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朝和仰韶文化有什麼關係

  仰韶文化是指年代約為公元前5000年~公元前3000年前,屬於新石器時代範疇的文化。分佈在整個黃河中游從今天的甘肅省到河南省之間,以渭水河谷為中心,範圍由陝西省寶雞市向東延伸至河南省。那麼?

  據近年來地下資料的大量發現,以及考古方面研究,已經肯定仰韶文化的相對年代是在殷墟文化之前,這不僅因為殷墟文化比仰韶文化進步、複雜和出現了大量的青銅器,更因為在河南發現了仰韶文化在下,龍山文化居中,殷墟文化在上的疊積層次。這是極為堅實的根據,可以證實在河南地區仰韶文化比龍山文化早,龍山文化又比殷文化早。

  處於最早期的仰韶文化,是有著相當進步的農業,有著發達的製陶技術的,它的居民是一個掌握了比較發達的高等農業的民族。當然,有的民族,也有著初等的農業,可是他們並沒有製陶業,因此,也沒有或很少有陶器。例如,古代黑龍江一帶的民族,他們就有農業,而沒有陶器,是用燒石沸水的辦法來熟食。但是,有著大量陶器的民族,必然有相當高的製陶業有以及與此密切聯絡發達的農業,這是完全可以肯定的。仰韶文化的民族正是這樣有著大量的陶器的農業民族,我們認為就是建立夏朝的民族。

  從歷史記載上看,夏朝的地區不出河南、山西兩省,夏民族大概是以崇山***即後來的嵩山***或伊洛為其活動的中心,然後逐步的由河南向河北岸發展,而在山西建立了國家。所以,山西一帶又稱大夏或夏墟。夏禹的父親是崇伯鯀,崇伯之國在秦晉之間,漢武帝在中嶽***嵩山***見到夏後啟母石,這些傳說都應該是有相當史實作根據的。 伊水洛水一帶,土地肥沃,氣候好,農業非常發達,直到現在還是一個著名的農業區,這是夏民族活動的中心區域。《國語·周語》:“昔伊洛竭而夏亡”,《史記·周本紀》:“自洛汭延於伊汭,居易毋固,其有夏之居”。這說明了伊洛一帶是夏民族的居住地區。

  夏民族向北發展,在山西一帶,建立了國家,所以《左傳·定公四年》說晉侯的封地是夏墟。因此,山西晉陽又稱大夏。《詩經》中的《大雅》、《小雅》,《荀子》中“君子安雅”的雅,都與夏是同義語。所謂大夏、小夏,太昊、少昊,大雅,小雅,大月氏、小月氏的大、小,都是指不同的地區,新舊的民族而言。新發展的、分支稱大。可見,山西晉陽稱大夏,是夏民族逐漸發展去的。

  夏朝的都邑,也在仰韶文化區域。《帝王世紀》說禹都平陽,或都安邑,或在晉陽。又說桀都安邑。《漢書·地理志》說,潁川郡陽翟是夏禹國。這是在低地的邊緣,可以說明這是彩陶文化向南發展經過的地區。《世本》說禹都陽城。陽城在河南登封,也在嵩山之南。《國語·晉語》雲:“陽人有夏商之嗣典”。陽人大約是以嵩山為活動中心向北發展的。顓頊稱為高陽氏,高猶曾祖以上稱高祖,是遠古的意思。馬融說朝歌以北至於中山,古稱東陽,朝歌以南,至於軹縣稱南陽,所謂陽國,大抵就在這一帶,這些都是以嵩山為夏人活動的中心。《史記·貨殖列傳》說:“潁川南陽,夏人之居也”。《左傳·僖公三十二年》:“殽有二陵焉,其南陵,夏後皋之墓也。”也同樣證明了這一點。可見,傳說中夏朝的都邑,都不出河南,山西兩省,《左傳·襄公二十五年》:“昔虞閼父為周陶正”,虞是舜之後,可見就是周初這一帶的民族,還是以善作陶器著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