納西族龍王廟會簡介

  導讀:納西族有著悠久的祭龍的歷史。隨著人們對水的依賴和水源存在範圍的不斷認知,對水神的敬畏心理不斷擴大,而虛幻中的龍被人們公認為管水之神,為了求得水神的庇佑,納西族便在農曆三月十五日祭祀龍王。

  

  農曆三月十五日前後的龍王廟會,既是納西人祭祀龍王的節日,也是各族群眾之間互通有無的物資交流盛會,會期一個星期左右。“三月龍王會”因每年三月在黑龍潭舉辦,又叫“黑龍潭會”,早年又叫“三月真經會”。它既是納西族人祭祀龍王的節日,也是麗江人民的又一個物資交流會。此廟會的地點一般定在麗江縣城的黑龍潭畔***即今之“玉泉公園”內***,參加者除麗江及鄰縣的各族農民外,還有大理、保山、昆明乃至外省的一些客商。屆時商棚林立,商品琳琅滿目,人群熙來攘往,熱鬧異異。本地人爭相購置內地運來的日用百貸,外商則主要收購一些土特產品,促進了各族人民之間的經濟文化等方面的交流。廟會期間,還展開唱納西族民歌、演奏納西古樂以及賽馬等各種文化娛樂活動。

  納西人有著悠久的祭龍的歷史。根據民間傳說與東巴經典中的記載龍類與人類原是同父異母兄弟,後來分管這宇宙萬物,人類只有農耕與牲畜,其他自然萬物均由龍類來主宰。開初時人與龍皆各詞其職,和睦相處;後來人類不斷傷害龍類,龍類又對人類進行報復,雙方矛盾日趨激化。經過東巴教的創教者與教主丁巴什羅的調解,雙方訂立了條約互不侵犯。人類除了農耕與牲畜需要龍類協助之外,有求於龍類的東西還很多,有時候又難免觸犯了龍類的禁條,為了祈福免災,人類便須舉行祭龍儀式向龍類賠禮道歉,並祈求賜福免災。由於相傳麗江象山之麓的黑龍潭內居住著龍王,納西人便於清朝乾隆二年***1737年***在此建起了龍神祠,時常拜祭並定期舉辦龍王廟會,吸引了眾多的人蔘加。

  納西族有著悠久的祭龍的歷史。隨著人們對水的依賴和水源存在範圍的不斷認知,對水神的敬畏心理不斷擴大,而虛幻中的龍被人們公認為管水之神,為了求得水神的庇佑,納西族便在農曆三月十五日祭祀龍王。又由於相傳麗江黑龍潭內居住著龍王,清朝乾隆二年***1737年***納西人便在這裡建起了龍神祠、戲臺,每年三月十五日在這裡舉辦"龍王廟會",唱大戲、舉行儀式祭龍求雨。

  隨著廟會規模的不斷擴大,民國初年,在知府熊廷權的倡導下“龍王廟會”期間同時舉辦了騾馬物資交流會,稱為“商業勸工會”。直至 1950年改稱“三月物資交流會”, 1970年後,為保護黑龍潭水源,幾次更換會場地址,一直延續至今。 “三月會”會期一般為七天。會期除了買賣日用百貨、騾馬牲畜、山貨、藥材、土特產品等物,還要組織一些古樂演奏、民歌演唱、體育比賽、民間打跳等活動,屆時整個麗江城內人頭攢動、熱鬧非凡,充滿節日的歡樂氣氛。參加的人除麗江及鄰縣的各族群眾外,還有來自大理、保山、昆明乃至外省的大量商賈。本地人喜歡購買外地商人帶來的日用百貸,外商則喜歡收購本地的土特產品,交流會在很大程度上促進了各族、各地人民之間的經濟文化交流。

  節日儀式:

  當地土族人民以農業為主,每年農曆二月初二,人們都要帶著香燭紙錢和農副特產品等,趕到龍王廟前集會。會場的中央,早已放著“龍王”,並舉行祭祀龍王儀式。先由七、八個身披袈裟的法師,焚香燃燭,燒紙錢,接著他們手持山羊皮鼓,一面擊鼓唸經,一面手舞足蹈,跳來跳去,驅除邪惡,早降甘露,全年風調雨順,人畜平安,五穀豐收。

  儀式結束,還舉行盛大的物資交流活動。主要有農副土特產品、茶、布匹、日用百貨以及榔頭把、磨子和鏵、犁頭、鐵銑等農具。人們來來往往,公平買賣,十分熱鬧。同時還演出民族歌舞等文娛節目。

  河南省鄢陵縣望田鄉新色村每年二月初二組織搭臺唱戲來拜祭,並有國家頒發民間組織營業執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