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古代成語典故大全

  成語作為我國傳統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是前人勤勞和智慧的結晶,每一個成語的背後都包括一段或一個精彩的故事,瞭解這些故事,不僅可以讓我們在學習中更好地理解和運用成語,更可以讓我們進一步瞭解先人的聰明和才智。下面是小編為您整理的中國古代成語典故大全,希望對你有所幫助!

  中國古代成語典故篇一:拔山扛鼎

  項羽是楚國下相人,他從小跟隨叔父項梁生活。項家世代為楚將,項羽的祖父就是楚國名將項燕。

  項羽年少時曾讀過書,但沒什麼進展,後又去學劍,仍然不行。叔父項梁生氣了,問他到底要學什麼。項羽說:“讀書只要能寫自己的名字就足夠了,學劍只能對付一個人,我要學能對付萬人的本領。”

  項梁只好教他兵法。項羽這才高興起來。

  後來項梁殺了人,為了躲避仇家報復,他帶著項羽到吳中居住。

  有一次,秦始皇到會稽巡遊,很多百姓在路邊觀看,項梁帶著項羽也在人群中。項羽指著秦始皇說:“這個人,我可以取代他。”項梁急忙捂住他的嘴說:“不要胡說,要誅滅九族的。”但心中暗暗稱奇,覺得項羽不平常。

  這時項羽已長得很高大,大約有八尺多點,力氣大得能舉起青銅鼎,當地的年輕人已沒人是他的對手,對他非常敬畏。

  後來,陳勝吳廣起義,隨後各地義軍蜂擁而起,項羽也隨著叔父項梁率軍起義。他憑著自己的勇氣和兵法在戰爭中逐步擴大勢力,併成為重要的義軍首領。

  他和劉邦率領的另一支強大的義軍共同推翻了秦朝的統治。隨後又同劉邦展開了爭奪天下的楚漢戰爭。

  項羽在戰爭中失利,被劉邦包圍在垓下。由於項羽部下大部分是楚國人,劉邦命人在四周唱起楚國歌謠,項羽以為自己的老家已被劉邦佔領,心中驚慌。軍士們也都無心戀戰。

  項羽預感到自己大勢已去。就作了一首《垓[gāi]下歌》,歌中唱道:“我力能拔山英雄蓋世,但天時不利連駿馬也不肯走了。駿馬不走我還有辦法,虞姬我可拿你怎麼辦呢?”

  不久之後,戰敗的項羽在烏江自刎而死。

  後來,“拔山扛鼎”這一典故,用來形容人力大無窮;或用來借稱項羽。

  中國古代成語典故篇二:自欺欺人

  春秋時候,晉國貴族智伯滅掉了範氏。有人趁機跑到範氏家裡想偷點東西,看見院子裡吊著一口大鐘。鍾是用上等青銅鑄成的,造型和圖案都很精美。小偷心裡高興極了,想把這口精美的大鐘揹回自已家去。可是鍾又大又重,怎麼也挪不動。他想來想去,只有一個辦法,那就是把鐘敲碎,然後再分別搬回家。

  小偷找來一把大錘子,拼命朝鐘砸去,咣的一聲巨響,把他嚇了一大跳。小偷著慌,心想這下糟了,這鐘聲不就等於是告訴人們我正在這裡偷鍾嗎?他心裡一急,身子一下子撲到了鐘上,張開雙臂想捂住鐘聲,可鐘聲又怎麼捂得住呢!鐘聲依然悠悠地傳向遠方。 他越聽越害怕,不同自由地抽回雙手,使勁捂住自已的耳朵。

  “咦,鐘聲變小了,聽不見了!”小偷高興起來,“妙極了!把耳朵捂住不就聽不進鐘聲了嗎!”他立刻找來兩個布團,把耳朵塞住,心想,這下誰也聽不見鐘聲了。於是就放手砸起鍾來,一下一下,鐘聲響亮地傳到很遠的地方。人們聽到鐘聲蜂擁而至把小偷捉住了。

  中國古代成語典故篇三:出爾反爾

  戰國時期,有一次鄒國和魯國之間發生戰爭。由於鄒國的人民對統治者不滿,當鄒國的官吏遭到魯國軍隊的攻擊時,人民群眾並不相救。結果,鄒國被打敗,並被魯國殺死了三十多名官吏。

  鄒穆公非常氣憤,但是又想不出什麼好辦法,只好請孟子幫他出主意。鄒穆公對孟子說:“這次戰爭,我的官吏死了三十多人,而百姓卻沒有一個去援救的,這些百姓實在可恨極了。殺了他們吧,殺不了那麼多﹔不殺吧,他們又是那樣可惡。你看該怎麼辦才好呢?”

  孟子聽了鄒穆公的話,一針見血地指出:人民之所以見死不救,完全是這些官吏自己的責任。他說:“在饑荒的年月裡,你的百姓受到飢餓的威脅,老弱病殘者都被活活餓死,身強力壯一點的,也被迫四處逃荒。而在你的穀倉中,卻堆滿了糧食,在你的庫房裡,也裝滿了財寶。你的官吏明明知道百姓的疾苦,卻不向你報告,對於百姓的生死,根本就漠不關心,只知道自己高高在上。孔子的學生曾子說過:‘你怎麼對待人家,人家也怎麼對待你。’***原文是:‘出乎爾者,反乎爾者也。’***過去,你的百姓無法報復,這次剛好有了機會。我看,你還是應該改變一下對老百姓的態度才對。”鄒穆公聽了,默默無言。

  中國古代成語典故篇四:懲前毖後

  周王朝的開國君主周武王登基時間不長就去世了。他的兒子周成王繼位。由於成王年歲太小,由武王的弟弟周公姬旦協助處理國家大事。

  對此,武王的另外兩個弟弟管叔鮮、蔡叔度很為不滿。他們到處造謠,誣衊周公助理成王是想伺機廢除成王,奪取王位。周公是個待人忠心誠實、豁達大度的人,聽了這些謠言後,為了不招惹是非,便離開京都,住到外地去避嫌。

  管叔鮮和蔡叔度見周公離開了成王,便暗中勾結殷紂王的兒子武庚,一起發動叛亂,企圖篡奪王位。

  周成王得到密告,急忙召集大臣商議,可誰也拿不出辦法來,急得成王不知如何才好。

  一個大臣見了,說:“這事只有周公才有辦法處理!”成王一聽立刻把周公請了回來。周公來了,成王馬上命令周公帶兵東征,討伐叛賊。經過三年的艱苦征戰,叛亂終於被周公平息了。接著,周公又忠心耿耿地替成王料理了幾年的國家大事,一直到成王長大成人後,便把政權交還給他,讓他自理朝政。

  正式接管朝政這一天,成王前往宗廟典祭祖先。在祭祀儀式上,成王回顧了以往的歷史教訓,並說:“我一定要從以前所受的懲戒中汲取教訓,小心謹慎地辦事,以免再遭禍害。”

  中國古代成語典故篇五:一身是膽

  劉備和諸葛亮便商議退敵之計,諸葛亮說:“現在曹操由於糧草沒有準備好,所以還不敢輕易進兵。此時如果派一支部隊去攻打曹營,把曹軍的糧草燒掉,便能大大挫傷曹軍銳氣。”老將黃忠再三請求出戰,諸葛亮便派他和趙雲***字子龍***一同領兵前往。 黃忠爭打頭陣,但曹軍早有準備,與黃忠廝殺起來。黃忠前後受敵,被圍困未能取勝脫身。趙雲便帶領幾十名輕騎兵殺人重圍救出他們。

  曹操親自帶兵追趕趙雲。趙雲寡不敵眾,退回漢中營地。部將們勸趙雲閉門防守拒敵:不料趙雲反而下令開啟營門,叫一部分士兵埋伏起來,然後放倒軍旗,停止擊鼓,自己單槍匹馬挺立在營寨門外,準備迎敵。 天快黑的時候,曹軍趕到。曹操見蜀軍營中毫無動靜,又見趙雲單槍匹馬挺立營寨門外,威風凜凜、毫無懼色,懷疑有伏兵,恐怕中了趙雲的計謀,不敢冒然進攻,便收兵回營。趙雲領兵緊緊追擊,殺聲震天,金鼓齊鳴。曹軍因昏暗難辨,摸不清趙雲到底有多少兵馬,嚇得丟盔棄甲,爭相逃命,死傷無數;潰不成軍,趙雲以少勝多,反敗為勝。 戰後劉備親臨軍營慰勞將士,封趙雲為虎威將軍,讚譽他“一身是膽”。

  看過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