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一必修一地理知識點

  在地理的學習過程中,我們要記憶一些重要的知識點。下面是小編為大家收集整理的,相信這些文字對你會有所幫助的。
 

  :氣象災害

  1.氣象災害:大氣對人類的生命財產和經濟建設以及國防建設等造成的直接或間接的損害。

  主要型別:颱風、暴雨、洪澇、乾旱、寒潮。

  技巧1:颱風

  多發生時間:每年夏秋季節

  地點:多在沿海地區。

  形成條件:颱風形成於熱帶或副熱帶海面溫度在26°C以上的廣闊洋麵上

  特點:***1***是一種強烈發展的熱帶氣旋

  ***2***北逆、南順向中心輻合的大旋渦

  ***3***結構分:颱風眼、旋渦風雨區、外圍大風區。

  ***4***西北太平洋是全球檯風發生頻率最高、強度最大的海域。

  主要災害:強風、特大暴雨、和風暴潮造成。

  減災措施:加強颱風的監測和預報,釋出颱風預報或警報。

  探測手段:氣象衛星。

  技巧2:暴雨洪澇:連續性的暴雨或短時間的大暴雨。

  主要發生地:***1***我國除西部一些沙漠地區外,均會出現暴雨。主要出現在南方和東部地區。

  ***2***亞洲是每年全球洪水發生最多的地區。

  形成暴雨條件:***1***源源不斷的水汽供應

  ***2***強烈的上升運動

  ***3***形成降水的天氣系統持續時間較長。

  減災措施:***1***利用氣象衛星對暴雨、洪水進行監測,提高暴雨預報的準確率。

  ***2***防洪:①工程措施***修築堤壩、整治河道、修建水庫、修建分洪區或滯洪區等***

  ②非工程措施***洪泛區土地管理、建立洪水預報警報系統、擬訂居民的應急撤離計劃和對策、實行防洪保險***相結合。

  ③生物措施:植樹造林,營造河流中上游防護林

  技巧3:乾旱:因長時期無降水或降水異常偏少而造成空氣乾燥、土壤缺水的一種現象。

  主要發生地:乾旱是一個突出的世界性問題。

  形成因素:由多種因素引起。

  防禦乾旱:***1***因地制宜實行農林牧相結合的農業結構,改善乾旱區農業生態環境,減輕和避免乾旱威脅。

  ***2***在乾旱多發區,選擇耐旱的作物

  ***3***開展農田水利基本建設,營造防護林,改進耕作制度等。

  技巧4:寒潮:強冷空氣迅速入侵造成大範圍的劇烈降溫,並伴有大風、雨雪、凍害等現象。

  多發時間:冬半年,以秋季和春季對農作物的危害最大。

  防禦方法:***1***提前釋出準確的寒潮訊息或警報,使海上船隻在大風到來前返港

  ***2***提前有關部門事先對農作物、畜群等做好防寒準備。

  技巧5:乾熱風:一種高溫乾燥並伴有一定風力的農業氣象災害。

  危害:乾和熱,風起著加劇乾熱的作用。

  防禦措施:

        ***1***適時澆水。

  ***2***選用抗乾熱風的小麥品種。

  ***3***營造防護林帶。

 

  :地質災害

  技巧1:地質災害主要型別

  地震、火山噴發、滑坡和泥石流。

  技巧2:地震:

  岩石圈在內力作用下突然發生破裂,地球內能以地震波的形式強烈釋放出來,引起一定範圍內地面震動的現象。

  世界地震帶:環太平洋地震帶和地中海—喜馬拉雅地震帶。

  型別:以里氏震級來表示。3級以下無感覺:微震。5級以上造成破壞:破壞性地震。

  特點:是一種危害和影響最大的地質災害。

  技巧3:火山噴發:是地下深處的高溫岩漿及氣體、碎屑從地殼中噴出的現象。月球、火星、金星也有火山活動。?分類:①活火山:在人類歷史時期作週期性噴發的火山

  ②死火山:人類歷史以前噴發過,迄今為止沒有重新噴發過的火山

  ③休眠火山:在人類歷史時期長期熄滅,有時又突然噴發的火山

  技巧4:滑坡:是斜坡上的巖體或土體,地重力作用下,沿一定的滑動面整體下滑的現象。

  技巧5:泥石流:是山區爆發的特殊洪流,包含泥沙、石塊以到巨大的礫石,破壞力極強。

  技巧6:地質災害的關聯性

  ***1***一個地域內的地質災害可能有若干種,它們在成因上是有關聯的。如川、滇、黔接壤地帶,地震、滑坡、泥石流為主的災害系統。原因:現代地殼活動強烈,地震頻發,震級高,山體中斷裂發育,岩石破碎,風化嚴重加上乾溼季分明,暴雨集中。

  ***2***在一次災害發生過程中,往往由一種原發性的主災誘發其他災害。

  ***3***人類活動及其對自然環境施加的影響,可以間接或直接誘發地質災害。

  技巧7:地質災害防禦

  ***1***加強地質災害的科學研究,建立災情監測預警系統。

  ***2***加強地質災害的管理,建立健全減災工作的政策法規體系。

  ***3***實施一些預防措施。如提高建築物的抗震強度;實施護坡工程,防止滑坡和崩塌;植樹造林等綜合措施。

  ***4***積極開展防災、減災宣傳教育,提高公眾環保意識和減災意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