鑑賞唐詩的文章

  唐詩宋詞是中國古典詩歌的豐碑,也是中華文化的瑰寶。我們要調動平時的語文積累和生活經驗,拉近與古代詩詞的情感距離,並從思想情感、人格情操、民族文化等方面去感知其價值;同時,還要學會用正確的方法來鑑賞形象,品味語言,評價技巧。下面就是小編給大家整理的,希望你們喜歡。

  1:《晉陵陸丞早春遊望》鑑賞

  杜審言

  獨有宦遊人,偏驚物候新。

  雲霞出海曙,梅柳渡江春。

  淑氣催黃鳥,晴光轉綠蘋.

  忽聞歌古調,歸思欲沾襟。

  這是一首和詩。原唱是晉陵陸丞作的《早春遊望》。晉陵即今江蘇常州,唐代屬江南東道毗陵郡。陸丞,作者的友人,不詳其名,時在晉陵任縣丞。大約武則天永昌元年***689***前後,杜審言在江陰縣任職,與陸某是同郡鄰縣的僚友。他們同遊唱和,可能即在其時。陸某原唱已不可知。杜審言這首和詩是用原唱同題抒發自己宦遊江南的感慨和歸思。

  詩人在唐高宗咸亨元年***670***中進士後,仕途失意,一直充任縣丞、縣尉之類小官。到永昌元年,他宦遊已近二十年,詩名甚高,卻仍然遠離京洛,在江陰這個小縣當小官,心情很不高興。江南早春天氣,和朋友一起遊覽風景,本是賞心樂事,但他卻象王粲登樓那樣,“雖信美而非吾土”,不如歸去。所以這首和詩寫得別有情致,驚新而不快,賞心而不樂,感受新鮮而思緒悽清,景色優美而情調淡然,甚至於傷感,有滿腹牢騷在言外。

  詩一開頭就發感慨,說只有離別家鄉、奔走仕途的遊子,才會對異鄉的節物氣候感到新奇而大驚小怪。言外即謂,如果在家鄉,或是當地人,則習見而不怪。在這“獨有”、“偏驚”的強調語氣中,生動表現出詩人宦遊江南的矛盾心情:這一開頭相當別緻,很有個性特點。

  中間二聯即寫“驚新”。表面看,這兩聯寫江南新春伊始至仲春二月的物候變化特點,表現出江南春光明媚、鳥語花香的水鄉景色;實際上,詩人是從比較故鄉中原物候來寫異鄉江南的新奇的,在江南仲春的新鮮風光裡有著詩人懷念中原暮春的故土情意,句句驚新而處處懷鄉。

  “雲霞”句是寫新春伊始。在古人觀念中,春神東帝,方位在東,日出於東,春來自東。但在中原,新春伊始的物候是“東風解凍,蟄蟲始振,魚上冰”***《禮記。月令》***,風已暖而水猶寒。而江南水鄉近海,春風春水都暖,並且多雲。所以詩人突出地寫江南的新春是與太陽一起從東方的大海升臨人間的,象曙光一樣映照著滿天雲霞。

  “梅柳”句是寫初春正月的花木。同是梅花柳樹,同屬初春正月,在北方是雪裡尋梅,遙看柳色,殘冬未消;而江南已經梅花繽紛,柳葉翩翩,春意盎然,正如詩人在同年正月作的《大酺》中所形容的:“梅花落處疑殘雪,柳葉開時任好風。”所以這句說梅柳渡過江來,江南就完全是花發木榮的春天了。

  接著,寫春鳥。“淑氣”謂春天溫暖氣候。“黃鳥”即黃鶯,又名倉庚。仲春二月“倉庚鳴”***《禮記。月令》***,南北皆然,但江南的黃鶯叫得更歡。西晉詩人陸機說:“蕙草饒淑氣,時鳥多好音。”***《悲哉行》***“淑氣催黃鳥”,便是化用陸詩,而以一個“催”字,突出了江南二月春鳥更其歡鳴的特點。

  然後,寫水草。“晴光”即謂春光。“綠蘋”是浮萍。在中原,季春三月“萍始生”***《禮記。月令》***;在江南,樑代詩人江淹說:“江南二月春,東風轉綠蘋.”***《詠美人春遊》***這句說“晴光轉綠蘋”,便是化用江詩,也就暗示出江南二月仲春的物候,恰同中原三月暮春,整整早了一個月。

  總之,新因舊而見奇,景因情而方驚。驚新由於懷舊,思鄉情切,更覺異鄉新奇。這兩聯寫眼中所見江南物候,也寓含著心中懷念中原故鄉之情,與首聯的矛盾心情正相一貫,同時也自然地轉到末聯。

  “古調”是尊重陸丞原唱的用語。詩人用“忽聞”以示意外語氣,巧妙地表現出陸丞的詩在無意中觸到詩人心中思鄉之痛,因而感傷流淚。反過來看,正因為詩人本來思鄉情切,所以一經觸發,便傷心流淚。這個結尾,既點明歸思,又點出和意,結構謹嚴縝密。

  前人欣賞這首詩,往往偏愛首、尾二聯,而略過中間二聯。其實,它的構思是完整而有獨創的。起結固然別緻,但是如果沒有中間兩聯獨特的情景描寫,整首詩就不會如此豐滿、貫通而別有情趣,也不切題意。從這個意義上說,這首詩的精采處,恰在中間二聯。

  2:韓偓《寒食夜》詩歌鑑賞

  韓偓

  惻惻輕寒翦翦風, 小梅飄雪杏花紅。

  夜深斜搭鞦韆索, 樓閣朦朧煙雨中。

  這首詩描畫的是一個春色濃豔而又意象悽迷的細雨尖風之夜。乍看,通篇只寫景物,而景中見意,篇內有人。如果細加玩繹,它的字裡行間不僅浮現著留連悵惘之情,還似隱藏著溫馨纏綿之事。四句詩中,特別值得拈出的是第三句──“夜深斜搭鞦韆索”。這是一個點破詩題、透露全詩訊息的關鍵句。施補華《峴傭說詩》說:“七絕用意,宜在第三句。”這首詩正是如此。

  詩的題目是《寒食夜》,這第三句中的“夜深”明點夜,“鞦韆”則暗點寒食。《佩文韻府》引《古今藝術圖》雲:“北方寒食為鞦韆戲,以習輕?。後乃以彩繩懸木立架,士女坐其上推引之。”《太平御覽》、《事物紀原》、《荊楚歲時記》等書也有相似的引載。又據《開元天寶遺事》記述,天寶年間,“宮中至寒食節,競豎鞦韆,令宮嬪輩戲笑以為宴樂。”這句詩就以鞦韆這一應景之物點出寒食這個節日。

  當然,詩人之寫到鞦韆,決不僅僅是為了點題,主要因為在周圍景物中對他最有吸引力而且最能寓託他的情意的正是鞦韆。但此時已“夜深”,又在“煙雨中”,不會有人在“為鞦韆戲”,如句中所說,只有鞦韆索空懸在那裡罷了。而詩人為什麼對空懸在那裡的鞦韆索有特殊的感情並選定它作為描寫的物件呢?這裡,不禁令人聯想到吳文英《風入松》詞中“黃蜂頻撲鞦韆索,有當時纖手香凝”兩句。看來,詩人在深夜、煙雨中還把視線投向鞦韆索,也正因為它曾為“纖手”所握,不禁想起日間打鞦韆的場面和打鞦韆的人。

  韓偓《香奩集》共收一百首詩,其中寫到寒食、鞦韆的詩竟多達十首。如《偶見》:“鞦韆打困解羅裙,指點醍醐索一尊。見客入來和笑走,手搓梅子映中門。”又如《想得》:“兩重門裡玉堂前,寒食花枝月午天。想得那人垂手立,嬌羞不肯上鞦韆。”再如:《寒食日重遊李氏園亭有懷》:“往年曾在彎橋上,見倚朱欄詠柳綿。今日獨來香徑裡,更無人跡有苔錢。傷心闊別三千里,屈指思量四五年。料得它鄉遇佳節,亦應懷抱暗悽然。”從以上這幾首詩,依稀可見詩人與一位佳人在寒食佳節、鞦韆架邊結下的一段戀情。聯絡這些詩,再回過來看這首《寒食夜》的第三句,可以斷定它確是一個見景思人、託物記事的句子,儘管寫得盡曲折含蓄之能事,而箇中訊息是仍然可以參破的。

  如果從整首詩來看,這第三句又是與上、下各句互相依託、融合為一的。全詩四句,組成為一個整體,詩的前兩句可以說是為第三句佈景設色的。首句“惻惻輕寒翦翦風”,先使詩篇籠罩一層悽迷的氣氛;次句“小梅飄雪杏花紅”,更為詩篇塗抹一層穠豔的色彩。有了這兩層烘染,才能托出第三句中“那人”不見的空虛之感和“纖手香凝”的綺麗之思。至於詩的結句“樓閣朦朧煙雨中”,更直接從第三句生髮,是第三句的延伸,是把詩人的密意溫情推向夜雨朦朧的樓閣之中,暗暗指出其人的居處所在以及詩人的心目所注,從而加深意境,宕出遠神,使人讀後感到情意隱約,餘味無窮。沒有這樣一個結句,當然也託不出第三句。就通篇而言,應當說,這首詩既以第三句為中心,而又靠上、下烘托,才成為一首在藝術上臻於完美的作品。

  3:韋莊《古離別》詩歌鑑賞

  韋莊

  晴煙漠漠柳毿毿, 不那離情酒半酣。

  更把玉鞭雲外指, 斷腸春色在江南。

  寫文藝作品的人,大抵都懂得一種環境襯托的手法:同樣是一庭花月;在歡樂的時候,它們似乎要為人起舞;而當悲愁之際,它們又好象替人垂淚了。韋莊這首《古離別》,跳出了這種常見的比擬,用優美動人的景色來反襯離愁別緒,卻又獲得和諧統一的效果。

  晴煙漠漠,楊柳毿毿,日麗風和,一派美景。作者沒有把和摯友離別時的春天故意寫成一片黯淡,而是如實地寫出它的濃麗,並且著意點染楊柳的風姿,從而暗暗透出了在這個時候分別的難堪之情。第二句轉入“不那離情酒半酣”,一下子構成一種強烈的反跌,使滿眼春光都好象黯然失色,有春色越濃所牽起的離情別緒就越強烈的感覺。“酒半酣”三字也下得好,不但帶出離筵別宴的情景,讓人看出在柳蔭之下置酒送行的場面,並且巧妙地寫出人物此時的內心感情。因為假如酒還沒有喝,離別者的理智還可以把感情勉強抑制,如果喝得太多,感情又會完全控制不住;只有酒到半酣的時候,別情的無可奈何才能給人以深切的體味。“酒半酣”之於“不那”,起著深化人物感情的作用。

  三、四兩句再進一層。此地明媚春光,已使人如此不奈離情,那麼此去江南,江南春色更濃,更要使遠行人斷腸了。所以臨別時,送行者用馬鞭向南方指點著,饒有深意地說出“斷腸春色在江南”的話。

  常建《送宇文六》詩說:“花映垂楊漢水清,微風林裡一枝輕。即今江北還如此,愁殺江南離別情。”李嘉祐《夜宴南陵留別》詩也說:“雪滿庭前月色閒,主人留客未能還。預愁明日相思處,匹馬千山與萬山。”結尾都是深一層的寫法。前代文藝評論家稱之為“厚”,也就是有深度。“厚”,就能夠更加飽滿地完成詩的主題。

  這首詩色調鮮明,音節諧美,淺而不露,淡而有韻,予人以一種清新的美感。淡淡的晴煙,青青的楊柳,襯托著道旁的離筵別酒,彷彿一幅詩意盎然的設色山水。詩中人臨別時揚鞭指點的動作,又使這幅畫圖顯得栩栩如生。讀著它,人們很容易聯想起宋元畫家所畫的小品,風格和情致都相當接近。  唐詩宋詞是中國古典詩歌的豐碑,也是中華文化的瑰寶。我們要調動平時的語文積累和生活經驗,拉近與古代詩詞的情感距離,並從思想情感、人格情操、民族文化等方面去感知其價值;同時,還要學會用正確的方法來鑑賞形象,品味語言,評價技巧。下面就是小編給大家整理的,希望你們喜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