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一語文閱讀技巧

  閱讀能力的考查,是高中語文的重要內容之一,下面是小編給大家帶來的,希望對你有幫助。

  一

  閱讀的基本任務,就是“讀懂”、“理解”篇章和文段。高考試題的取材都來自教材之外,自然科學類文章、社會科學類文章或文學作品,都沒有讀過,尤其是前兩種文章的內容我們會感到陌生,文學作品所傳遞的對生活某些個性化的認識或情感,我們也可能不熟悉。讀懂、理解,並能從容回答試題的提問,決非易事。首先,讀懂、理解必須以豐富的背景知識為依託,常常有這樣的情況,一個關鍵詞語或句子沒讀懂、理解錯了,結果“差之毫釐,謬以千里”。

  因此即使在複習期間,也不要拒絕任何新的知識,要努力繼續擴大自己的視野。其次要統觀全文。試題在設問時,雖然常常是針對幾句話或一兩個段落,但是它們的意義都在全文主旨的統攝之下由諸多資訊總而合成,忽略了主旨,忽略相關資訊都可能使理解失之偏頗。某年高考的選文是《世間最美的墳墓》,試題就文中“特殊的日子”提問,應答必須關照副標題和文後註釋,才能得出正確的答案。

  第二,一些考生在做題時習慣用自己的認識去代替考試文字的陳述,這是答題總與答案有較大距離的重要原因。特別是文字的認識或見解與我們不完全一致的時候,試題也只要求回答作者的認識、見解是怎樣的,“理解”不是“讀後感”,得忠實於原文。認為只要從原文中尋章摘句就行了,那又走到了另一個極端。由於設問的角度、側重點不同,解讀時要依題做答,表達形式應該是靈活多樣、豐富多彩的,但可以肯定,內容一定為原文所固有。複習期間這樣一些認識上的問題要解決好,並把它們當作解讀文字的原則加以遵循。

  二

  在解答試題時,選擇好角度,有點方法,講究點順序。做到這一點,必須準確辨析語句之間的相互關係。試題往往就文中某些詞語、句子或段落提問,應答的關鍵是能否找出與之有一定邏輯關係、和它相呼應的另一些詞語、句子或段落。這些一點都不陌生,我們在語文課上經常遇到,比如學習議論文,討論論點與論據,證明與被證明;說明文的說明與被說明,本質與現象;記敘性文字的具體與抽象;其他如隱含與明晰、遞進、並列、因果、條件、轉折、比較、稱代、含蓄、比喻等等,值得注意的是,這諸多關係,由於作者行文的風格、習慣、技巧不同,一般說來,只要認真閱讀,都不難把握。這個過程既包括邏輯思維,也包括形象思維。邏輯思維多理性,形象思維偏於感受,各自的特點,在最後衝刺階段,需要多一點體驗。現在,要多看看做過的題,對了的,總結點經驗,錯了的,想一想為什麼、在哪兒出了毛病。一旦有所“悟”,就可能“豁然開朗”。

  具體操作,可以概括為下面幾點:1.通讀全文,把握主要內容;2.細審題意,明確要求;3.搜尋資訊,確定其所在的有效的閱讀區間;4.研讀文句,梳理設問與應答之間的關係,準確篩選;5.再審題意,根據設問要求定向應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