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語文文言文翻譯的答題技巧詳解

  文言文翻譯是高考語文的題型之一,學生需要知道一些的答題技巧,下面的小編將為大家帶來高中語文文言文的答題技巧的介紹,希望能夠幫助到大家。

  高中語文文言文翻譯的答題技巧

  一、翻譯的標準

  “信、達、雅”是得到公認的文言文翻譯的三條標準。“信”是指譯文要準確無誤,就是要使譯文忠於原文,如實地、恰當地運用現代漢語把原文翻譯出來。

  “達”是指譯文要通順暢達,就是要使譯文符合現代漢語的語法及用語習慣,字通句順,沒有語病。“雅”就是指譯文要優美自然,就是要使譯文生動、形象,完美地表達原文的寫作風格。

  二、翻譯的原則

  文言文翻譯要求字字落實,要儘量保持原文的語言風格。在翻譯過程中,必須遵循“直譯、意譯相結合,以直譯為主”的原則。這就要求我們,在具體翻譯時,對句子中的每個字詞,只要它有一定的實在意義,都必須“字字落實,對號入座”。翻譯時,要直接按照原文的詞義和詞序,把文言文對換成相應的現代漢語,使“字不離詞,詞不離句”。如果直譯後語意不暢,還應用意譯作為輔助手段,使句意儘量達到完美。

  三、翻譯的步驟

  文言文翻譯的步驟,首先要通讀全文,把握文章大意,做到心中有數,切忌一上來就匆匆忙忙翻譯。在翻譯時,遇到疑難詞句,可暫時放過,等譯完上下文,再進行推敲。譯完全文後,再通讀一遍,檢查校正,以防誤譯、漏譯和曲譯。簡言之,通讀全句,標註要點;關注全文,準確理解;按照詞序,對應翻譯;調整全句,符合規範。

  四、翻譯的方法

  文言文翻譯基本方法:直譯和意譯。所謂直譯,是指用現代漢語的詞對原文進行逐字逐句地對應翻譯,做到實詞、虛詞儘可能文意相對。直譯的好處是字字落實;其不足之處是有時譯句文意難懂,語言也不夠通順。所謂意譯,則是根據語句的意思進行翻譯,做到儘量符合原文意思,語句儘可能照顧原文詞義。意譯有一定的靈活性,文字可增可減,詞語的位置可以變化,句式也可以變化。意譯的好處是文意連貫,譯文符合現代語言的表達習慣,比較通順、流暢、好懂。其不足之處是有時原文不能字字落實文言文翻譯具體方法有:留、刪、補、換、調、變。

  “留”,就是保留。凡是古今意義相同的詞,以及古代的人名、地名、物名等,翻譯時可保留不變。“刪”,就是刪除。刪掉無須譯出的文言虛詞。比如 “沛公之參乘樊噲者也”——沛公的侍衛樊噲。“者也”是語尾助詞,不譯。“補”,就是增補。***1***變單音詞為雙音詞;***2***補出省略句中的省略成分;***3***補出省略了的語句。注意:補出省略的成分或語句,要加括號。“換”,就是替換。用現代詞彙替換古代詞彙。如把“吾、餘、予”等換成“我”,把“爾、汝”等換成“你”。“調”就是調整。把古漢語倒裝句調整為現代漢語句式。主謂倒裝句、賓語前置句、介賓後置句、定語後置句等翻譯時一般應調整語序,以便符合現代漢語表達習慣。“變”,就是變通。在忠實於原文的基礎上,活澤有關文字。如“波瀾不驚”,可活澤成“***湖面***風平浪靜”。

  高中語文常見的翻譯失誤型別

  1、不需翻譯的強行翻譯

  在文言文中凡是國名、地名,人名,官名、帝號,年號、器物名、度量衡等,在翻譯時,可以原封不動地保留下來,不用翻譯,因為這些詞一般都無法與現代漢語對譯。如:晉侯、秦伯圍鄭,以其無禮於晉。可譯成:晉國侯王和秦國霸主包圍鄭國,因為鄭國對晉國無禮。

  2、以今義當古義

  有的詞語隨著社會的發展,意義已經變化了,有的詞義廣大,有的詞義縮小,有的詞義轉移,有的詞感情色彩變化,有的名稱說法改變。因此,要根據原文的語境確定詞義,且不可以今義當古義。如:先帝不以臣卑鄙。誤譯:先帝***劉備***不認為我卑鄙無恥。“卑鄙”屬於感情色彩變化。在古代這個詞是中性詞,指地位低下,見識淺陋。現在是貶義詞,指人的行為或品質惡劣。譯句中的以今義當古義,應改為古義。

  3、該譯的詞沒有譯出來,例如:以相如功大,拜上卿。誤譯:以藺相如的功勞大,拜他為上卿。譯句沒有把“以”譯出來,應當譯成“因為”,也沒有把“拜”譯出來,應當譯成“任命”才算正確。

  4、詞語翻譯得不恰當。例如:不愛珍器重寶肥饒之地。誤譯:不愛惜珍珠寶器肥田沃土。譯句中把“愛”譯成“愛惜”不當,“愛”有愛惜之意,但在這個句子中是“吝嗇”的意思。

  5、該刪除的詞語仍然保留。例如:師道之不傳也久矣。誤譯:從師學習的風尚也已經很久不存在了。譯句中沒把原句中的“也“刪去,造成錯誤。其實原句中的“也”是句中語氣助詞,起到舒緩語氣的作用,沒有實在意義。在翻譯時,完全可以去掉。在文言文中有些只表示停頓、湊足音節,或者起語氣作用的助詞,或者起連線作用的虛詞,它們沒有實在的意義,雖然在原文中是必不可少的,但在翻譯時,因為沒有相當的詞可以用來表示它,應該刪除不譯。比如表示判斷的 “者”和“也”或“……者也”“者……也……”,在翻譯時應該從譯句中去掉,並在適當的地方加上判斷詞“是”。

  6、省略成分沒有譯出。文言文中,有的省略成分沒有必要翻譯出來,但也有的省略成分必須翻譯出來語意才完全,如:權以示群下,莫不響震失色。***司馬光《赤壁之戰》***誤譯:孫權給群臣看,沒有誰不嚇得改變了臉色的。句中的“以”後面省略“之”,指代曹操的書信,而譯句中沒有譯出來,應該在“孫權”的後邊加上“把曹操的書信”,語言才顯得清晰完整。

  7、該增添的內容沒有增添。在翻譯時,有時為了文句符合現代漢語習慣,必須增添一些內容,才算恰當,如:今劉表新亡,二子不協。誤譯:現在劉表剛剛死亡,兩兒子不團結。在數詞“兩”後邊加上量詞“個”,語氣才顯得流暢。再如:由是先主遂詣亮,凡三往,乃見。譯成:因此,先主劉備就去拜訪諸葛亮,總共去了三***次***,才見到他。譯句中在數詞“三”後加上量詞“次”字。

  8、無中生有地增添內容。一般說來,文言文翻譯必須要尊重原文的內容,不能根據個人的好惡增添一些內容,以至違背原文的意思。否則,就會造成失誤,例如:三人行,必有我師焉。誤譯:很多人在一起走,肯定有品行高潔,學有專長,樂於助人並且可以當我老師的人在裡面。譯句中的“品行高潔、學有專長,樂於助人的人”原句中沒有這個內容,是翻譯者隨意加進去的,應刪去,才符合原句的意思。

  9、應當譯出的意思卻遺漏了。沒有把全句的意思說出來,只說出了一部分意思。例如:子曰:“學而時習之,不亦樂乎?”誤譯:孔子說:“學習後要複習,不也是很高興的事嗎?”譯句把“時”的意思漏掉了,應該在“複習”前加上“按時”二字,才是意思完整的譯句。

  10、譯句不符合現代漢語語法規則。在古代漢語中,有一種倒裝句,這種句子在翻譯時,一般說來,要恢復成現代漢語的正常句式,例如:求人可使報秦者,未得。誤譯:尋找人可以出使回報秦國的,沒有找到。這個句子翻譯的不妥,因為原句是定語後置,在翻譯時必須把定語放回到中心詞前邊,正確的翻譯是:尋找可以出使回報秦國的人,卻沒有找到。再如:蚓無爪牙之利,筋骨之強。譯成:蚯蚓沒有爪子和牙齒的鋒利,筋骨的強壯。這個譯句沒有按定語後置的特點來譯,正確的翻譯應該是:蚯蚓沒有鋒利的爪子和牙齒,強壯的筋骨。

  高中語文文言文翻譯的規律介紹

  1.文言實詞

  如:***1***每至哭踴,頓絕方蘇。——每次到行喪禮邊哭邊跳時,總會困頓暈倒,許久方才甦醒。***2***徒流及死,具有等差。——服勞役、流放直至死刑,都有等級次第。***3***天保中,郡界大水,人災,絕食者千餘家。——天保年間,蘇瓊的管界之內發大水,百姓遭了災,糧食斷絕的有一千多家。

  注意要點:***1***基本模式是單音節詞變雙音節詞。***2***積累與根據上下文意推斷相結合。***3***重點是古今異義詞類活用通假字。***4***專用詞語不譯,一般詞語譯徹底。

  2.文言虛詞

  如:***1***今聞此言,故猶未也。——現在聽到這話,才知道你還是沒有懂。***2***一身獲罪,且活千室,何所怨乎?——我一人獲罪,將要使許多人家獲救,還有什麼可抱怨的呢?***3***遣使約降於燕,燕軍皆呼萬歲。——派遣使者向燕國軍隊商議投降的事情,燕軍都歡呼萬歲。

  注意要點:***1***積累,大體瞭解重點虛詞的一般用法。***2***對句中的關鍵虛詞要確譯。***3***根據上下文和相關實詞意義進行推斷。

  3.文言句式

  文言文中的一些特殊句式都是有規可循的,如果是疑問代詞做賓語的時候,賓語是要前置的。否定代詞做賓語時,這個賓語往往也是前置的,翻譯的時候,就要把它給顛倒過來。如:

  ***1***至於公事,何由濟乎?——至於處理公家事務,憑藉什麼才能成功呢?

  ***2***今日順從,明日富貴矣。——如果您今日順從了金人,那麼明日就可以享受富貴了。

  ***3***及欲求謁,度知其意。——到***道研***要求拜見的時候,***蘇瓊***預先料到了他的來意。

  注意要點:

  ***1***注意並準確反映分句間的關係。

  ***2***注意並準確補上句中省略成分。

  ***3***注意詞語調序以符合現代習慣。

  ***4***注意根據全文和上下文意推斷。

  高中語文文言文背誦的方法

  一、化整為零法。把一篇文言文當作一個整體去籠統地讀,這便像“囫圇吞棗”,應把這個整體分析成若干意義段落進行分段熟讀才好。

  [析]一篇課文經過意義段落的分析,便可看到文章的線索與作者的思路,對所寫的人物和事物的來龍去脈,瞭然於胸,然後照事情發展的順序,照生活的邏輯和照人地時與前因後果的交代,貫穿起來。層次既清楚了,熟讀之後,很快就能背誦。背誦應分段背,各個突破,直到全部背完為止。

  二、抄讀法。這是眼、口、手、心綜合運用於背誦的方法。

  [析]眼看文章的字、詞、句,口唸文章的字、詞、句,手寫文章的字、詞、句,心想文章的字、詞、句。抄抄讀讀,讀讀抄抄,不要多時,讀完部分,便抄完部分,也就背完部分。那麼全部讀完,也就全部抄完,也就能夠全部背誦完。當眼熟、口熟、手熟、心熟了,全文也就容易通過對它們的熟記而背出。

  三、累進法。採用此法有如滾雪球,即先讀第一句,即背誦第一句;再將第一二句連讀,即要求第一二句連背。依次類推,滾動前進,累積背完全文為止。

  四、三抓法。它是以自然段為單位實行三抓。

  [例]當要背誦《戰國策?唐雎不辱使命》之前,可以運用三抓。如在第一自然段裡,先抓本段的第一個字----“秦”;然後抓本段的起始句----“秦王使人謂安陵君曰”;最後抓本段所體現的作者思路,文章脈絡----交鋒發生在秦王與安陵君之間,是唐雎出使的前因,也是雙方鬥爭的前奏。情節開端部分。這三抓相互都起到提示作用。依照這些提示去背課文就容易些。

  五、照看譯文背誦法。即由語體文反迴文言文。

  [例]如要背誦歐陽修《醉翁亭記》,可以先將它逐句譯成現代漢語***即“古譯今”***,然後根據所譯的漢語,再返回古代漢語***即今譯古***,由古到今,再由今到古,也就是從譯文回覆到原來的文言文,多次反覆,這不但練習了古譯今,而且可以比較古今詞法句法,背誦原文,不論其長短,都是易為的。

  [析]以上五法,對於背誦原文,是行之效的。每一個方法,固然可以採用,幾個方法,綜合運用,似乎更好一些。總之,採用何法,沒有定規,一個是各人所喜愛用什麼法就用什麼法,這是主觀的一面,另一個則看客觀的背誦效果了,採取的某法既快***背誦得快***又好***背誦準確***,那麼那個法就是一個最佳的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