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始皇嬴政是如何統一文字的

  秦始皇下令統一和簡化文字,是對我國古代文字發展、演變做了一次總結,也是一次大的文字改革,他對我國文化的發展起了重大作用。下面小編分享了秦始皇嬴政統一文字的過程,一起來製作吧。

  秦始皇統一文字的原因

  秦始皇統一六國後,執政後,順應了統一國家的客觀需要,一統天下。後來為了鞏固自己的秦王朝,秦始皇採取了一系列加強統治的措施,推行統一貨幣、統—度量、統一文字等政策。

  而秦始皇統一文字,是為了統一其他國家人民的思想,讓小篆和隸書成為全國通行的字型。在統一六國之初字型結構多樣,漢字的使用非常紊亂,而如果不進行統一的話,將很難管理其他地區。

  在當時,各地文書極不一致,字型結構沒有統一規定,漢字形體隨時都在演變。因為文字的混亂與分歧,影響到了秦王朝政令的推行,而且也不利於地區經濟、文化的交流與發展。於是,秦始皇即便知道這一政策推行會很艱難也要強制的推行。

  秦始皇怎樣統一文字

  秦始皇為了統一天下文字於是制定了三部字書。據《漢書·藝文志》記載,秦始皇命令丞相李斯作《倉頡篇》七章,後來又讓中車府令趙高作《爰歷篇》六章,之後又讓胡毋敬作《博學篇》七章。然後將其字書分發到各個區域,讓當地官員監督學習。

  秦始皇統一文字對後世的影響非常大。如果當初文字不進行統一的話,在管理上會有很大的難度,嚴重的還很有可能導致不同文字的地區分裂成小國。

  秦始皇統一天下後規定用什麼貨幣

  秦始皇採取了兩種統一貨幣的主要途徑:一是由國家統一鑄幣,嚴懲私人鑄幣,將貨幣的製造權掌握在國家手中。二是統一通行兩種貨幣,即上幣黃金和下幣銅錢。改黃金以“鎰”為單位,一鎰為二十兩。銅錢以“半兩”為單位,並明確鑄金幣明“半兩”二字。銅錢造型為圓形方孔,俗稱“秦半兩”。原來六國通行的珠玉、龜貝、銀錫等不得再充當貨幣,及至秦,中一國之幣為二等;黃金以鎰名,為上幣;銅錢識曰半兩,重如其文,為下幣。而珠玉、龜貝、銀錫之屬為器飾寶藏,不為幣。

  秦始皇統一貨幣時鑄的標準半兩錢,根據目前出土資料可概括出以下特徵:***1***錢重半兩,即12銖,合今7.8克,一般在8克左右,錢徑在3釐米以上;***2***錢文屬秦小篆,字形寬博, 筆劃方折規範;***3***製作較精整,周邊流銅已經修磨。

  秦始皇統一幣制後,“半兩”錢就成了全國統一的法定貨幣。“半兩”錢外圓內方,無內外廓,背平無文;篆書“半兩”二字分別列於穿孔兩側,錢文凸起,據說是丞相李斯所創,佈局嚴謹,筆劃方折,雅卓剛健。“半兩”錢圓中有方,方外有圓,剛柔並濟,靜動結合,達到了勻稱均衡之美的最高境界。

  “半兩”錢的造型極具政治色彩,它是秦代“天命皇權”的象徵。《呂氏春秋·圜道篇》:“天道圓,地道方,聖王法之,所以立天下。何以說天道之圓也,精氣一下一上,圓周複雜,無所稽留,故曰天道圓;何以說地道之方也,萬物殊類形皆有分職 ,不能相為,故曰地道方,主執圓,臣主方,方圓不易,其國乃昌。”秦代的統治者認為外圓象徵天命,內方代表皇權,把錢做成外圓內方的形狀,象徵君臨天下,皇權至上,秦“半兩”流通到何處,皇權威儀就散佈到何方。

  秦始皇統一中國的代價 秦國自孝公時,在法家思想指導下,從農戰兩個方面革新內政,爭霸中國,經過幾代君主的努力,終於以武力統一中國。在兼併過程中,普遍存在斬首現象,秦漢之際一致認為秦國是崇尚詐力的虎狼之國,魯仲連更明確提出秦是棄禮義尚首功之國。對於秦國的斬首現象,清代史家樑玉繩作過一定研究,統計出秦國有記載的斬首數量是166.8萬人,認為“史所缺略不書者尚不知凡幾,從古殺人之多,未有如無道秦者也”。王玉哲先生認為秦國斬首數量在170萬左右。學者們的統計的資料略有不同。本文力圖針對秦國斬首現象作一考察。

  在前工業時代,由於生產力水平低下,人口數量決定一個國家的張大程度,掠奪人口是戰爭的目的之一。軍隊是一個國家人口的精華部分,擊敗敵軍,將戰俘轉化為本國的軍隊和奴隸是古代戰爭的常規做法。秦國違背常規,實行軍功爵制度,將斬首數量作為調動士氣、衡量軍功和獲得富貴的標準,使秦國成為一架效率極高的斬首機器,加快了兼併六國的程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