品讀國學經典踐行孝德禮儀作文

  愛可以放在心裡,但孝一定要付諸行動,從這一刻起,學會孝順你的長輩,踐行你的孝德!下面是小編整理分享的,歡迎閱讀!!!!!

  篇一

  “親師友,習禮儀。香九齡,能溫席。孝於親,所當執……”《三字經》中黃香溫席的故事伴我們走過了六年的懵懂歲月。“父母呼,應勿緩,父母命,行勿懶。父母教,須敬聽,父母責,須順承……”《弟子規》中入則孝德教誨又助我們三年來蓬勃成長。國學經典是每個中華兒女人生中不可缺少的道德素養,孝德禮儀是每個中華兒女血脈中不可缺失的傳承力量。

  先來看看千年前漢文帝劉恆的故事吧。西漢時期的漢文帝劉恆,是漢高祖劉邦的第三個兒子,從小就奉行孝道。劉恆被封為代王時,生母薄太后跟隨他住在一起。劉恆與母親感情深厚,傾心的侍奉母親,盡力讓她感到快樂和滿足。然而薄太后身體虛弱,常患病,連續三年都臥病在床。三年裡,漢文帝每日勤理朝政,下朝後便衣不解帶地陪伴在薄太后病床前。給太后煎好的湯藥,他總要親自嘗過才放心讓母親服用,唯恐藥餌失調。漢文帝往往通宵達旦,陪伴在母親身邊。三年後,母親的身體終於康復,他卻由於操勞過度累倒了。漢文帝的仁義和孝順感動了天下人,加上他治國有方,國家一派興旺景象,與後來的漢景帝一起開創了歷史上“文景之治”的繁榮時代。

  漢文帝親嘗湯藥的故事出自《二十四孝》,相提並論的還有郭巨埋兒、老萊娛親等。沒錯,就是被魯迅先生在《朝花夕拾》中批判的封建孝道。現今看來主人公這種盲目孝順不只是虛偽、殘酷,甚至就是該吃藥了,可笑得很。不過,也不要完全被大師的思想所左右了,當時正值封建反動統治,我想魯迅寫下此文也摻拌了個人宣洩或其他目的吧。用客觀理性的眼光來看這些略顯誇張的孝德故事,我們也不能只是嗤之以鼻的。取其精華,去其糟粕,用現代化的孝道取代封建的愚孝。就拿黃香溫席來說,現在我們有風扇有空調,用不著非得把自己凍得感冒彰顯孝順,我們可以在父母一日勞累後主動幫他們鋪好床被,甚至學會自己打理床鋪也算是為父母省心來孝敬了。我想這才是作為一個二十一世紀人所思考所行為的,而不是為逃避自己的過錯而過分追究傳統文化的瑕疵。

  有時間批評歷史錯誤,不如談談如今的孝德缺失吧。幾年來,我們國家越來越趨於老齡化,但現在又都是獨生子女,於是啃老、空巢老人等這樣那樣的老人與孩子之間的社會問題便產生了。如今許多的70後、80後,身為家中頂樑柱,承擔著經濟重擔,為自己的事業打拼著,卻讓自己逐日年邁的父母成了空巢老人。老人守著一個沒有子女,沒有愛的空殼子,如何享天倫之樂?百善孝為先,若你都無法做好這人生的首要事情,又如何在工作上游刃有餘?學學漢文帝如何孝敬母親,你再過匆忙也比不上一個君王的日理萬機吧?你不需要親自嘗藥、通宵達旦,只要一週一餐晚飯,一次錘背,一小時的聊天,你父母的皺紋就會展開笑顏。你的任何成功都少不了父母的培育,離不開你的孝道。

  “時間都去哪了,還沒好好看看你眼睛就花了……”時間荏苒,教你奔跑的長輩有一天會需要你的攙扶。他們生你養你一輩子,直到腦袋糊塗也永遠記得你哭了,你笑了的樣子。他們這輩子最大的願望也就是你能在百忙之中,抽出一刻想起他們。愛可以放在心裡,但孝一定要付諸行動,從這一刻起,學會孝順你的長輩,踐行你的孝德!

  篇二

  中國人注重禮節,尤其是長輩與晚輩之間的孝。孝字本身就是一個結合字,上半部分是“老”字的上半部分,代表長輩,以示長輩為先;下半部分是“子”字,代表晚輩,以示晚輩為後。只是一個字,便體現出孝德感恩有多麼重要了。

  記得八歲那一年,我中午回來後,一時興起,跑到廚房準備把早上還沒洗的碗洗了,幫老媽分擔一些負擔。正興致勃勃的幹著活,我突然聽到了一陣鑰匙開門聲,便稍微擦了擦手,跑到客廳。老媽剛剛回來,看到我跑出來,笑道:“跑廚房去幹嘛?我還尋思怎麼鞋在這裡,人沒了。”“我去廚房洗碗了,早晨不是沒洗碗嗎?我還想等洗完碗再看看有沒有菜了,好讓你們買菜,就不用再跑一趟了。結果碗還沒洗完,你就回來了。”我剛說完,老媽就大呼小叫了起來。“是嗎?哇,你太棒了!都知道幫媽媽做家務啦!”老媽一臉興奮的說,好像發現了什麼寶貝似的。我聽了老媽的話,本以為只是幾句誇獎,但後來在老媽的日誌裡看到了這件事,才發現,我們的一絲進步,對父母來說,都是寶貴的。

  感恩、盡孝並不需要做出什麼驚天動地的大事,因為它們和愛一樣,本來就是在生活中,在去做、去想、去感悟時,油然而生的一種情感。“羊有跪乳之情,鴉有反哺之義。”這是膾炙人口的諺語,卻也能從中看出,感恩,只需要你的一點愛、一點關懷、一份真情,就能打動別人。被打動的,最先就是父母。

  父母是世界上最關懷你的人,也是你最值得感恩的人。“孝”最初就是來自於父母對子女無私的愛。世界上的孝有很多,甚至有成千上萬種,但只有父母對孩子的愛才是最無私、最無悔、最偉大的。孟郊寫過一首詩,便是名聞天下的《遊子吟》,這是一首表達了她與母親之間深深的愛的詩:“誰言寸草心,報得三春暉?”知恩圖報,何況還是生育之恩。我們的一切,自己創造的並沒有多少,幾乎都是別人給予的,不求回報給予的。因此,我們懂得了回報。

  做一個人,最要懂得就是孝德感恩。因為,人做的最崇高的的事情莫過於行孝,最純潔的想法就是感恩。一個人有了孝,就有了仁愛之心,明白了仁愛,就懂得了感恩;有了感恩之心,才能以敬仰之心對待事物;有了敬仰之心,做事就會專心,而專心會讓你有有智慧之心;有了智慧之心,與人交往就會知道誠信。人有五大美德:仁、義、禮、智、信。這些優良品德都是由孝心而來的。這讓我們明白,要做一個孝德感恩的人。所以,我們要找到感恩的正解,就要心存感恩,這樣人活著有所作為。

  中國是一個非常講究“孝”的國家,是一個很注重孝道的民族。古代的聖賢沒有一個不教導人要孝敬父母的,沒有一個不是自己去盡孝道的。讓我們傳承他們偉大的思想和行動,做一個懂“孝”的人。

  篇三

  “人之為善,百善而不足;人之為不善,一不善而足。”這是宋代詩人楊萬里說的一句富有深刻意義的話,它體現了中華民族自古到今代代相傳的美好品德。

  一年冬天,楊萬里的母親已七十多歲,可仍然一大早起床,為僕人們煮粥。兒子心疼母親,勸她別煮了,楊老太太卻語重心長地說:“他們雖然是僕人,可也是父母的子女,天氣這麼冷,只有喝了粥,胸口有一股熱氣,幹起活來才不傷身體。”

  可見,在生活中,這種品德無處不在,它不分大小,不分輕重,人們時常在無意間做了好事。

  在校園裡看到紙屑,順手撿起,並放入垃圾桶;在家中孝敬長輩,尊老愛幼……這些都是一個人的品德的表現。

  一年前,正是春天,好朋友朱思遠拉著我的手在操場上放風箏。我們歡笑著,望著“燕子”越飛越高,臉上綻開了一朵紅花,完全沉浸在春天的美麗與歡樂中,柳樹也搖擺著婀娜多姿的身體,鳥兒也“嘰嘰喳喳”地歡叫著……就在這時,正在踢足球的男同學把球踢斜了,啊!

  球飛出了草地,向我們“嗖”地飛奔而來。等到不到一米的距離時,它絲毫沒有減弱的意思,我趕緊拉緊朱思遠的手,也許是驚慌失措,我們不停地往後退,足球一下子衝過來,把朱思遠撞倒了。足球正好撞上了她的肚子,天生膽小怕事的她哇哇大哭起來。我急忙把球拿開,安慰她:“別哭了,我扶你去醫務室吧……”她抓緊我的手,兩顆晶瑩剔透的“珍珠”從通紅的臉頰上滾落了下來。我嚇壞了,趕緊叫了幾位同學,一起扶著她去看醫生。第二天,朱思遠紅著臉,低著頭到我跟前,輕輕地說:“謝謝你……”她的眼睛溼潤了,趕緊走了,我在心中說:“沒關係。”

  這是我的親身經歷,我在舉手投足之間顯示出對同學的關愛,“不學禮,無以立。”我想,這就是我常說的道德禮儀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