”“炫目”之筆,與其情事,構成了“五色”之“陸離”。全詩詳其所詳,略其該略,不枝不蔓,剪裁得體。

  先後描繪出十餘幅生活畫面中,又體現著不同的情與理:如同是“告別”,蘭芝在焦母面前只有禮節性辭別,而在小姑面前卻“淚落連珠子”,在丈夫面前更是殷殷陳情,依依不捨;面對“逼嫁”,蘭芝“含淚答”阿母,卻“仰頭答”阿兄;同是“殉情”,蘭芝死前“掩口啼”、“出門啼”,未告母,十分隱祕,到時 “舉身赴清池”,一無反顧,而仲卿死前明告母,“愁煎迫”、“徘徊庭樹下”,別有一番思想鬥爭等等。這是因為人不同,性有別,情不同,理各異。

  2、巧妙的結構藝術:雙線並,首尾綰合

  ***1***本詩採用了“敘事”與“敘情”雙線並行、首尾綰合、交遞推進式結構,使全詩“水復山重,曲折入妙”***《吳詩集覽》引***始終瀰漫著濃重的悲劇氣氛,讀來使人迴腸蕩氣,耳目一新!

  ***2***以封建家長壓迫與青年男女的反抗為主要矛盾,展示雙方的鬥爭,這是主線。在這條線索中,矛盾的兩方面屢次交鋒,逐浪推進,直到焦劉以死抗爭,進入悲劇的高潮。

  ***3***焦、劉生死不渝的愛情,似一根紅線,將迭宕起伏的故事情節,串成一體。它是對主線情節發展起決定作用的內在動因。

  ***4***本詩通過蘭芝“訴苦”,仲卿“詢母”,“拒遣”、“贈奩”、“嚴妝”、“送別”、“逼嫁”、“迎娶”、“情探”、“殉情”等多幅生活畫面的描敘與鋪飾,歌頌了劉焦二人用生命保證對愛情的忠貞,不向封建勢力低頭的反抗精神。

  ***5***結句兩家合葬,鴛鴦合鳴與開頭“孔雀東南飛,五里一徘徊”所奠定的依戀,纏綿感情基調,一脈相承,首尾照應。

  ***三***

  《囚綠記》中心思想

  1、物我互觀,盡顯性靈。作者隻身獨處,選擇了與綠枝條對話、溝通心靈的方式排遣寂寞,所處一室雖小,而精神天地甚寬;景物本無性靈,進入作者有情的視野,便活了起來,成為“我”的朋友。景物被賦予性靈,文章即生華彩。

  2、敘事有波瀾。如果只寫作者與綠枝條的“心靈絮語”而無甚變化,則流於平淡。奇妙的是文章寫出了作者心情的起伏和綠枝條的命運變化,作者始而欣喜,繼而魔念生長,囚禁綠枝條,最後放生。由尋綠、觀綠、囚綠、放綠到懷綠,五個階段較為分明,其間波瀾起伏。

  3、含蓄蘊藉,深沉厚重。作者與綠枝條的命運有某些相似之處,同處一室,同被囚禁,體驗到生的歡欣、生的艱辛;時值日寇入侵,華北人民陷於水深火熱,作者是富有正義感的青年作家,國難當頭,不能不憤怒、憂煩,不能不生出堅貞不屈的浩然正氣,這也應該是作者寫作本文的直接原因,但這種心緒表現得非常隱蔽,文章之“巧”由此而來。

  作者通過寫在孤旅生涯中“囚綠”的故事,借窗前一株永向光明的常春藤,抒發了對光明與自由的嚮往之情。
 

  ***四***

  《在馬克思墓前的講話》

  1、文學常識:本文選自《馬克思恩格斯選集》第三卷,標題是編譯者加的。馬克思***1818——1883***3月14日逝世,3月17日安葬於倫敦海格特公墓,這是恩格斯***1820——1883***在葬禮上用英語發表的講話。

  2、積累詞語:

  紛繁、蕪雜、領域、膚淺、豁然開朗、意識、誹謗、詛咒、嫉恨

  識記:

  1、悼詞的特點***演說詞中的一中***。

  2、詞語的音形義。

  理解:

  1、理解文章思路:本文從內容上看,是一篇議論文,重在說理。第一段記敘描寫了馬克思逝世的時間、地點和情景。第二段進行議論,是全文的綱。議論的要點是提出全文的論點──兩個“對於”的介詞結構,評價了馬克思一生的偉大貢獻。第三——六段,承接前文第二個“對於”,論述馬克思在革命實踐方面的貢獻,說明馬克思是偉大的革命家。第九段是全文的結論,急事悼念,更是表達了一種堅定的信念和崇高的讚頌之情:馬克思將與整個無產階級事業並存。

  2、特點:

  ***1***以議論為主,與敘述、抒情完美結合。

  ***2***在論述上,邏輯非常嚴密。

  3、文中比喻等修辭手法的運用。

  4、破折號作用。

  識記:

  1、本文的特點。

  2、比喻修辭手法的作用。

  3、破折號的作用。

  理解:

  1、重要句段所反映出的思想內容。

  2、品味語言的意義,強烈的感情和作用。

  3、體會關鍵詞語的深層含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