屈原是哪國人

  。屈原是中國歷史上第一位偉大的愛國詩人,中國浪漫主義文學的奠基人,是“楚辭”的創立者和代表作者,開闢了“香草美人”的傳統。屈原也是楚國重要的政治家,早年受楚懷王信任,任左徒、三閭大夫,兼管內政外交大事。接下來是小編為大家收集的,歡迎大家閱讀。

  

  屈原是春秋時期楚國人。生於公元前339年,於公元前278年去世。名平,字原,出生在楚國丹陽,丹陽今天屬於湖北秭歸,屈原還是是屈暇的後人。

  戰國末期,秦國一家獨大,正逐漸吞併六國,中國第一個統一的封建王朝即將形成。當時的主要政治基調是合縱連橫,如果合縱成功,楚國將成為王者,如果連橫成功,秦國就會傲視天下。

  屈原是楚國的貴族,才華橫溢,口才極好,能夠輔佐君王治國萬邦,早期,楚懷王很寵信他,封他為三閭大夫。受到重用的屈原很快就展現他傑出的政治才能,他不但積極輔佐楚懷王,同時在外交上還聯合齊國共同抵抗秦國。在他受到重任的期間,楚國曾出現過國富民強的局面,並震懾住了其他諸侯國。

  然而,屈原的這一系列舉動卻觸動了楚國腐朽貴族的利益。他們嫉妒他,並在朝廷上排斥他,並且不斷地在朝廷上汙衊屈原。由於這群小人不斷地誣陷與誹謗,楚懷王逐漸起了疑心,對屈原失去信任,漸漸地冷落了他。張儀用計瓦解齊楚聯盟,屈原被流放,鬱郁不得志。後來,楚國被秦國吞併,屈原悲憤投江。

  屈原是偉大的愛國詩人,是傑出的政治家,他的愛國之情值得我們學習。面對懷疑時,我們應該拿出自己的硬氣,塑造我們在別人心中的信任感。實在為楚懷王惋惜,白白失去了這位忠誠的能臣。

  屈原的故事

  屈原年青時候就投身國家,為國效力。楚懷王也十分賞識他。他提出的六國縱橫抵抗強國策略深得懷王認可。屈原從六國開始身負重任一個一個去遊說聯結,最終於皇天不負有心人,偉大的外交聯盟使六國齊聚齊心。

  然而秦國對六國聯盟的忌憚和楚國國內小人的迫害,致使屈原離明君治國越來越遠。

  首先是太子蘭的嫉恨,屈原的大展身手,擋了太子蘭的權力之路,又奪去了他的風頭。人們說樹大招風。但凡聰慧之人,謀權化策都會有一些小人之心,圓滑處世才能得以在國家權力機器中儲存性命。屈原顯然更像君子詩人,一位才華灼灼有著雄韜偉略的夢想家,他一直像高空中的飄逸才子而非在權力傾軋的混泥中。楚懷王就是他的支柱。然而能得到君王信任是幸運的,而被君主猜疑卻是常態。

  太子蘭,寵妃鄭袖,加上秦國張儀,他們聯合,屈原被打垮已是形勢所趨。首先是內部太子蘭等多次用小人之計挑撥,打破懷王和屈原之間的信任,其次是外部張儀用厚重禮物作誘餌讓楚懷王枕邊人教唆使壞,而屈原卻並沒有這些小人之術,還是一如既往的在楚懷王面前大談聯盟,楚懷王沒有聽進屈原的勸告和堅持,因為利益貪婪矇蔽了他的心智。屈原最終被小人弄臣們驅趕出楚國國都,遠離政權。

  所謂木過剛則易折,人過直則易損,就是這個道理。屈原的忠貞愛國感人至深,得知楚懷王病死秦國更是傷痛難當。他把畢生感情和理想都融合在了詩篇裡,創作出了激盪人心的詩歌辭賦,也為我們留下了寶貴的精神財富。

  在他深愛的楚國即將滅亡之際,他選擇了捨棄性命與祖國同葬。

  屈原離騷

  戰國時期楚國的離騷是歷史上非常有名的一首詩歌,它篇幅最長,字數兩千多,句子達到三百多句,而且離騷所表現的意境和個人的思想情感也都非常具有感染力。

  司馬遷對離騷兩字的解釋為,遭受憂苦。因為他們離的時代比較近,所以相對來說這個解釋還是比較正宗的。離騷整體講述了作者個人出生名字經歷和曾經的抱負,將古代傳說,人物對話,自然以及對美的追求,現實的困境和理想的美好巧妙的融合在一起,詩歌所蘊含的內容非常豐富。

  在用詞押韻上,它開創了詩歌的楚辭體,以兮押韻,字詞表達華麗率性,這種文體詩歌對後人的創作也產生了影響。句子結構,字數要求則比較沒有限制,突破了之前舊文學傳統的禁錮。兮字的大量反覆運用,也是離騷的一大個性,運用多種修辭手法,把思想,經歷,轉變,神話和現實巧妙結合。這些也體現了屈原獨特的人格魅力,引發了後代詩歌史上對詩歌以豐富澎湃的個人情感來大膽創作的新潮

  在內容上,分為兩個部分。第一部分敘述過去,陳述現狀。內容包括了詩人自己的出生名字,經歷,政治抱負,以及被小人陷害抑鬱不得志和對楚國昏庸政治的憤怒。

  後一部分描述嚮往未來追求真理,表達自己對賢明政治的不懈追求還有對人民群眾的熱愛,甚至還表示出以死殉國的決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