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朝建築結構是怎樣的

  秦朝的國號來自於地名。早期的秦人由於給周王室養馬有功,被周孝王封在秦地,秦成了他們的正式族稱。今天小編來給你們說說。

  遠古祖先曾“構木為巢”或在天然洞穴中居住。新石器時代在黃土高原已普遍建造半地穴式房屋,頂蓋用樹枝構築,屋內設火塘,沼澤地帶則有幹欄式建築。木結構的廣泛應用和框架式結構的高度發展是我國古代建築技術最突出的特點。殷代甲骨文已有“”***高***、“”***京***、“”***亨***,屋頂均為人字形,下有牆、柱,屋蓋可能用茅草鋪成***所謂“茅茨土階”***。《考工記》說商人“四阿重屋”,說明殷商已有四坡二層的複雜建築形式。河南偃師二里頭早商遺址發現大型宮殿遺蹟,鄭州商城宮殿夯土臺基長80米,進深14.5米,柱礎用石料或銅質,建築物本身由木樑、柱、門窗和夯土牆構成,用立柱、橫樑組成骨架,全部重量由柱子承接,傳到地西,牆體不承重而只起隔斷的作用。自商周到清代三千多年間,我國建築技術基本是朝著這個方向發展的。無論哪種木結構,構件主要用榫卯接合。這種榫卯結構,早在浙江河姆渡遺址的幹欄式建築中已經採用有方形、圓形的榫,長方形、圓形的卯,有的構件上既有凹榫,又有卯眼。長沙戰國墓葬中,棺槨方木榫卯有插榫、銀錠、齒形三種形式,說明這種建築結構乃是我們先人的獨立創造。

  古代建築的巨集大規模和技術進步,突出表現於城市的建築和規劃。傳說鯀已築城,近年河南登封王城崗和山西夏縣東下馮都發現了年代相當於夏朝的城堡遺蹟,均由夯土築成。鄭州商城夯土牆現存高度有四米,最高達9米,基底寬6米,夯層厚8�10公分。據勘探,整個城牆長七公里,略成方形,均版築而成。洛陽周代都邑呈不規則方形,南北長3300米,北牆長近3000米,主要建築物在中部偏南,和《考工記》“方九里”,“王宮居中”的記述相符。戰國城邑方圓千丈,戶以萬計,如齊國臨淄有七萬戶,分內、外城;燕國的燕下都也分內、外城,東西長8300米,南北長4000米,主要建築物安排在城的中軸線上,成為主次分明,左右對稱的完整建築群,城內還有陵墓區、手工業作坊區等。

  1978年,河北平山中山王墓出土金銀錯兆城圖銅版,長94釐米,寬48釐米,為中山王、後陵墓群的總體設計規劃平面圖,約按三百分之一的比例繪製。

  建築材料的發展對建築工程有重要的意義。西周已用瓦,如召陳村遺址的三座房屋周圍都有瓦片堆積,有板瓦、筒瓦等,西安客省莊遺址還出土有屋脊用的人字瓦。春秋以後,瓦的使用更為普遍。秦國還有青銅鑄造的“全槓”,作為樑柱結點和裝飾之用。

  延伸閱讀:

  行同倫

  “行同倫”就是端正風俗,建立起統一的倫理道德和行為規範。在這方面,秦王朝也給予相當的重視。比如秦始皇二十八年***公元前219年***,秦始皇來到泰山下。這裡原是齊國故地,號稱“禮儀之邦”。始皇就令人在泰山所刻的石上記下“男女禮順,慎遵職事,昭隔內外,糜不清淨,施於後嗣”***意思:男女之間界限分明,以禮相待,女治內,男治外,各盡其責,從而給後代樹立好的榜樣***,予以表彰。而始皇三十七年***公元前210年***在會稽刻石上留的銘文,則對當地盛行的淫泆之風,大加鞭笞,以殺姦夫無罪的條文來矯正吳越地區男女之大防不嚴的習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