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務員申論範文精選

  申論範文閱讀不在於多,而在於精,備考公務員的考生想要在寫作上取得高分,其實很簡單,下面就由小編為了提供幫助你提分。

  一

  在相容幷包中傳承漢字 增強文化發展自信

  追溯中國的歷史,我們會發現,每當中外交往密切的時期,漢語中就會出現許多外來詞。比如漢代從西域傳來了“葡萄、琵琶、玻璃、菩薩”等詞;近代以來從英語中吸收了“沙發、撲克、咖啡、坦克、黑客”等詞。當前中外交往日益頻繁,外來詞的迅速增加是一種必然現象,也是中國改革開放取得巨大成就的一種表現。

  中文吸納一些常用的外語詞,既增強了漢語的表現力,滿足了民眾瞭解、認知新鮮事物的迫切需求,又促進了國人與世界的交流與溝通。在資訊化迅猛發展的時代語境下,外語詞的使用還切實地提高了表達效率,節約了交際成本。從這個意義上來說,外語詞非但不是對漢語的破壞,反而是對漢語的一種豐富和促進。

  但是,文字作為民族精神的載體和表現形式,背後代表了國家之間的話語權和文化競爭力。如今在拉美、非洲和東南亞的一些國家,英語不僅成為官方語言,也成為普通百姓的日常用語,民族語言大有送進博物館之勢。這不能不說是本國文化生態系統的一種損失。

  按照法國著名史學家布羅代爾的觀點,不同文化交往過程中,弱勢文化若不加抵抗,結果只能是被強勢文化迅速同化。事實上,強勢文化也有憂患意識。語言是文化的載體,語言強則文化強,語言弱則文化弱。比如,隨著西班牙裔移民的日漸增多,美國精英已經開始擔心西班牙語會衝擊英語在美國的主導地位。

  由此可見,對一些嚴重影響漢語生態環境的現象進行規範,確有一定的現實意義。但要強調的是,這種規範不能濫用和擴大化。從本質上講,語言是一種交際工具和思維工具,真正鮮活的語言應是開放的、發展的、融合的。順應語言本身發展規律,尊重民眾選擇,才是規範漢語應遵循的首要原則。

  因此,在維護漢語純潔性的問題上,我們首先要加強文化自信,給文化融合以時間。語言有自我“純潔”的能力,有些外來特徵過於明顯的詞語會逐漸被本土詞取代。比如蕭紅《回憶魯迅先生》中有“水門汀”,現在就成了“水泥”;朱自清《荷塘月色》中有“梵婀玲”,現在則通稱“小提琴”。強大的語言和文化,總是伴隨著強大的包容力。對於漢語文化的發展,我們需要多一些文化自信,多尊重語言自身發展規律,多尊重民眾“約定俗成謂之宜”的選擇,如此才會真正促進漢語的純潔和健康。

  在政策和觀念上,要增強國民對母語的敬畏之心,官方要在觀念上和實踐上鼓勵人們使用正確、典雅的漢語。如今一些孩子從幼兒園就開始學英語,卻直到大學畢業都對漢字寫成的文學典籍缺乏瞭解。一面在基礎教育層面強調“學好英語比啥都強”,一面又對日常語彙中出於便利性考慮而保留的一些外來語揪住不放,實則是心智錯付。

  從歷史上看,無論是漢語還是英語、法語,都處在一個與外來語言相互借鑑、吸收的發展過程。正所謂“水至清則無魚”,那種純粹、獨特的語言,早已消亡成為“死文字”。我們從來不會苛責誰必須把“1+1=2”寫成“一加一等於二”;同樣的,既然美國可以將“不作死就不會死”直譯成“no zuo no die”,並編入其知名的線上英語俚語詞典中,我們也只有與時俱進、開放包容,才能促進語言的發展。

  二

  “地鐵丟書”折射對不讀書的焦慮

  近日,英國演員艾瑪·沃特森將自己喜歡的書放在地鐵的角落,並在書裡夾有留言紙條,以此來推廣地鐵閱讀和全民讀書,在網上引起了不小的轟動。日前,為鼓勵人們在網際網路時代多讀書,分享閱讀的快樂,演員黃曉明在北京開展中國版“地鐵丟書”。諸多演藝界和文化界人士也在北上廣等地的地鐵上開展“丟書大作戰”。中國版“地鐵丟書”,一時在微信朋友圈裡刷屏,網友紛紛表示要前去“撿書”。

  不難想象,這樣一場略帶娛樂性質的活動,與書籍這種彰顯文化氣質的載體相結合,加之明星們參與,傳播效應必然可觀。如同在浩瀚的水面丟下石頭,雖不能掀起全面閱讀浪潮,但這一活動激起的漣漪或許可以觸動一些嚮往紙墨的心靈。值得玩味的是,這個活動在網路上引來了諸多吐槽,很多人認為這只是一場秀,甚至是一種營銷,還是國外創意的山寨版。這倒應該討論一下。

  無論是活動大張旗鼓地開展,還是網民對“作秀”“炒作”的質疑,都展現了這個時代的讀書焦慮。作為“禮義之邦”“文明古國”的中國,在當代卻遭遇了“不讀書”的現實尷尬。中國新聞出版研究院組織實施的第十三次全國國民閱讀調查顯示,2015年我國國民人均紙質圖書閱讀量7.84本,歐美國家年人均閱讀量約為16本,北歐國家更達到年均24本。而在活動發起國英國,根據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的統計,這一資料更是高達64本。熱鬧的活動與嚴峻的現實一對比,免不了遭遇“有這工夫還不如去讀書”的情緒宣洩。

  與諸多公益號召不同,讀書並非被暗藏在角落不為人知,相反,中國人一直生活在“多讀書”的規勸裡。曾經的“萬般皆下品,惟有讀書高”,當代“書籍是人類進步的階梯”的標語,大概是每一所學校的標配。書籍在中國大體也不存在獲得的障礙,中國的書籍出版量早已是世界第一,價格在世界範圍內也偏低。在這一大背景下,掀起一輪又一輪的讀書號召,自然有觀者疲勞。

  宋代文人錢惟演說過:“平生惟好讀書,坐則讀經史,臥則讀小說,上廁則閱小辭,蓋未嘗頃刻釋卷也。”這則故事,展示了讀書作為生活方式的樣態。而在今天,讀書多少似乎變成了不少人的一種“姿勢”,用於向外界宣示“我是讀書的”。正如每年的世界讀書日,社交媒體常被修飾過的“親切讀書照”刷屏,讀書成了文化格調的彰顯,變成了“炫耀性消費”。做出愛讀書的姿態、大張旗鼓舉辦活動,或許只是展現了一種補償性心理:正是現實情境的過於冷清,造成了姿態展示的極端熱鬧。對不讀書的過度焦慮,造成了全民號召讀書的文化景觀。

  讀書是一件奢侈的事,如果說古代的障礙是教育、書籍的獲得成本,在今天則是佔據時間的機會成本。成為生活方式的讀書,必然和功利相悖,正如中國學生從小就泡在書山題海里,在脫離了功利指向後卻沒有形成廣泛的讀書習慣。閱讀的意義,可能更指向人格的完善,而非具體問題的解決。南北朝時梁元帝藏書萬卷,國破時卻一舉焚之,理由是“讀書破萬卷,猶有今日,故焚之”,他的觀點頗有代表性。但是,讀書並不必然導向“成功”,而是指向“豐沛”。這種精神需求在全民範圍內的養成還需時日,過多焦慮也無用,而能緩解這焦慮的,唯有靜靜讀書。

  三

  治理現代化應突破利益藩

  治理改革是政治改革的重要內容,國家治理體系的現代化也是政治現代化的重要內容。國家治理體系是規範社會權力執行和維護公共秩序的一系列制度和程式,其現代化是社會政治經濟現代化的必然要求,它本身也是政治現代化的重要表徵。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是一個有機整體,推進國家治理體系的現代化與增強國家的治理能力,是同一政治過程中相輔相成的兩個方面。

  中國能在社會基本穩定的前提下保持經濟的長期發展,很大程度上得益於中國治理改革的成功。經過35年的改革開放,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現代化進入一個新的發展階段,我們在國家治理體制和能力方面,正面臨諸多新的嚴峻挑戰。如果不採取突破性的改革舉措解決國家治理中存在的緊迫問題,那麼我們目前區域性存在的治理危機有可能轉變為全面的執政危機。而化解治理危機的根本途徑,就是以巨大的政治勇氣,沿著民主法治的道路,堅定地進行政治體制改革,推進國家治理體系的現代化。

  治理體制的改革屬於政治改革的範疇,比起其他改革更具有政治敏感性,解放思想尤其重要。《決定》指出,“實踐發展永無止境,解放思想永無止境,改革開放永無止境”。只要是有利於“促進社會公平正義、增進人民福祉”的新觀念和新實踐,都值得重視和探索。反之,凡是束縛社會政治進步的體制機制都應當破除。

  加強頂層設計,從戰略上謀劃國家治理體系的現代化。應加強對國家治理體系現代化的戰略研究,分階段制定國家治理體制改革的路線圖和任務表。一方面,要站在國家和民族根本利益的高度,超越部門和地區利益,進行全域性性的統籌規劃,掙脫既得利益的束縛;另一方面,既不能“頭痛醫頭腳痛醫腳”,也不能草率從事,應當廣泛討論,從長計議,避免短期行為。此外,還應注重總結地方治理改革創新經驗,及時將優秀的地方治理創新做法上升為國家制度。同時,結合我國具體國情,學習借鑑國外政府治理和社會治理的先進經驗。

  國家治理體系的現代化,最重要的還是體制機制的現代化和人的現代化。制度更具有根本性,因為制度可以改造人的素質,可以制約治理者的濫權和失職。因此,國家治理體系現代化的關鍵在於制度的改革和創新,既有“破”又有“立”。一方面,要像全會《決定》所說的那樣,“以促進社會公平正義、增進人民福祉為出發點和落腳點”,“堅決破除各方面體制機制弊端”;另一方面,要根據社會發展和人民群眾的新要求,健全和完善政府治理和社會治理制度。良好的國家治理,制度是決定性的,但治理者的素質也至關重要。三中全會《決定》正式把“破除‘官本位’觀念”列為改革的重要任務,可謂切中要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