廉頗藺相如列傳介紹

  廉頗與藺相如的故事,已成為街頭巷尾耳熟能詳的故事。倆人從誤會到冰釋前嫌,再到成為刎頸之交,倆人的友情一直為外人所稱道。接下來是小編為大家收集的廉頗藺相如列傳,歡迎大家閱讀。

  廉頗藺相如列傳

  《廉頗藺相如列傳》出自於西漢司馬遷在《史記》中的文章。以廉頗和藺相如為主線,講述在戰國時代末期,秦國和趙國的故事,文中重點突出了廉頗和藺相如合力挽救趙國的來龍去脈。這章《廉頗藺相如列傳》中分為幾個不同的小故事,比如價值連城、完璧歸趙、負荊請罪等等都是出自於其中。

  讓人感慨廉頗和藺相如的深明大義莫過於負荊請罪了。在這個故事中,既可以看見廉頗知錯善改的大無畏精神,又可以看見藺相如高瞻遠矚的長久眼光。

  藺相如原本只是趙國宦官繆賢的門客,因為趙國趙惠文王得到了和氏璧,這一訊息很快在諸侯國傳開了,而強大的秦國更是提出了以十五座城邑來換取和氏璧的交易。秦王的這一做法讓趙國上下慌了陣腳,不知道該怎麼辦。這時候趙國宦官繆賢就向趙惠文王推薦了藺相如,給趙惠文王講述了以藺相如曾經奉勸自己的事。隨後,趙惠文王便接見了藺相如並且問了他的意見。後來,藺相如決定自己把和氏璧拿去給秦王,如果秦王不給城邑,那麼他將把和氏璧完整的歸回趙國。

  通過這件事情,趙惠文王重視了藺相如,並且在繩池之會中,藺相如義正言辭的保護了趙王的利益,這讓趙惠文王很是欣賞藺相如勇敢的精神,便封為上卿,廉頗知道後萬般不服氣,處處譏諷藺相如。藺相如卻對廉頗說,秦國之所以還未進攻趙國,就是因為我們兩人,如果因為官位大小而鬧了矛盾,自相殘殺,那麼正中了秦國的下懷。廉頗知道後,責備自己太鼠目寸光了,於是到藺相如府上負荊請罪。直到今日,兩人這一段故事仍被傳為佳話,流傳於民間。

  廉頗藺相如的故事

  成語負荊請罪講訴的就是廉頗和藺相如的故事。藺相如之前是宦官繆賢的門客,後來被繆賢推薦給趙惠文王作為趙國的使者,帶著和氏璧出訪秦國。藺相如不辱使命完成了任務,並且毫髮無傷的完璧歸趙。

  在這次事件中,藺相如給趙惠文王留下了深刻的影響。後來,在澠池會戰中,面對強大的秦國,藺相如表現的無所畏懼,處處維護趙惠文王和趙國的形象。澠池之會中,趙惠文王被藺相如機智的才能所折服,於是封藺相如為上卿,官位與武將廉頗同高。

  廉頗得知後,心中百般不服氣,他認為藺相如一介文人,動動嘴皮就能換來高官爵位。而自己,常年帶兵打仗,靠的都是勇猛殺敵才換來今天的成就,於是廉頗處處給藺相如難堪。藺相如知道廉頗的想法,也不與他爭辯,反而見了廉頗就繞道而走。甚至裝病在即不去早朝,避免和廉頗的正面衝突。藺相如的門下看見藺相如如此的害怕廉頗,心中很是憤懣。藺相如將廉頗和秦王對比,告訴門下說,自己連秦王都不害怕,怎麼會怕廉頗呢。自己繞著廉頗走,就是不想和他有衝突,現在秦國不敢攻打趙國就是因為自己和廉頗鎮守趙國,要是和廉頗鬧不合,吃虧的就是趙國了。門下聽了藺相如的話才明白他的良苦用心。過了一段時間,廉頗知道藺相如繞他而走的原因,滿是羞愧。第二天,便揹著荊條到藺相如門前請罪。此後,廉頗和藺相如成為了很好的朋友,共同為趙國的發展奉獻綿薄之力。

  後人將他倆的故事為藍本,創作了京劇《將相和》,至今仍為表演劇目之一。

  藺相如的性格特點

  藺相如是戰國時期趙國人,趙惠文王時期,藺相如受到君主的重用,官拜上卿,是歷史上著名的外交家和政治家。藺相如之前是趙國宦官繆賢的門客,一次機會,繆賢將他推薦給了趙惠文王,此後,藺相如為趙國的發展給趙惠文王積極地諫言獻策。

  繆賢因為犯了錯誤,擔心被趙惠文王責罰,於是想逃到鄰國燕國去,藺相如知道繆賢這一想法後,趕緊來勸說他。藺相如分析繆賢去燕國的箇中要害,繆賢聽取了藺相如的建議,來到趙惠文王面前主動請罪,後來趙惠文王原諒了他。從這件事中看出藺相如是一位有長遠眼光的人,不為當前利益所矇蔽雙眼,並且藺相如具有做事沉穩的性格特點。

  在完璧歸趙中,司馬遷給讀者呈現了一位面對權勢仍無所畏懼的勇者,藺相如將和氏璧拿去給秦王時,他看出了秦王絲毫沒有給趙國15座城邑的想法,於是急中生智將和氏璧要了回來。他自身一人前往秦國,面對咄咄逼人的秦國,藺相如沒有絲毫膽怯,在朝堂之上,他敢於和秦國提出等價條件以拖延時間。在秦王齋戒的5天內,他喬裝將和氏璧帶回了趙國。在面對強大的秦國時,藺相如機智的應對一切突發事故,表現了他富有責任心、處事冷靜的性格特點。

  在澠池之會中,體現出了藺相如具有強烈的愛國主義精神。秦王和他的謀士們處處為難趙王,想貶低趙王,但是藺相如每次都用他的機智為趙王扳回一局。直到最後,秦王都沒有佔上風,藺相如在關鍵時候都能冷靜地靜觀其變,做出最正確的決定,足以體現藺相如大將之風的魄力,以及善於交際、有良好的溝通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