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朝官制是怎樣的

  夏朝是中國歷史上第一個奴隸制王朝,它的最高統治者是“王”,其下設有各種職官。夏朝時期國家規模較小,機構也簡單,沒有明確的分工。在這個時期,國家的君主稱為“後”或“王”。在王以下權力最大的是“史”,也稱為“巫”。他們是上帝與人間的溝通者,上帝的旨意由他們傳達給君主,再由君主來執行。那麼?

  夏朝史書簡介

  《禮記·明堂位》說:“夏后氏官百”,百表示多。古代文獻對夏朝官制缺少詳細記載,這也與國家機器建立初期的官職設定必定粗略有關。即便如此,一些零散的材料仍可使我們對夏朝職官設定有少許瞭解。《左傳·定公元年》記載:“薛之皇祖奚仲居薛,以為夏車正。”車正是主管造車的官。傳說奚仲很善於造車,所以做了夏朝的車正。又《左傳·哀公元年》記載,少康為夏王前,曾做諸侯有仍氏的牧正,後來又逃到有虞氏那裡做庖正。牧正是主管畜牧的官,而庖正是主管膳食的官。夏朝有軍隊,進行過多次戰爭,自然有統率軍隊的官長。

  《尚書·甘誓》說:啟與有扈氏“大戰於甘,乃召六卿。”鄭玄注說“六卿”是六軍的將領,這是用後人的觀念作解釋,實際的官名尚不清楚。夏朝有監獄。《竹書紀年》說:“夏後芬三十六年作圜土。”芬是啟以後的第七個夏王,當時由於階級矛盾尖銳,夏王芬便建築圜土來囚禁反抗者。圜土是圓形的土牢,把罪犯圈圍在其中。這也表示有司法的官員。《尚書·胤徵》、《左傳·昭公十七年》都記載了夏代發生日食的時候,出現“瞽奏鼓,嗇夫馳,庶人走”的情形。這裡的瞽是樂官。對嗇夫的職掌,後人解釋不一,有的說是主管祭祀所用布幣的官,有的說是主管耕作奴隸的官。總之,儘管夏朝的職官設定十分簡略,但其官僚機構畢竟已具雛形。

  中央官制

  中央:相、卿士、卜、祝、史、師;

  地方官制

  地方:侯、伯。

  歷史記載

  雖然古代文獻缺少夏朝官制的記載,但是即便如此,一些零散的材料仍可使我們對夏朝職官設定有少許瞭解。《左傳·定公元年》記載:“薛之皇祖奚仲居薛,以為夏車正。”車正是主管造車的官。傳說奚仲很善於造車,所以做了夏朝的車正。又《左傳·哀公元年》記載,少康為夏王前,曾做諸侯有仍氏的牧正,後來又逃到有虞氏那裡做庖正。牧正是主管畜牧的官,而庖正是主管膳食的官。夏朝有軍隊,進行過多次戰爭,自然有統率軍隊的官長。《尚書·甘誓》說:啟與有扈氏“大戰於甘,乃召六卿。”鄭玄注說“六卿”是六軍的將領,這是用後人的觀念作解釋,實際的官名尚不清楚。夏朝有監獄。

  《竹書紀年》說:“夏後芬三十六年作圜土。”芬是啟以後的第七個夏王,當時由於階級矛盾尖銳,夏王芬便建築圜土來囚禁反抗者。圜土是圓形的土牢,把罪犯圈圍在其中。這也表示有司法的官員。《尚書·胤徵》、《左傳·昭公十七年》都記載了夏代發生日食的時候,出現“瞽奏鼓,嗇夫馳,庶人走”的情形。

  這裡的瞽是樂官。對嗇夫的職掌,後人解釋不一,有的說是主管祭祀所用布幣的官,有的說是主管耕作奴隸的官。總之,儘管夏朝的職官設定十分簡略,但其官僚機構畢竟已具雛形。 古代文獻對夏朝官制缺少詳細記載,這也與國家機器建立初期的官職設定必定粗略有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