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家公務員申論範文精選

  申論範文閱讀不在於多,而在於精,備考國家公務員的考生想要在寫作上取得高分,其實很簡單,下面就由小編為了提供幫助你提分。

  國家公務員申論範文一

  內外兼修 鑄就製造強國之夢

  雖然我國被譽為“世界加工廠”,堪稱世界製造大國,但是近年來所湧現出的國人“海外淘”現象也暴露出我們仍與製造大國相去甚遠。而這主要在於我國的產品質量缺乏競爭力,“山寨中國”形象根深蒂固,也在於缺乏具有影響力的企業品牌,更在於製造人才的匱乏。因此,我們需通過弘揚對內注重產品靈魂、對外強調品牌影響力的工匠精神,進而實現製造業強國之夢。

  弘揚內外兼修的工匠精神,需將對產品精益求精的理念作為中國製造升級的“航向標”。無論是儀表製造領域的翹楚虹潤集團,還是家電領域的行業領袖海爾氣團,都是我國製造業走出海外的成功典範。雖然生產領域不同,但他們成功的原因都在於對產品質量精益求精、對產品工藝精雕細琢、對產品藝術精心精心精深。相反,一些中小企業為了短期利益,不注重產品質量,而是一味的抄襲模仿或者偷工減料,不僅沒有獲取豐厚利益,更使企業走向衰落和破產。因此,打造製造業強國,我們必須立足產品工藝,以質量贏得市場。

  弘揚內外兼修的工匠精神,需將創新型人才隊伍的建設多為中國製造轉型升級的“助力源”。虹潤集團通過內培、外引的人才培養模式,激發了企業的創新活力,更促進了企業的產品優化和結構調整;無獨有偶,格力集團也通過培育和引進優秀的創新型人才,更通過創新機制激發企業員工的創新精神,促進了產品的更新換代,更是取得了百項專利技術科研成果,使企業實現了由大變強的轉型戰略。因此,中國製造業的強大需立足於強大的創新型人才隊伍,更需立足於人才的創新能力。

  弘揚內外兼修的工匠精神,需將品牌影響力的提升作為中國製造轉型升級的“金鑰匙”。品牌是一個企業信譽、實力的綜合體現,但是我國的企業在品牌建設方面仍然存在理念缺失、市場環境不佳、管理專業化欠缺等問題。而這不僅影響企業的產品質量,更會制約企業市場空間的拓展,進而影響企業的發展壯大。正如大家所知,“品牌是企業的生命所在、靈魂所繫”,品牌是中國製造亮相國際舞臺的通行名片,更是贏得國際市場的有利法寶。因此,我們需強化品牌意識,打造民族特色品牌,進而擴大中國製造的影響力、增強其國際認可度。

  實現從製造大國向製造強國的邁進,實踐由中國製造向中國智造的轉型,既是社會轉型的需要,更是國家實現現代化的必然要求。要想實現這一巨集偉願景,我們必須不斷弘揚和踐行工匠精神,以此推動民族工業的發展壯大。也惟有如此,我們才能實現《中國製造2025》的巨集偉規劃願景,佔據第四次工業革命的主導先機。

  國家公務員申論範文二

  民惟邦本 本固邦寧

  ——以公共政策建設善治社會

  政之所興,在順民心,政之所廢,在輕民意。傾聽民間的呼聲是古往今來政治賢明的標誌。好的公共政策,必定要以尊重民意為前提,以保障人民群眾切身利益為根本宗旨,不斷推進社會進步、和諧和人民幸福;好的公共政策還需全面體現著人民群眾的理性,能夠提升和改良社會風氣,滋養民眾德性,形成以公共政策推進社會善治的良好局面。

  政策當以尊重民意為基,鑄社會善治之廈。好的公共政策不僅要認真傾聽民意,更要深入深刻的以實現人民群眾的切身訴求和根本利益為第一要義。曾指出:“政策好不好,要看鄉親們是哭還是笑。”深刻揭示了政策需要體現民意的必要性,不被人民群眾理解擁護的政策,是達不到預期效果的方針決策。蘇軾因地制宜治理西湖,結合實際,以人為本的先例向我們完美的詮釋了好政策與民意的深層次含義。故此,好的公共決策,還需自下而上的不斷革新和改進,要能夠成分的挖掘社會各階層民眾的訴求,能夠深刻反映社會客觀事實,能夠抓住改良風氣的契機,能夠融匯貫通民眾呼聲,搭建良性互動平臺,深入民眾,循序漸進,想民所想,思民所思。

  政策當釋放民眾理性之泉源,潤社會善治之田。良好的公共政策當充分體現民眾訴求,但急需政策的制定者充分把握民眾理性的合理釋放。唯有正確的、向上的、促進社會發展的訴求,才能使好政策如虎添翼,相得益彰,反之,則會危及社會治理,更甚者使國家、民族帶來危亡之機。讀雅典因民主而亡國感觸頗深,讀商鞅變法強國亦就思索久許,兩者皆為民意而作為,結果卻相差萬里。無論是我國限塑令的推行還是美國養老制度的實施,無不證明有效的社會治理同樣需要理性。故此,隨意的缺乏理性的民意不可取,集中壟斷強制亦不可取,唯有不斷提升民眾理性,轉變社會風氣,釋放政府工作理性才能保障社會善治的質量。

  政策當滋養民眾之德性,促社會長足發展。好的公共政策除了充分體現民意,釋放政府和民眾的理性,也不能缺乏民眾素養的培養和社會風氣的建設與改進。好政策就是一種社會風氣,體現的是尊老愛幼、鄰里和睦的家風;也是明禮誠信、遵規守紀的民風;更是兩袖清風、求真務實的官風。古有晉朝炫富糜爛之例作為前車之鑑至今,亦有唐朝整肅離職、以獎代罰之典故,重塑社會良好風氣;今有黨的群眾路線教育實踐活動的深入開展,無不體現著政策中精神文明建設這塊陣地的重要性。唯有以人民群眾作為支撐,形成合力,營造風清氣正的社會風氣,才能使好政策深入人心,落到實處。

  屋漏者,民擊之;水淺者,魚逃之;樹高者,鳥宿之;德厚者,士趨之。好的政策不僅要尊重民意,而且需提升民眾理性,更需要滋養公民德性。如此方能全方位、多角度,釋放各階層理性的力量,營造優良的社會風氣,以公共政策治理構建和諧社會,促進社會主義事業不斷穩步前行。

  國家公務員申論範文三

  禮之所存,立世之所需

  春秋戰國,克己復禮,樹立文明古國禮儀之邦;西漢武帝,三綱五常,建立封建君主禮儀之制;北宋南宋,天理天道,強化東方帝國倫理道德之位……歷史的洪流從不曾停息,大國的傳統禮儀源遠流長。孔孟等思想大家宣揚的立身行事之本即為“禮”:孝德之心曰禮、仁愛之心曰禮、規矩之心曰禮……禮之所存,立世之所需。

  禮之所存,人立世之所需。每個個體都是社會中的一員,脫離於社會之外既不能生存,而個體利於社會之必備條件即為個人的禮儀文明。“瓜子男鳳爪女”類的新聞常見諸報端:某某在地鐵上嗑瓜子,瓜子皮隨意丟放引人白眼,某某在公交上啃鳳爪,散落在地的骨頭絆倒老人……縱觀這些事件總能引發罵聲一片,觀眾們抨擊這種公共意識缺失的行為、諷刺這些沒有禮儀的路人。而立於社會之必需即為被社會需求,與其他個體形成和諧互助關係。由此可見,不學禮之人則與之相悖,所以,安身立命、行身立世之本在於每一個國民都能學習禮儀、踐行禮儀、倡導禮儀。

  禮之所存,文立世之所需。中華民族的禮儀傳統自古就是我國優秀民族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是維繫民族獨特性之保障。隨著新大陸的發現,世界形成一個不可分割的整體,我國的改革開放在迎來國外資金、技術的同時,西方的文化價值隨之湧入,半睡半醒的民族接受它,當代年輕人喜愛它,傳統孝德、傳統仁愛等禮儀與此同時收到實用、利益等資本思想的腐蝕,這些衝擊了我國文化的獨特性,消解著民族文化的鮮明性。所以,發展我國社會主義特色文化、傳承優秀傳統文化亦為學禮之所需。

  禮之所存,國立世之所需。國家這個實體自產生就是由每個國民共同構成,所以一個國家的風評就取決於國民禮儀文明之體現,每一個國民在內體現國民素質,在外體現大國風範。在21世紀激烈的世界競爭中,比拼的不僅是一國的經濟實力、軍事實力,更有一個國家的文明素質,試想一個經濟發達的國家只注重燒殺掠奪,那麼只能如一戰二戰中的侵略者一樣會被世界人民所痛恨、被歷史所懲罰。以史為鑑,在新一輪的世界競爭中,注重國民禮儀意識、提升民族文明素質從而樹立文明禮儀大國之形象勢在必行。

  《論語》有云:“不學禮,無以禮。”流傳至今,則演繹出禮儀乃立人、立文、立國之所需。有鑑於此,當前國家應大力借用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倡導禮儀風尚;學校、家庭教育都應將禮納入教育過程、言傳身教;每一個國民也應樹立正確的恥辱觀、努力提升自身禮儀文明底蘊。藉此良機,讓文明社會的建設搭乘學禮之風,讓風範國家的樹立藉助學禮之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