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史典故的小故事

  分享一下下列幾個歷史典故

  劉伶天幕

  【劉伶天幕】

  《文選》卷四十七晉·劉伯倫***伶***《酒德頌》;“有大人先生,以天地為一朝,萬期為須臾,日月為扃牖,八荒為庭衢。行無轍跡,居無室廬,暮天席地,縱意所如。止則操卮執觚,動則挈提壺,唯酒是務,焉知其餘?”

  晉·劉伶為“竹林七賢”之一,他在《酒德頌》中借大人先生之口,表達了以天為幕,以地為席,縱酒適意的豪放情懷。後用為詠狂放嗜飲的典故。

  唐·李商隱《假日》詩:“誰向劉伶天幕內,更當陶令北窗風。”

  劉孺明珠

  【劉孺明珠】

  《梁書·劉孺傳》:“孺幼聰敏。七歲能屬文。年十四居父喪,毀瘠骨立,宗黨鹹異之。服闕。叔父慎為義興郡,攜以之官,常置坐側,謂賓客曰:‘此兒吾家之明珠也。”,

  劉孺幼聰敏。叔父劉慎對他十分愛重、故稱之為“吾家明珠”。後因用為幼智之典。

  《幼學瓊林》卷二·叔侄:“謝密能成佳器,劉孺可號明珠。”

  劉公書

  【劉公書】

  《三國志·魏書·劉馥傳》:“子熙嗣。”南朝宋·裴松之注引《晉陽秋》曰:“劉弘,字叔和,熙之弟也……晉西朝之末,弘為車騎大開府,荊州刺史,假節都督荊、交、廣州諸軍事,封新城郡公……每有興發,手書郡國,丁寧款密,故莫不感悅,顛倒奔赴,鹹日‘得劉公一紙書,賢於十部從事也。’”《參見十部從事***

  西晉末年,荊州刺史劉弘管轄十個郡治,因為他處事有方,又極細心認真,部下認為得到他的一封書札,勝於十部從事官員的督辦成效。後用為脈州、郡地方官善於為政之典。

  唐·皇甫冉《送謝十二判官》詩:“不辭終日離家遠,應為劉公一紙書。”

  令思之對

  【令思之對】

  《晉書·華譚傳》:“華譚字令思,廣陵人也。……太康中,刺史嵇紹舉譚秀才。……譚至洛陽,武帝親策之,……時九州秀孝策無逮譚者。……博士王濟於眾中嘲之曰:‘……君吳楚之人,亡國之餘,有何秀異而應斯舉?,譚答曰:‘秀異固產於方外,不出於中域也。是以明珠文貝,生於江鬱之濱,夜光之瓏,出乎荊藍之下。故以人求之,文王生於東夷,大禹生於西羌。子弗聞乎?……’濟又曰:“夫危而不持,顛而不扶,至於君臣失位.國亡無主,凡在冠帶,將何所取哉?,答曰:‘籲!存亡有運,興衰有期,天之所廢。人不能支。……諒否泰有時,曷人力之所能哉!’濟甚禮之。”

  王濟於眾人面前嘲笑華譚,本有輕視之心.,一旦親聆其談人論事,議辯興衰,終轉誠服,以禮相待。後以此用為善於言詞應對的典故。

  北齊·顏之推《顏氏家訓》附錄《觀我生賦》:“曾徽令思之對,空竊彥先之仕***注:晉顧榮,字彥先,數踐危亡之際。恆以恭遜自免於禍,官職屢遷,甚為朝野所推敬***。”

  令甲稱忠

  【令甲稱忠】

  《史記·惠景間侯者年表》:“太史公讀列封至便侯,曰:有以也夫!長沙王者,著令甲,稱其忠焉,昔高祖定天下,功臣非同姓疆土而王者八國。至孝惠時,唯獨長沙全,禪王世,以無嗣絕,竟無過,為藩守職,信矣。”

  《漢書·吳芮傳贊》載,漢高祖劉邦建立漢朝後,共分封了八個異姓諸侯王,其中只有長沙王吳芮自始至終忠於劉漢王朝。因此,《漢書》的作者讚譽他說:“唯吳芮之起,不失正道,故能傳號五世.以無嗣絕。慶流支庶。有以矣夫,著於甲令而稱忠也!”

  

  凌風舸

  【凌風舸】

  唐·蘇鶚《杜陽雜編》卷下:“藏幾淹留既久,忽念中國。洲人遂制凌風舸以送焉。激水如箭,不旬即達東萊***今山東萊陽一帶***。”

  相傳隋處士元藏幾航海遇風,船沉沒。他隨浪漂流到一個海島上。島上人熱情款待他,留他住了多時。他思念家鄉,想回,島上人便造了凌風舸送他。這凌風凌舸激水如箭,不到十天就抵達了東萊。

  後因以“凌風舸”用為高速飛船的典故。

  宋·朱鬆《韋齋集·送志巨集西上》詩:.何需飛霞佩,自辦凌風舸。”

  零雨

  【零雨】

  《文選》卷二十晉·孫子荊***楚***《徵西官屬送於陟陽侯作》詩:“展風飄歧路,零雨被秋草,傾城遠追送,餞我幹裡道……乖離即長衢,惆悵盈懷抱,”

  晉文士孫楚在《徵西官屬送於陟陽侯作》詩中用“零雨被秋草”句詠贈別情。後遂用為惜別之典。

  唐·徐堅《餞許州宋司馬赴任》詩:“零雨悲王粲,清尊別孔融。”

  陵獨何心

  【陵獨何心】

  《文選》卷四十一舊題漢·李少卿***李陵***《答蘇武書》:“自從初降,以至今日,身之窮困,獨坐愁苦。……涼秋九月,塞外草衰,夜不能寐,側耳遠聽,胡茄互動,牧馬悲鳴,吟嘯成群,邊聲四起。晨坐聽之,不覺淚下。磋乎子卿,陵獨何心,能不悲哉!”

  西漢名將李陵在《答蘇武書》中。用“陵獨何心’句表達了他投降匈奴後的悲憤心情和思友、思家、思國之情。後遂用為邊將愁思之典。

  唐·鄭悟《胡茄曲》:“傳書問蘇武,陵也獨何心。”

  陵母伏劍

  【陵母伏劍】

  《漢書·王陵傳》:“王陵,沛人也。始為縣豪,高祖徽時兄事陵。及高祖起沛,入咸陽,陵亦聚黨數千人,居南陽,不肯從沛公。及漢王之還擊項籍,陵乃以兵屬漢。項羽取陵母置軍中,陵使至,則東向坐陵母,欲以招陵。陵母既私送使者。

  泣曰:‘願為老妾語陵,善事漢王.漢王長者,毋以老妾故持二心。妾以死送使者。’遂伏劍而死。”

  楚漢相爭時,漢王陵的母親,被項羽扣留在楚軍中作人質,以招降王陵。王陵母乘送使者之機,以劍自刎而死,以堅定王陵扶保漢室的決心。後因用為母儀賢德的典故。

  《幼學瓊林》卷二“祖孫父子”:“焚裘伏劍,羅母與陵母俱賢;躍鯉殺雞,姜生與茅生並孝。”

  靈照竹籬,賣漉籬

  【靈照竹籬***賣漉籬***】

  宋·釋道原《景德傳燈錄》卷八:“襄州居士龐蘊者,衡州衡陽人也。……一女名靈照,常隨制竹漉籬.令鬻之以供朝夕。”

  龐蘊女靈照自編竹漉籬出售,以維持生計。後以自食其力,清白度日為“賣漉籬”。

  宋·陸游《劍南詩稿》卷十七《自嘲》詩:“極知勾漏求丹藥,不及衡陽賣漉籬。”

  霖雨傅說

  【霖雨傅說】

  《尚書·商書·說命上》:“愛立作相。王置諸其左右,命之曰:‘朝夕納海,以輔臺德.……若歲大早,用妝作霖雨。’

  舊題漢,孔安國傳:“霖,三日雨。霖以救旱,”殷高宗武丁任傅說為相,希望他能如甘霖解旱那樣輔佐朝政。後因用作稱美賢相濟世之典。

  唐,李白《蹭從弟例》:‘傅說降霖雨,公輸造雲梯。”

  臨潼鬥寶

  【臨潼鬥寶】

  元、明間有佚名雜劇《十八國臨潼鬥寶·伍子胥鞭伏盜跖》,敘秦穆公邀十八國諸侯會臨潼、比寶物之事。

  從其題目作“伍子胥鞭伏盜跖”,知劇中穿插有盜跖受秦王唆使,在途中劫寶。伍子胃戰勝盜跖的故事。此題材在金、元間小說、戲劇中廣有表現。

  此故事敘寫秦穆公邀請十八國諸侯會於臨潼出寶鬥勝的故事,題材來源於民間傳說。後以此為比賽競爭、爭強鬥勝的典故。

  元·周德清〔越調‘鬥鶴鶉〕《雙陸》:“把門似臨漁會裡,坫頦如細柳軍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