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二地理必修三知識難重點總結

  古代較早描述相關內容的書籍包括了《尚書-禹貢》和《山海經》等。下面是小編為您整理的,希望對各位有所幫助。

  ***一***

  1、我國主要的大型資源跨區域調配工程:西氣東輸、西電東送、南水北調、北煤南運等。

  2、資源跨區域調配的必要性:

  ***1***自然資源的區域分佈是很不均勻的,存在著明顯的資源富集區和資源貧乏區,且自然資源在區域之間一般不具有流動性;

  ***2***區域間的發展水平不平衡,各區域對自然資源的需求與該區域所賦存的自然資源往往不匹配。

  3、西氣東輸工程:

  ***1***基礎:新疆天然氣資源;

  ***2***目標市場:長江三角洲;

  ***3***主幹管道:西起新疆塔里木盆地的輪南油氣田.向東經過甘肅、寧夏、陝西、山西、河南、安徽、江蘇,最終到達上海。管道工程採取干支結合、配套建設進行。

  4、實施西氣東輸的原因:

  ***1***我國能源資源生產和消費的地區差異大:

  ①東部沿海地區經濟發達,對能源的需求量大,但是能源相對貧乏;

  ②西部能源豐富,但因經濟水平的限制得不到充分開發利用。

  ***2***我國調整能源消費結構的需要:

  ①煤炭一直是我國能源消費中的主導能源,帶來眾多的環境問題,還因為北煤南運對我國的交通運輸造成了巨大的壓力;

  ②天然氣具有清潔以及燃燒效率高等突出優勢。

  ***3***我國油氣資源開發的戰略重點在西部:我國天然氣分佈總體特徵是西多東少、北多南少,陸地天然氣***四大氣區***主要分佈在新疆塔里木盆地和準噶爾盆地、青海柴達木盆地、川渝四川盆地、陝甘寧鄂爾多斯地區。我國東北、華北等地區的油氣田開採已到了中後期,西北則成為戰略接替區,因此我國採取了穩定東部,發展西部的油氣發展戰略。

  5、西氣東輸的影響:

  ***1***對西部地區的影響:推動中西部地區社會經濟的發展,將西部地區的資源優勢轉變成經濟優勢;推動天然氣的勘探開發和基礎設施建設;刺激相關產業發展;增加就業機會。

  ***2***對東部地區的影響:緩解東部地區能源緊張狀況;優化東部地區能源結構***提高清潔能源使用比例***;加快基礎設施建設;刺激相關產業發展,促進東部地區經濟發展;改善大氣環境,緩解交通壓力。***3***加強區際聯絡,合理配置西部的資源優勢和東部的經濟、技術優勢,提高資源的利用效率,促進東、西部的協調發展。***4***對環境的影響:改善東部地區的大氣質量,沿線農村地區通過天然氣的推廣,減少植被破壞。

  ***二***

  1、工業化與城市化是推動區域經濟社會發展的主要動力,是兩股相互促進的力量,區域工業化必然帶來城市化,城市化反過來又會促進工業化。一般發展中國家通過優惠政策,鼓勵少數有條件的區域率先推進工業化與城市化,以帶動相鄰區域以至全國其他地區工業化與城市化。

  2、珠江三角洲工業化和城市化水平提高的條件:

  ①發達國家和地區的產業結構調整;

  ②國家的對外開放政策;

  ③良好的區位條件;

  ④全國最大的僑鄉之一。

  3、珠江三角洲地區工業化與城市化推進的兩個階段:

  第一階段:1979—1990年,勞動密集型產業成為這一階段的主導產業;主要優勢:

  ①勞動力資源豐富、

  ②政策優勢、

  ③僑鄉優勢、

  ④正處於發達國家與地區第一輪產業結構調整時期;主要特點:工業增加值的增長相對較慢。原因:

  ①處於改革開放初期,外商出於風險考慮,投資規模相對較小,

  ②勞動密集型產業的附加值相對較低。

  第二階段:1990年以後,高新技術產業逐漸取代勞動密集型產業而成為主導產業;主要優勢:

  ①工業實力大為增強,

  ②恰逢世界經濟全球化、資訊化蓬勃發展和發達國家和地區新一輪的產業結構調整時期;

  主要特點:工業增加值的增長相對較快,原因:

  ①外商不再擔心風險,投資規模擴大,

  ②高新技術產業的附加值相對較高。

  4、珠江三角洲地區的工業化加快了城市化的程序,使珠江三角洲地區城市人口比重逐步提高,成為我國城市分佈最密集的地區之一。一方面,許多鄉村迅速變成城鎮,使城鎮數量猛增,呈現出城市與鄉村交錯分佈的景觀,另一方面,城市的規模迅速擴大。

  5、珠江三角洲地區工業化與城市化中的問題及對策:

  ①產業升級面臨困境,對策:調整產業結構,加強原料工業、裝備製造業等重工業及機械製造業;

  ②城市建設相對落後,如“城中村”現象,即城市郊區出現的已經轉變為以從事工商業為主的村落,是外來人口的主要居住區,設施簡陋,治安狀況差,成為城市進一步發展的隱患,對策:加強城市分工合作,構建以香港、廣州、深圳為核心的大珠江三角洲城市群;

  ③生態環境問題日趨嚴重,如大氣汙染、水汙染***水質性缺水***、噪聲汙染、耕地銳減、土壤肥力下降、森林面積減少、水土流失加劇等,對策:制定城市發展規劃,加強基礎設施建設和汙染治理,加強外來人口的管理。

  ***三***

  1、可再生能源:水能、風能、生物能、潮汐能、太陽能……

  非可再生能源:煤炭、石油、天然氣等礦物能源

  2、山西省煤炭資源的開發條件:

  ①煤炭資源豐富,開採條件好:儲量豐富、分佈範圍廣、煤種齊全、煤質優良;

  ②市場廣闊;

  ③位置適中,交通便利。

  3、山西能源基地建設策略:

  ①擴大煤炭開採量;

  ②提高晉煤外運能力;

  ③加強煤炭加工轉換,建設坑口電站;發展煉焦業。

  4、加強能源綜合利用:進行產業結構調整和升級,提高能源的綜合利用程度和附加值。

  ①加強三條產業鏈:煤-電-鋁、煤-焦-化、煤-鐵-鋼;

  ②山西省產業結構由以煤炭開採業為主的單一結構轉變為以能源、冶金、化工、建材為主的多元結構,原料工業逐步超過採掘工業而佔到主體地位,實現了產業結構的升級。

  5、山西省環境的保護與治理:

  ①提高煤的利用技術;②調整產業結構;③工業三廢的治理。

  ***四***

  1、森林既是重要的自然資源,又是不可替代的環境資源,具有眾多生態作用和環保功效,如調節氣候、穩定大氣成分、涵養水源、保持水土、繁衍物種、維護生物多樣性、防風固沙、吸菸除塵、淨化空氣、美化環境等,被稱為大自然的總排程室。

  2、現存的原始森林集中分佈在亞寒帶針葉林和熱帶雨林地區。它們或因地廣人稀、自然條件嚴酷,或因難以通行、開發較晚,才免遭大規模破壞。其中亞馬孫熱帶雨林是地球上現存面積最大、儲存比較完整的一片原始森林。但現在世界森林面積減小的趨勢仍在加劇,尤其熱帶原始林是正在遭受毀滅性破壞。

  3、熱帶雨林主要分佈在赤道兩側,但在大陸向風地帶可以伸展到南北緯15-25度。熱帶雨林的三大集中分佈區是南美洲亞馬孫河流域、非洲剛果河流域、東南亞地區。

  4、雨林的全球環境效應:

  ①地球之肺:影響地球上大氣中的碳氧平衡,調節全球氣候;

  ②地球的儲水庫:促進全球水迴圈、調節全球水平衡;

  ③世界生物基因寶庫:地球生物進化史中繁衍物種最多、儲存時間最長的場所。

  5、熱帶雨林系統的優勢:光合作用強烈、生物迴圈旺盛、生物生長迅速、群落生產力高。

  6、雨林生態的脆弱性;養分幾乎全部儲存在地上的植物體內,土壤貧瘠。

  7、亞馬孫雨林開發:

  ①20世紀五十年代以前:生活方式落後,開發規模小,沒有太大的影響;

  ②人口急劇增長,雨林遭到空前的破壞;

  ③1970年,巴西政府正式公佈了著名的亞馬孫流域大規模開發計劃:修建亞馬孫橫貫公路、遷都巴西利亞、移民亞馬孫平原、藉助外資並鼓勵跨國企業投資開發。

  8、在當前背景下,面對雨林破壞嚴重的嚴峻形勢,應該把保護放在第一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