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人的故事五年級

  “苦難是一筆財富,每一個成功的人都會面對苦難,每一個成功的人在苦難面前都會勇往直前,永不言棄!當苦難、打擊,你已經很好地走過時,回憶起它都會帶有溫暖的顏色。”小編為大家整理,供大家參考!

  ***一***:別人不是你的鏡子

  愛因斯坦的父親和傑克大叔去清掃一個大煙囪。那煙囪只有踩著裡邊的鋼筋踏梯才能上去,於是傑克大叔在前,愛因斯坦的父親在後,一級一級地爬上去;下來時,傑克大叔依舊在前,愛因斯坦的父親跟在後面。於是當他們走出煙囪的時候,傑克大叔的後背,臉上全都被煙囪裡的菸灰蹭黑了,而愛因斯坦的父親身上連一點菸灰也沒有。

  愛因斯坦的父親看見傑克大叔的模樣,新想自己的臉肯定和他一樣髒,於是就到附近的小河裡洗了又洗;而傑克大叔看見了愛因斯坦父親乾乾淨淨的樣子,就只草草洗了洗手,然後大模大樣地上街了。街上的人笑痛可肚子,還以為傑克大叔是個瘋子哩。

  這是愛因斯坦16歲時,他父親給他講的一個自己經歷過的故事。父親說:“其實,只有自己才是自己的鏡子;如果拿別人做鏡子,白痴或許會把自己照成天才的。”

  父親的故事照亮了愛因斯坦的一生。愛因斯坦時時用自己做鏡子來審視自己,終於映照出了生命的光輝。

  ***二***:良心的懲罰

  在法國著名思想家、文學家盧梭的《懺悔錄》中,記錄著這樣一件事: 盧梭小時候,家裡很窮,為求生計,只好到一個伯爵家去當小傭人。伯爵家的一個侍女有條漂亮的小絲帶,很討人喜愛。一天,盧梭趁沒人的時候,從侍女床頭拿走小絲帶,跑到院裡玩賞起來。

  正在這時候,有個僕人從他身後走過,發現了盧梭手中的小絲帶,立刻報告了伯爵。伯爵大為惱火,就把盧梭叫到身旁,厲聲追問起來。

  盧梭緊張極了,心想,如果承認絲帶是自己拿的,那他一定會被辭退。

  以後再找工作,可就更難了。他結巴了好大一會兒,最後竟撒了個謊,說絲帶是小廚娘瑪麗永偷給他的。伯爵半信半疑,就讓瑪麗永過來對質。善良、老實的小瑪麗永一聽這事,腦瓜子頓時懵了,一邊流淚,一邊說:“不是我,決不是我!”可盧梭呢?卻死死咬住了瑪麗永,並把事情的所謂“經過”編造得有鼻子有眼。

  這下子,伯爵更惱火了,索性將盧稜和瑪麗永同時辭退了。當兩人離開伯爵家時,一位長者意味深長地說:“你們之中必有一個是無辜的,說謊的人一定會受到良心的懲罰!”

  果然,這件事給盧梭帶來終身的痛苦。四十年後,他在本人的自傳《懺悔錄》中坦白說:“這種沉重的負擔一直壓在我的良心上……促使我決心撰寫這部懺悔錄。”“這種殘酷的回憶,常常使我苦惱,在我苦惱得睡不著的時候,便看到這個可憐的姑娘前來譴責我的罪行……”

  ***三***:刻在筆尖的承諾

  道爾頓·蓋蒂是美國康涅狄格州的一名民間藝術家,他原先是一位從事了20多年的老木工,後來在一次工作中,他的左腳被飛轉的鋸板機劃到,從此落下了殘疾,於是只能退休在家。

  工作無法繼續了,但是道爾頓並沒有絕望,而是在家裡找一些不太需要體力的事情來做,他用木工的底子對一些小物件進行雕刻,最後,他選定用鉛筆的筆芯為物件,進行微雕刻。

  當道爾頓迷上微雕後,便花了足足2年半的時間,在細小的鉛筆上進行創作。道爾頓驚人的雕塑作品中包括貓王、全套字母表、連線鏈、工具箱等,所有雕刻都只是一毫米大小。兩年中,他已經完成了100多件筆雕做品。道爾頓創作微雕從來不買鉛筆,因為他的朋友們總是給他提供用剩的鉛筆,有時他也會在街上撿到一些鉛筆頭來創作,不僅如此,道爾頓還從不銷售自己的作品,任憑別人想出多高的價錢都不賣,僅供於收藏和贈送。

  前不久的一次,道爾頓一位多年不見的老朋友來這裡串門,這個老朋友在殘疾人服務中心工作,他被道爾頓的雕刻作品所折服,最後他邀請道爾頓帶上他的所有作品,去殘疾人服務中心做展出,用來鼓勵殘疾人自強不息。道爾頓笑笑說:“如果真的能夠鼓勵別人,我非常樂意這樣做!”道爾頓對老朋友許下承諾,只要手中這件尚未完成的熊貓微雕作品一完成,就立刻送過去做展出。

  幾天後,道爾頓順利完成了最後一件作品,就把那100多支鉛筆微雕放進一個黑色的小布袋裡,柱著柺杖往殘疾人服務中心走去,半路上,他在路邊的椅子上休息了一會兒,但等他站起來重新趕路的時候,卻忘記了捎上袋子,道爾頓往前走了好一段路後想起來,再回到椅子這裡,已經完全沒有了那個小布袋的影子!

  道爾頓向很多人打聽,可是都沒有人留意到過這裡曾經出現過一隻小布袋,道爾頓著急了,如果不找到,答應別人的事情就不能做到了,怎麼辦?道爾頓只能打電話到報社,懸賞5000美金贖回那包鉛筆微雕作品。

  當報紙上刊登了這則啟事後,第二天,道爾頓接到了一個名叫安德魯的人打來的電話,他在電話裡說:“道爾頓先生,你那包鉛筆雕刻作品是我在街邊的椅子上撿到的,我既不想白白佔有這些筆雕作品,也不願意收下你的酬金,最主要的是,我也不願意就這樣把這包微雕作品歸還給你!”

  原來,安德魯是哈特福德城展覽館的一名工作人員,他被這些藝術作品打動,準備收藏進展覽館裡,現在既然已經知道了誰是失主,所以他必須要來聯絡一下,以表示以物主的尊重,安德魯再三表示,展覽館願意出3萬美元的高價買下這100多支鉛筆!

  “等等,如果真是這樣,那麼我願意用3萬美元從你手上贖回這些鉛筆!”道爾頓說。

  安德魯一聽,笑了:“這些作品是你自己雕的,你有必要自己花錢贖回去嗎?你完全可以把這些賣給我,然後你為自己再雕刻一些啊!”

  “不!這些鉛筆上雕刻著的不僅僅是藝術,更是承諾!”隨後,道爾頓把事情原原本本地告訴了對方,安德魯聽後,沒作任何表示,只是問道爾頓要了家庭的住址,第二天上午,郵遞員敲響道爾頓的家門,送上了一個包裹,那裡面,完好無損地放著道爾頓的100多支鉛筆雕刻作品。

  道爾頓很快再次把這些鉛筆雕刻作品送到了殘疾人服務站,他的老朋友把它們陳列在藝術室裡,殘疾人們這些作品,都很受鼓勵,他們都深深地感受到哪怕是一個殘疾人,只要自己不放棄自己,只要肯努力,同樣也可以做很多事情!

  展出的過程當中,有一個陌生的中年男子走近道爾頓身邊,微笑著說:“如果安德魯真的要收你3萬美元贖金,你覺得值得嗎?”

  道爾頓詫異地看著對方,他不知道眼前這個男子是如何知道這件事情的,但道爾頓還是真實地說出了自己內心的想法:“如果真是那樣,3萬美元能夠讓我的承諾得以履行,我覺得值得,因為不是所有的東西都能用錢來作標準的,一個人所許出來的承諾,遠比任何金錢都更有價值!”

  對方微笑著點點頭,他拿出一張名片遞給道爾頓,說:“如果有機會,我希望能夠邀請到你在我們的展覽館展出你的藝術作品,哦,不,應該是展出的你的承諾,讓更多人欣賞到你的自強和美德!”

  道爾頓納悶地往名片上看去,只見上面寫著——哈特福德城展覽館卡爾·安德魯!

  ***四***:瓦特發明蒸汽機的故事

  瓦特是世界公認的蒸汽機發明家。他的創造精神、超人的才能和不懈的鑽研為後人留下了寶貴的精神和物質財富。瓦特改進、發明的蒸汽機是對近代科學和生產的巨大貢獻,具有劃時代的意義,它導致了第一次工業技術革命的興起,極大的推進了社會生產力的發展。

  1736年,瓦特出生在英國蘇格蘭格拉斯哥市附近的一個小鎮格里諾克,他的父親是一個經驗豐富的木匠,祖父和叔父都是機械工匠。少年時代的瓦特,由於家境貧苦和體弱多病,沒有受過完整的正規教育。他曾經就讀於格里諾克的文法學校,數學成績特別優秀,但沒有畢業就退學了。但是,他在父母的教導下,一直堅持自學,很早就對物理和數學產生了興趣。瓦特從六歲開始學習幾何學,到十五歲時就學完了《物理學原理》等書籍。他常常自己動手修理和製作起重機、滑車和一些航海器械。

  1753年,瓦特到格拉斯哥市當徒工。由於收入過低不能維持生活,第二年他又到倫敦的一家儀表修理廠當徒工。憑藉著自己的勤奮好學,他很快學會了製造那些難度較高的儀器。但是繁重的勞動和艱苦的生活損害了他的健康,一年後,他不得不回家休養。一年的學徒生活使他飽嘗辛酸,也使他練就了精湛的手藝,培養了他堅韌的個性。

  1756年,當他的身體稍有好轉,瓦特再次踏上了坎坷的道路來到格拉斯哥市。他想當一名修造儀器的工人,但是因為他的手藝沒有滿師,當時的行會不允許。幸運的是,瓦特的才能引起了格拉斯哥大學教授臺克的重視。在他的介紹下,瓦特進入格拉斯哥大學當了教學儀器的工人。這所學校擁有當時較為完善的儀器裝置,這使瓦特在修理儀器時認識了先進的技術,開闊了眼界。這時,他對以蒸汽作動力的機械產生了濃厚的興趣,開始收集有關資料,還為此學會了義大利文和德文。在大學裡,他認識了化學家約瑟夫·布萊克和約翰·魯賓遜等。瓦特從他們那裡學到了很多科學理論知識。1764年,瓦特與表妹瑪格麗特·米勒結了婚。

  1764年,學校請瓦特修理一臺紐可門式蒸汽機,在修理的過程中,瓦特熟悉了蒸汽機的構造和原理,並且發現了這種蒸汽機的兩大缺點:活塞動作不連續而且慢;蒸汽利用率低,浪費原料。以後,瓦特開始思考改進的辦法。直到1765年的春天,在一次散步時,瓦特想到,既然紐可門蒸汽機的熱效率低是蒸汽在缸內冷凝造成的,那麼為什麼不能讓蒸汽在缸外冷凝呢?瓦特產生了採用分離冷凝器的最初設想。

  在產生這種設想以後,瓦特在同年設計了一種帶有分離冷凝器的蒸汽機。按照設計,冷凝器與汽缸之間有一個調節閥門相連,使他們既能連通又能分開。這樣,既能把做工後的蒸汽引入汽缸外的冷凝器,又可以使汽缸內產生同樣的真空,避免了汽缸在一冷一熱過程中熱量的消耗,據瓦特理論計算,這種新的蒸汽機的熱效率將是紐可門蒸汽機的三倍。從理論上說,瓦特的這種帶有分離器冷凝器的蒸汽機顯然優於紐可門蒸汽機,但是,要把理論上的東西變為實際上的東西,把圖紙上的蒸汽機變為實在的蒸汽機,還要走很長的路。瓦特辛辛苦苦造出了幾臺蒸汽機,但效果反而不如紐可門蒸汽機,甚至四處漏氣,無法開動。儘管耗資巨大的試驗使他債臺高築,但他沒有在困難面前怯步,繼續進行試驗。當布萊克知道瓦特的奮鬥目標和困難處境時,他把瓦特介紹給了自己一個十分富有的朋友--化工技師羅巴克。當時羅巴克是一個十分富有的企業家,他在蘇格蘭的卡隆開辦了第一座規模較大的鍊鐵廠。雖然當時羅巴克已近50歲,但對科學技術的新發明仍然傾注著極大的熱情。他對當時只有三十來歲的瓦特的新裝置很是讚許,當即與瓦特簽訂合同,贊助瓦特進行新式蒸汽機的試製。

  從1766年開始,在三年多的時間裡,瓦特克服了在材料和工藝等各方面的困難,終於在1769年製出了第一臺樣機。同年,瓦特因發明冷凝器而獲得他在革新紐可門蒸汽機的過程中的第一項專利。第一臺帶有冷凝器的蒸汽機雖然試製成功了,但它同紐可門蒸汽機相比,除了熱效率有顯著提高外,在作為動力機來帶動其他工作機的效能方面仍未取得實質性進展。就是說,瓦特的這種蒸汽機還是無法作為真正的動力機。

  由於瓦特的這種蒸汽機仍不夠理想,銷路並不廣。當瓦特繼續進行探索時,羅巴克本人已瀕於破產,他又把瓦特介紹給了自己的朋友、工程師兼企業家博爾頓,以便瓦特能得到贊助繼續進行他的研製工作。博爾頓當時經四十多歲,是位能幹的工程師和企業家。他對瓦特的創新精神表示讚賞,並願意贊助瓦特。博爾頓經常參加社會活動,他是當時伯明翰地區著名的科學社團“圓月學社”的主要成員之一。參加這個學社的大多都是本地的一些科學家、工程師、學者以及科學愛好者。經博爾頓的介紹,瓦特也參加了圓月學社。在圓月學社活動期間,由於與化學家普列斯特列等交往,瓦特對當時人們關注的氣體化學與熱化學有了更多的瞭解,為他後來參加水的化學成分的爭論奠定了基礎。更重要的是,圓月學社的活動使瓦特進一步增長了科學見識,活躍了科學思想。

  瓦特自與博爾頓合作之後即在資金、裝置、材料等方面得到大力支援。瓦特又生產了兩臺帶分離冷凝器的蒸汽機,由於沒有顯著的改進,這兩臺蒸汽機並沒有得到社會的關注。這兩臺蒸汽機耗資巨大,使博爾頓也瀕臨破產,但他仍然給瓦特以慷慨的贊助。在他的支援下,瓦特以百折不撓的毅力繼續研究。自1769年試製出帶有分離冷凝器的蒸汽機樣機之後,瓦特就已看出熱效率低已不是他的蒸汽機的主要弊病,而活塞只能作往返的直線運動才是它的根本侷限。

  1781年,瓦特仍然在參加圓月學社的活動,也許在聚會中會員們提到天文學家赫舍爾在當年發現的天王星以及由此引出的行星繞日的圓周運動啟發了他,也許是鐘錶中的齒輪的圓周運動啟發了他。他想到了把活塞往返的直線運動變為旋轉的圓周運動就可以使動力傳給任何工作機。同年,他研製出了一套被稱為“太陽和行星”的齒輪聯動裝置,終於把活塞的往返的直線運動轉變為齒輪的旋轉運動。為了使輪軸的旋軸增加慣性,從而使圓周運動更加均勻,瓦特還在輪軸上加裝了一個火飛輪。由於對傳統機構的這一重大革新,瓦特的這種蒸汽機才真正成為了能帶動一切工作及的動力機。1781年底,瓦特以發明帶有齒輪和拉桿的機械聯動裝置獲得第二個專利。

  由於這種蒸汽機加上了輪軸和飛輪,這時的蒸汽機在把活塞的往返直線運動轉變為輪軸的旋轉運動時,多消耗了不少能量。這樣,蒸汽機的效率不是很高,動力不是很大。為了進一步提高蒸汽機的效率,增大蒸汽機的效率,瓦特在發明齒輪聯動裝置之後,對汽缸本身進行了研究,他發現,他雖然把紐可門蒸汽機的內部冷凝變成了外部冷凝,使蒸汽機的熱效率有了顯著提高,但他的蒸汽機中蒸汽推動活塞的衝程工藝與紐可門蒸汽機沒有不同。兩者的蒸汽都是單項運動,從一端進入、另一端出來。他想,如果讓蒸汽能夠從兩端進入和排出,就可以讓蒸汽即能推動活塞向上運動又能推動活塞向下運動。那末,他的效率就可以提高一倍。1782年,瓦特根據這一設想,試製出了一種帶有雙向裝置的新汽缸。由此瓦特獲得了他的第三項專利。把原來的單項汽缸裝置改裝成雙向汽缸,並首次把引入汽缸的蒸汽由低壓蒸汽變為高壓蒸汽,這是瓦特在改進紐可門蒸汽機的過程中的第三次飛躍。通過這三次技術飛躍,紐可門蒸汽機完全演變為了瓦特蒸汽機。

  從最初接觸蒸汽技術到瓦特蒸汽機研製成功,瓦特走過了二十多年的艱難歷程。瓦特雖然多次受挫、屢遭失敗,但他仍然堅持不懈、百折不回,終於完成了對紐可門蒸汽機的三次革新。使蒸汽機得到了更廣泛的應用,成為改造世界的動力。

  1784年,瓦特以帶有飛輪、齒輪聯動裝置和雙向裝置的高壓蒸汽機的綜合組裝,取得了他在革新紐可門蒸汽機過程中的第四項專利。1788年,瓦特發明了離心調速器和節氣閥;1790年,他又發明了汽缸示工器,至此瓦特完成了蒸汽機發明的全過程。

  1785年,瓦特被當選為英國皇家學會會員。1814年,他被法國科學家學會接納為外國會員。

  1790年以後,優厚的專利稅使瓦特成為一個很有錢的名人。

  1819年8月5日,瓦特在希思菲爾德郡的家裡去世,遺體埋葬在漢德沃爾斯郊區的教堂裡。

  瓦特生活在十八、十九世紀的英國,所以在他的身上不可避免的帶有時代和階級的侷限。他曾經阻撓雙筒蒸汽機和高壓蒸汽機的發明和推廣,還嘲笑別人用蒸汽機來驅動車輛的努力。

  瓦特為蒸汽機的推廣使用做出了不可磨滅的重要貢獻、有力的推動了社會的前進。恩格斯在《自然辨證法》中這樣寫道:“蒸汽機是第一個真正國際性的發明……瓦特給它加上了一個分離的冷凝器,這就使蒸汽機在原則上達到了現在的水平。”後人為了紀念這位偉大的發明家,把功率的單位定為“瓦特”。

  ***五***:苦難帶有溫暖的顏色

  央視“金牌”主持人白巖鬆以其高出鏡率、莊重而平和的主持風格深受觀眾青睞,人稱“國家臉譜”。 但卻少有人知,這張光彩熠熠的“臉譜”經歷過怎樣的打磨。

  汶川地震後,在都江堰一所中學的課堂裡,白巖鬆臨時充當了心理老師,面對在座的高三學生講述了自己曾經艱難的生活。

  “地震使得不少孩子失去親人,而我8歲的時候父親就去世了,10歲時,從小撫養我的爺爺也離我而去,整個家庭只剩媽媽拖著我和哥哥,靠很低的工資過日子。”儘管如此,白巖鬆仍堅定地告訴孩子們,直到現在,他仍對自己曾經歷過的辛酸生活充滿了感激。

  平時給人印象總是不苟言笑的白巖鬆,小時候卻是個淘氣包,常常因為惹媽媽生氣而捱打,每天至少要挨兩次打。由於貪玩,白巖鬆小時候的學習成績很差。一次,因為自己的考試成績在全班倒數第二,他一氣之下,竟偷偷地把張貼的成績榜撕了。

  隨著年齡的增長,貧寒的家庭環境磨礪了白巖鬆吃苦耐勞、敢於面對挑戰的性格,成績也漸漸跟了上來。高三那年,為了更快的提高成績,他把所有的課本都裝訂起來,歷史書訂了600多頁,地理書訂了700多頁,而語文書訂了1000多頁。然後,白巖鬆保證每天每科看30頁的書,另外還要做數學題。持之以恆,最後終於考上了大學。

  談到這些,白巖鬆感慨地說:“青春最可愛的地方就在於有大把的時間可以去揮霍,你可以犯無數的錯誤,因為你有改正錯誤的時間,但是當中年這杯下午茶端在你手裡的時候,你就知道要趕緊做正確的事,因為錯了就沒有改正的時間了。”

  大學畢業後,白巖鬆到《中國廣播報》當記者。在那裡,白巖鬆結識了現在的妻子朱巨集鈞。1990年9月,第十一屆亞運會在北京舉行,白巖鬆和朱巨集鈞同時被派往現場採訪。經過那次合作,白巖鬆被朱巨集鈞的才氣吸引,後來二人走到了一起。婚後,由於單位沒分配住房,他們曾一年內搬了6次家,那個時期正值白巖鬆工作的低谷。

  1993年,中央電視臺推出《東方時空》,白巖鬆便跑去做兼職策劃。製片人見他思維敏捷、語言犀利,便讓他試試做主持人。但由於白巖鬆不是學播音出身,經常發音不準,讀錯字。當時,中央電視臺規定主持人唸錯一個字罰50元。有一個月,白巖鬆被罰光了工資,還倒欠欄目組幾十塊錢。問題迫在眉睫:白巖鬆屬借調,如果不能勝任就要被退回去。那段時間,他的神經就像拉得滿滿的弓,“有連續四五個月的時間,一分鐘都睡不著,天天琢磨著自殺,不想活了!因為不願意說話,妻子在我身邊,我們倆也只用筆交流。”

  得知白巖鬆的困惑後,善解人意的朱巨集鈞鼓勵丈夫:“堅持下去,我全心全意支援你。”

  為了讓丈夫儘快進入角色,朱巨集鈞每天都督促丈夫練習普通話。她從字典裡把一些生僻字和多音字挑出來,註上拼音讓白巖鬆反覆朗讀,還讓他在嘴裡含塊石頭練習繞口令。“我用了兩年的時間,由睡一個小時到兩個小時,慢慢把心態調整過來。現在回頭看,那是我特別重要的一次成長,突然看淡了很多事。”白巖鬆說。

  終於,白巖鬆練出了一口流利的普通話,加上機敏和語言犀利的天生優勢,他終於在欄目組站穩了腳跟。兩年後,白巖鬆獲得了“金話筒”獎,也正式調入了中央電視臺。

  曝光了身世,白巖鬆說:“苦難是一筆財富,每一個成功的人都會面對苦難,每一個成功的人在苦難面前都會勇往直前,永不言棄!當苦難、打擊,你已經很好地走過時,回憶起它都會帶有溫暖的顏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