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高高一化學學習效率的方法

  ***一***課前預習

  化學學習中預習是基礎,古人說:“凡事預則立,不預則廢。”無論做什麼事情,事先都要有所準備。有無準備,準備的充分與否,效果大不相同,要上好課就要做好課前準備。預習主要是對知識的準備。具體的講,就是學生要在老師講解新課之前,有計劃的獨立的自學新課的內容,做到對下一節課老師要講的內容初步瞭解,有備才能無患。 為什麼要課前預習呢?因為預習有幾大作用:

  1、提高聽課質量。預習可以掃除課堂知識的障礙。在自己的學習過程中,肯定會遇到這種情況,老師在講解新課過程中經常會提到一些以前學過與之相關的舊知識、舊概念,但是你卻對這部分的內容不會了或者遺忘了,這就意味著大腦中的知識序列出現了短裂,或者說學習的階梯中斷了,其結果就是對新知識不能理解吸收。因此,我們在學習新知識以前必須預習,通過預習準備好學習新知識時所必須的舊知識,從而為課堂學習掃清了障礙。

  對於化學學習,課前預習是一件大有裨益的事,這樣做就會不侷限於老師的講課速度,超前自學。不僅能提高自己的自學能力,而且會對知識的融會貫通起到意想不到的作用。在超前學習時肯定會存在不少疑問,或者是對一些問題存在比較膚淺的理解,當老師在課堂講到這部分的內容時,你就可以帶著疑問去聽課,並比較老師對知識的理解與把握自己的理解有何異同。這樣一疑一思,一對比一求證,會將知識在課堂上真正掌握。

  2、提高聽課水平。同學們會有這樣一種經歷,同是一個班的同學,聽同一個老師講同一內容,但是每個人對這一內容的理解和吸收卻有很大差別。那麼你知道這是為什麼嗎?這就是因為有的同學課前預習而有的同學不預習所造成的。課前預習過的同學,是有備而來,課前對所有的內容有了一個完整的瞭解,對這節課要講什麼,重點是什麼,自己哪裡要聚精會神地聽,哪裡不太明白等等,心中有數。而課前沒預習過的同學,就會處於一種被動的狀態,一節課下來,也許只聽懂一點點,而如果遇到了知識障礙就可能一點點都聽不懂了,長此下去,就會形成惡性迴圈,越是課前不預習,越聽不懂,課後要補習的內容越多,越就沒有時間預習。

  3、可以提高課堂筆記的針對性。由於有了課前的預習,心中有了對這節課所講內容的整體瞭解。因此,在上課的過程中就會知道老師的板書哪些書上有,不需要記,哪些是老師補充的內容,書上沒有,應該記筆記,就不會產生不知道如何記筆記的情況。有的同學因為課前不預習,上課時對老師的板書不知道哪兒應該記,哪兒不應該記,結果就不得不一邊聽老師講課,一邊努力地去記錄教師的板書。這樣就不可能跟上老師的講課速度,既影響了聽課的質量,又不可避免地做了一些無用功。

  課前預習的重要性還有很多,這裡就不一一祥述了。下面介紹幾種課前預習的方法。

  1、章略節詳法:這種方法是指在學習新的一章內容時,先泛泛地瀏覽一下整個一章的大概內容。在學習到具體的一節內容時,再比較詳細地預習每節內容。籠統地掌握了一章的內容框架,預習和學習每節的內容就能更好的把握重點和知識聯絡。具體的步驟是:首先粗讀這一章的內容,把握整體,然後找出這一章的重點、難點和疑點,理出頭緒想一想每一節的主要內容是什麼,對難點和疑點應該如何掌握,如何理解?為什麼要這樣理解,從另一個角度理解行不行,哪些知識是記憶性的?哪些知識是看不明白,等等。這樣就為上課時搞清搞懂、掌握、記憶所學知識打下了堅實的基礎。例如:預習化學實驗方法一節時,我們對該章的內容有所瞭解,在此基礎上,再詳細閱讀這一節從而確定在聽這一節課時的重點、難點。

  2、前後相連法:知識是相通的,在我們的教材中,每章中的各節知識都是有聯絡的,我們在預習某一部分內容時,看一看或想一想前面所學的內容,然後大略地翻一翻後面所要講的內容,把新舊知識聯絡起來,由已有知識推測未知知識,從而達到掌握知識的目的。

  3、習題試解法:習題試解法是指在預習完教材之後,馬上看一看課後的練習題,然後對照教材進行試解,這樣在試解過程中,就會檢驗出預習的情況,是懂還是不懂。例如:對化學實驗方法一節來說,通過對教材的習題試解後,就可理出本節的重點內容是:①過濾的操作要點,②分液的條件,③離子的檢驗方法,④實驗操作的安全問題。


  ***二***聽好化學課

  聽課是學生在學校學習的最基本形式,學生在學校學習的大部分時間是在聽課中度過的。聽課之所以重要,是因為知識的獲得大部分是通過老師的講解來獲得的。因此,要想學好化學就必須學會聽課。

  1、集中精神聽講,發揮主體作用。

  在課堂上只有高度集中注意力,才能跟上老師的思路,抓住知識的重點,才利於對知識的理解和吸收。聽課時,眼睛要盯著老師的板書,老師講解時,眼睛要盯著老師的動作和表情,緊跟著老師的思路走,在集中精神聽講的同時,還要發揮個體的主觀能動性。有的同學認為,上課就是老師講,學生聽,他們把學習比做送貨進倉,認為只要自己開啟“倉門”就可以等著老師把貨物送進去。這種想法是把自己放在學習的被動的地位上,是不對的。要提高聽課效率,重要的是對老師的講解進行思考,主動地去吸收老師所講的內容,發揮個體的能動作用。

  2、緊跟老師的思路。

  不少同學上課時不是埋頭自思,就是忙著做筆記。思想不能與老師保持一致。這是一種不好的聽課方式,聽講時思想必須與老師保持一致,聽老師是用什麼方法、技巧去解題的;聽老師對問題有哪些提問、解釋。只有這樣才能把握住聽課的重點,不脫離教師講課的軌道。

  3、要以理解為主。

  聽講的目的,就是要聽懂老師講解的內容。有些學生聽講時分不清主次,結果抓了芝麻,丟了西瓜,課堂上聽是主體,“聽講、聽講”主要是先“聽”,這是主體,“想”和“記”是次體。原則上是先聽清楚再思考,思考懂了再做筆記,不要只顧思考和做筆記而忘記了聽講或顧不上聽講。

  4、積極回答問題。

  老師的提問往往是教材的重點、難點或需要特別注意的地方,要快速思考,踴躍發言。在別的同學回答問題時,也要精力集中,邊聽講邊分析正誤,留心不完善的或有錯的地方,隨時準備補充和糾正。上課不僅僅是老師向學生單向傳遞知識的過程,而且是老師和學生雙向交流資訊的過程。其中的主要形式之一,就是老師提問,學生回答。這樣做,一方面可調動學生的積極性,啟發大家思考,提高聽課效率,另一方面還可鍛鍊同學們的語言表達能力和大腦的快速反應能力,將被動的聽課變為主動的參與。因此,你可不要失去這樣的好機會呀!要隨時準備積極發言。

  5、要敢於質疑。

  課堂上有不懂和疑難問題,有不同的想法,要敢於提出,以求得老師的及時幫助。每位同學都可能遇上聽不懂的情況。在這時候,有的可能會“反正我聽不懂,再聽也沒用,乾脆來個不聽”。有的則一味埋怨老師講得太快,不夠詳細;還有的會立即去問自己的同桌或埋頭查閱參考資料等。這些都是不可取的。一位西方哲人說過,選擇是聽的藝術的金鑰匙。一般來說,老師講的都要聽,但是有時老師為了照顧不同層次的學生,採用不同的方式講不同的內容,這時學生就得根據自己的實際情況有選擇的聽,即抓住對於自己有重要意義的關鍵內容。

  6、做好課堂筆記。

  記課堂筆記的最常用方法是“提綱式”筆記法。即一邊聽課,一邊敏捷地概括和記下重點、難點。課堂筆記要儘快整理,使重點突出,這對鞏固知識十分重要。筆記的充實整理包括兩點:一是把課堂上漏記和記錯的內容補上去或糾正過來;二是理清綱目,突出重點、難點,用概括的語言將本節內容串聯起來,使筆記成為一份自己提煉加工的、深化的和系統的複習材料。

  要把握記筆記的時機,原則就是不影響聽講,一般情況下要用90%的注意力集中聽講,只抽出10%的注意力進行簡要記錄。做筆記的關鍵是記下“必要”和“精華,這個 “必要”和“精華”就是——記重點、記難點、記疑點、記思路、記技巧。記筆記應著重記下老師講課中的歸納和總結,以及容易混淆的概念等。

  7、不要挑剔老師。

  對老師的挑剔,不但極大地影響著同學的求知慾,更重要的是影響著學生對該老師所講授知識的接受與吸收,並且常常會因此造成偏科。個別學生對老師的挑剔比較多,認為某老師水平不高,講課表情不好,動作不準等。這裡需要弄清一個問題,老師只是一個傳授知識的“輔助”,是一個學生學習成功的重要外因。老師的水平再高,也只能是“燃燒”自己;一個老師的水平再差,只要自己努力也會有收穫。

  8、注意用目光和老師交流。

  上課時,你的目光是看黑板抄板書、看老師聽思路、還是低頭翻書翻資料?對這三種做法,化學成績較優秀的選中率分別為7.0%、73.7%、19.3%.可見目光跟著老師轉是最佳做法。事實上,師生間積極的目光交流,不僅利於學生集中注意力,而且使老師也很容易從學生的表情裡讀出哪些地方學生已懂可略講,哪些地方還需放慢速度重點講,因此目光交流的過程實為師生間相互瞭解、感知的過程。

  9、善始善終,聽好小結。

  臨近下課,經歷了緊張一節課的大腦往往感到疲憊倦怠,往往會對小結部分引不起足夠的重視。但事實上,結尾的話雖然不多,卻常常是一節課精要的提煉和複習的提示,是點睛之筆,“文眼”、“核心”所在,它對我們進一步理解課本內容、掌握知識要領、領會知識的實質,有著不容忽視的作用。因此必須認真聽好最後的小結。

  10、注意課後總結。

  一節課下來,應該做一個課後總結。想一想老師是如何引入這節課的,中間是如何分析的,最後是如何歸納的,弄清來龍去脈,概括出這節課的知識要點,並將它納入自己的知識體系,已使自己的知識結構融會貫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