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安全生產管理知識

  安全生產,是保障社會各行各業穩定繁榮的大前提。安全生產地方性立法,主要是從地方的層面,結合地方實際情況,提出適合本地區實際情況的法律法規的過程。下面就是小編為大家整理的關於2016安全生產方面的管理知識,供大家參考。

  安全生產管理理論

  1.按照《企業職工傷亡事故分類標準》***GB6441-1996***,將工傷事故分為20類,分別為物體打擊、車輛傷害、機械傷害、起重傷害、觸電、淹溺、灼燙、火災、高處墜落、坍塌、冒頂片幫、透水、放炮、瓦斯爆炸、火藥爆炸、鍋爐爆炸、容器爆炸、其他爆炸、中毒和窒息及其他傷害等。

  2.安全生產管理原理包括系統原理、人本原理、預防原理、強制原理。

  3.按照系統的觀點,管理系統具有6個特徵,即集合性、相關性、目的性、整體性、層次性和適應性。

  4.運用系統原理的原則:①動態相關性原則;②整分合原則;③反饋原則;④封閉原則。

  5.運用人本原理的原則:①動力原則;②能級原則;③激勵原則。

  對於管理系統,有3種動力,即物質動力、精神動力和資訊動力。

  人的工作動力來源於內在動力、外部壓力和工作吸引力。

  6.運用預防原理的原則:①偶然損失原則;②因果關係原則;③3E原則;④本質安全化原則。

  造成人的不安全行為和物的不安全狀態的原因可歸結為4個方面,技術原因、教育原因、身體和態度原因以及管理原因。針對這4方面的原因,可以採取3種防止對策,即工程技術對策、教育對策和法制對策,即所謂3E原則。

  7.運用強制原理的原則:①安全第一原則;②監督原則。

  8.事故致因理論:①事故頻發傾向理論***伍德、伍茲、法默、查姆勃***;②***海因裡希***因果連鎖理論***事故因果連鎖過程概括為5個因素:遺傳及社會環境,人的缺點,人的不安全行為或物的不安全狀態,事故,傷害***;③能量意外釋放理論***吉布森、哈登。哈登認為,在一定條件下,某種形式的能量能否產生造成人員傷亡事故的傷害,取決於能量大小、接觸能量時間長短和頻率以及力的集中程度***;④系統安全理論。

  9.事故的預防與控制,應從安全技術、安全教育和安全管理等方面入手。

  10.安全生產工作格局:政府統一領導、部門依法監督、企業全面負責、群眾監督參與、社會廣泛支援。

  11.安全生產工作責任體系:國家監察、地方監管、企業負責。

  12.安全生產“五要素”是指安全文化***即安全意識***、安全法制、安全責任、安全科技和安全投入。安全文化是安全生產的根本,安全文化的最基本內涵就是人的安全意識;安全法制是保障安全生產的最有力武器;安全責任心是安全生產的靈魂;安全科技是實現安全生產的手段;安全投入是安全生產的基本保障。

  安全事故預警機制

  1.預警系統主要由預警分析系統和預控對策系統兩部分組成。其中預警分析系統主要包括監測系統、預警資訊系統、預警評價指標體系系統、預測評價系統等組成。

  2.事故預警的特徵:①快速性;②準確性;③公開性;④完備性;⑤連貫性。

  3.構建事故預警需要遵循及時性、全面性、高效性和引導性的原則。

  4.在構建預警管理體系時,需遵循資訊理論、控制論、決策論以及系統論的思想和方法,科學建立標準化的預警體系,保證預警的上下統一和協調。

  5.一個完整的預警管理體系應由外部環境預警系統、內部管理不良的預警系統、預警資訊管理系統和事故預警系統構成。

  6.外部環境預警系統主要由自然環境突變預警、政策法規變化預警、技術變化的預警構成。

  7.內部管理不良預警系統主要由質量管理預警、裝置管理預警、人的行為活動管理預警構成。

  8.事故預警系統主要任務是當事故難以控制時,做出警告和對策措施建議,因此其業務隸屬預警管理資訊系統。

  9.預警資訊管理系統是集計算機技術與專家系統技術為一體的智慧化系統,它以管理資訊系統為基礎,完成資訊收集、處理、辨識、儲存和推斷等任務。

  10.建立預警系統需要遵循以準確、客觀的統計資料為基礎,以國家的法律法規為依據,以系統實用性與可操作性為出發點,兼顧硬體系統建設與軟體系統結合的原則。

  11.預警系統主要由預警分析系統和預控對策系統兩部分組成。其中預警分析系統主要包括監測系統、預警資訊系統、預警評價指標體系系統、預測評價系統等組成。

  12.資訊基礎管理工作必須滿足:①規範化;②標準化;③統一化;④程式化。

  13.建立預警評價指標體系的目的是使資訊定量化、條理化和可操作化。

  14.預警指標從技術層次可以分為潛在指標和顯現指標兩類。潛在指標主要用於對潛在因素或徵兆資訊定量化;顯現指標則主要用於顯現因素或現狀資訊的定量化。

  15.預警評價指標的構建應遵循以下原則:靈敏性、科學性、動態性、可操作性、引導性、預見性。

  16.人的安全可靠性指標,包括生理因素、心理因素、技術因素。其中生理因素包括年齡、疾病、身體缺陷、疲勞、感知器官等。心理因素包括性格、氣質、情緒、情感、思想等。技術因素包括經驗、操作水平、緊急應變能力等。

  17.生產過程的環境安全性指標:包括內部環境、外部環境。其中內部環境包括作業環境和內部社會環境,如作業場所的溫度、溼度、採光、照明、噪聲、振動等,企業內部的政治、經濟、文化、法律等環境。外部環境包括自然環境和社會環境,其中自然環境可以包括自然災害、季節因素、氣候因素、時間因素、地理因素等;社會環境包括政治環境、經濟環境、技術環境、法律環境、管理環境、家庭環境、社會風氣等。

  18.安全管理有效性的指標:包括安全組織、安全法制、安全資訊、安全技術、安全教育、安全資金。其中安全組織包括:安全計劃、方針目標、行政管理。安全法制包括:安全生產相關法規、規章制度、作業標準等。安全資訊包括:指令資訊、動態資訊、反饋資訊等。安全技術包括:管理方法、技術裝置等。安全教育包括:職業培訓、安全知識宣傳等。安全資金包括:資金數量、資金投向、資金效益等。

  19.機***物***安全可靠性指標:包括裝置執行不良、材料缺陷、危險物質、能量、安全裝置、保護用品、儲存與運輸、各種物理引數***溫度、壓力、濃度等***指標。

  20.預警方法,根據對評價指標的內在特性和了解程度,有指標預警、因素預警、綜合預警三種形式,但在實際預警過程中往往出現第四種形式,即誤警與漏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