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清玄的好文章

  林清玄的文章是一種創作上的整合創新。他善於將東方的審美智慧與佛家的哲學情懷融於一體,從而抒寫出了人世間的那種寧靜而致遠的內在美和溫馨的心香。下面就是小編給大家整理的,希望大家喜歡。

  篇1:激情的薔薇

  “我種的一株薔薇開花了,一次開七朵,十分爭先恐後的樣子。”

  但是,它們在凋謝時幾乎也是同時的,無聲,努力的調謝。

  薔薇到了夏天那不可遏止的開放,使我吃驚;而薔薇凋謝時的迅速,也令我疼惜。

  人的感情在被觸動的那一剎那,就好像春夏的薔薇,不可遏止,只是很少人想到激情的凋謝也是一樣的快呀!

  我們要學習薔蔽,開放時傾宇宙之力於美麗的一瞬;凋謝時無聲,不失去內在的溫柔。

  我時常覺得自然界充滿了教化,那最美麗的曇花只開一夜,那最奔騰的潮水返潮最快。我們生命的追求也是這樣的,激情難以恆久,但激情有激情的美。

  人的生命歷程應該有一些激情,以便能體會情感的熱力。

  人的生命歷程也應該有一些浪漫情懷,才可以感知那內心細膩的部分。

  但一生的浪漫與激情是不可能的,正如一朵花開到最巔峰的狀態,也正是它凋謝的開始。

  這樣想來,佛家說的“平常心是道”,或道家說的“道在瓦礫屎尿之中”,裡面有真意在焉!

  篇2:土地的報答

  步行過鄉間,看到一位農天正在努力地鋤田。我很久沒看人用鋤頭挖地了,就坐在田埂上看農夫挖地。

  農夫粗壯結實的上身赤裸看,他把鋤頭高高舉起的樣子,逆著光線,看起來就如同一座銅雕,真是美極了。

  他也不管我看他,只顧自己鋤田整地,一直整地到田埂這邊,我看到他全身都被汗水溼透,連長褲都溼了,他友善地對我說:“掘一掘,要來種花生了。”

  我說:“很久沒看見人拿鋤頭了,現在整地都是用犁土機呀!”

  農夫說:“這田地只有一小片,用鋤頭掘一掘,一大的工就好了。”

  “要歇一下嗎?”我問著。

  “歇一下也好。”農夫扛著鋤頭走過來,伸手到我身後的草叢摸出一個大茶壺,倒了一杯涼茶給我。

  “過一個月來看,就可以看到土豆叢一片綠了,那時才好看。”農夫想著一個月後的畫面,邊說:“咱祖公在說,上地不會騙人,你種作一分力,它就長出一分的東西,上地和人相同,你給它疼惜和尊重,它就報答你,為你開花,為你結果。所以咱的祖公才說:“吃果子,拜樹頭;吃米飯,敬鋤頭。”

  我聽了農夫的話,非常感動,從此走在土地上,就處處看見土地的報答,看見了每一朵花都有土地那酬答知已的心。

  篇3:九月很好

  月亮與颱風

  快中秋了,陽曆是九月。

  孩於的自然課本,要做九月天象的觀察,特別是要觀察記錄月亮,從八月初記錄到中秋節。

  每天夜裡吃過晚飯,孩子就站在陽臺等待月亮出來,有時甚至跑到黑暗的天台,仰天巡視,然後會看到他垂頭喪氣地進屋,說:“月亮還是沒有出來。”

  我看到孩於寫在習作上,幾天都是這樣的句子:“雲層太厚,天空灰暗,月亮沒有出來,無法觀察。”

  最近這幾天,連續幾個颱風來襲,月亮更連影子都沒有,孩子很不開心,他說:“爸爸,這九月怎麼這麼爛,連個月亮也看不見!”

  “九月並不壞呀!最熱的天氣已經過了,氣溫開始轉涼,是最美麗的秋天,有最好的月亮,只不過是這幾天天氣差一點而已。”

  我告訴孩於,颱風雖然是討厭的,有破壞力的,但是颱風也有很多好處,例如它會帶來豐沛的雨量,解除荒旱的問題;例如它會把垃圾、不好的東西來一次清洗;又例如讓我們感受到人身渺小,因此敬畏自然。

  “既然不能觀察月亮,你何不觀察颱風呢?”

  “好主意!”孩子歡喜地說。

  我看到他的作業簿上,寫著詩一樣的記錄:

  “風從東西南北吹來,

  雲在天空賽跑,

  雨勢一下大一下小,

  傘在路上開花。”

  颱風的美,可能也不輸給月亮。

  月亮永不失去

  中秋節沒有月亮真是掃興的事。

  我想到,我們在乎的可能不是月亮,而是在乎期待的落空,否則每個月十五都是月圓,大部分人都沒有什麼感覺的。

  生活實在太忙了,一般人平常抽不出時間看天色,中秋幾乎成為惟一看天空的日於,我們準備了月餅、柚子、茶食就在表示我們是多麼慎重地想看看月亮,讓月亮看看我們。

  好!月亮既然不出現,也就算了,我們吃吃月餅、嚐嚐柚子,在夜暗中睡去,明天再開始投人忙碌的生活,期待明年的中秋月亮。

  其實,月亮是永不失去的,月亮看不見只是被雲層所遮蔽,井不會離開它存在的地方。這是為什麼佛教把自性說成月亮,見不到月亮的人只是被雲層所遮,並不是沒有月亮。

  可惜的是,我們一年才看一次月亮,有多少人一年裡看見一次自我的光明呢?

  在這個世界上,沒有人能真正瞭解或知道我們,如果連自己都不能尋找生命的根源,不能覺知自我的光明,就連自己也不能自知了。

  理論上,人人都知道月亮隨時都在,實際上,很不容易去觸及那種光明,也不是不容易觸及,而是不願去實踐、不願去發掘,很少去走出戶外。

  孤單之旅

  在這個寂寞的時代,沒有人能完全的互相瞭解,即使是知己、最親密的人,也難以觸及我們的內在世界。

  因此,每一次的人生,就是一段孤單之旅。

  我時常在想,由於生命的孤單和不足,這人間才會分成男人和女人、父母和子女、朋友和敵人、丈夫和妻子,如果是在一個完美與圓滿的世界,一個人已經很夠了。

  也因為這種孤單和分裂,我們之間永遠不能互相瞭解,對於自己的心如果能瞭解、能坦誠面對,也就夠了;對於別人的心意,如果能瞭解一部分,不互相對立,也就很好了。

  生命之所以有這麼多不同,有著各種因緣和關係,是希望我們能從孤單中走出,試著去知道生命的不足。

  也由於孤單與不足,才會有一些更高層次的東西觸動我們、吸引我們、帶領我們。

  生命的觸動

  生命的觸動是多麼必要呀!

  當某種語言觸動了我們的思維,那就是詩歌或者文學。

  當某種顏色觸動了我們的眼睛,那就是繪畫。

  當某種音聲觸動了我們的心靈,那就是音樂。

  當某種傳奇或故事觸動了我們,那就是戲劇呀!

  當某種情感觸動了我們,那就是愛;當某種愛提升了我們,那就是慈悲;當某種慈悲被觸動,就可以吸引我們、帶領我們,走向生命圓滿的歸向。

  心地明明,乾坤朗朗

  在現實的生命,沒有什麼是圓滿的,有時平靜,有時狂喜;時而寂寞,時而熱鬧;或者歡欣,或者悲哀。

  在現實的宇宙,沒有什麼是完美的,有時風和日麗是狂風暴雨的預示;有時雲天晴美是地震颱風的前兆;有時呀!不測的風雨會在午後的大晴朗後出來。

  我時常在想,這變動不居的宇宙是不是我們變動不居的心識之映現?如果心地明明,是不是就乾坤朗朗了呢?

  我找不到答案,惟一知道的是,颱風來的時候,如果我們把房子造得堅固一些,我們依然可以在平靜溫暖的燈下讀書。

  悲傷與唱歌

  生命不免會唱悲傷的歌。

  但唱過歌的人都會發現,我們唱的歌愈是憂傷就愈是能洗淨我們的悲情。

  “悲傷的唱歌”和“唱悲傷的歌”是很不同的。

  不管是悲傷或者是唱歌,都只是人生的一小段旅途。

  好的悲傷和好的唱歌都會令我們感動,感動是最好的,感動使我們知悉生命的熾熱,感動使我們見證了心靈的存在,感動使我們或悲或喜,忽哭忽笑,強化了生命的彈性。

  能悲傷是好的。

  能唱歌是好的。

  悲傷時好好地悲傷吧!

  唱歌時高揚地唱歌吧!

  大不了

  有幾個朋友同時來向我訴苦,他們都在同一個辦公室做事,關係不良、錯綜複雜,但他們分別是我的朋友。

  他們相互之間看到的都是缺點,可能是距離近的緣故。

  我看到他們的都是優點,可能是距離保持的緣故。

  連續接幾個電話下來,感覺就像是看“羅生門”一樣,每一個都是真相,每一個也都不是真相。

  對每一個朋友我總是說:“別那麼在乎,天下沒有什麼大不了的事!”

  總統死了,會有新的總統;國家分裂了,會有新的國家;何況是小小的辦公室呢?

  真的,不必太在乎,不必太執著,天下沒有大不了的事!

  九月很好

  九月是很好的月份。

  中秋月圓、雲淡風清、溫和爽颯。

  真的,九月是很好的月份。

  最近的那個颱風也過去了,九月很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