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的歷史名人故事

  歷史本身是由一個個小故事組合起來的,在歷史的長河中存在許多膾炙人口的經典歷史故事,下面是小編為您整理的,希望對你有所幫助!

  篇一:宋高宗為何非殺岳飛不可

  岳飛之死很多人都怪罪到大奸臣秦檜的身上,就算是到現在秦檜還跪在岳飛的面前謝罪,那麼岳飛真的是秦檜害死的嗎?對於這個問題很多人持懷疑態度,以岳飛當時的實力僅僅靠秦檜一個人的力量肯定是做不到的,岳飛只不過是殺害岳飛的執行者或者馬前卒而已,而真正殺岳飛的幕後黑手則另有其人。那麼到底誰才是殺害岳飛的幕後黑手呢?這個人不是別人正是當時的封建最高統治者——宋高宗。

  其實岳飛之死和他的政治主張是有很大關係的,岳飛這個人雖然能打仗但是卻不怎麼會做官,岳飛在政治上一直力主“光復中原,迎回二聖”。這樣的口號在旁人聽來或許大快人心,但是在宋高宗聽來卻如鯁在喉。試想一下如果岳飛直搗黃龍打敗了金朝救回了宋高宗的父親宋徽宗和宋高宗的哥哥宋欽宗自己將如何自處,是把皇位讓給他們,還是把這兩個前任皇帝給軟禁起來。從情理上看這兩個選項宋高宗都不喜歡,宋高宗最喜歡的就是他的父親和哥哥一輩子都不要回來了。

  因此從這個角度看岳飛之死是因為岳飛的主張刺痛了宋高宗的難言之隱,在明面上宋高宗必須高喊《直搗黃龍,迎回二聖》的口號,但是背地裡卻想著只要能抵抗住金兵的進一步南侵就行了。

  岳飛沒有弄明白宋高宗的意思,或者岳飛明知宋高宗的意思就是不順著宋高宗去做,因此岳飛對於宋高宗來說就必須死,至於理由隨便給個理由就是了,於是岳飛最終以‘莫須有’的理由殺害了。

  篇二:劉邦斬白蛇

  劉邦,秦末沛縣豐邑人。早年任沛縣泗水亭長時奉命押送一批勞工去驪山為秦始皇修築陵墓,途中許多勞工趁機脫逃。劉邦暗想即使到達驪山,勞工也都逃光了,無法交差。於是在芒碭山澤前休息進食,晚上釋放所有的勞工說:“你們各自逃生去吧!我從此也逃亡去了。”勞工中有十幾位壯士見劉邦寬巨集大度,豪爽義氣,便願意追隨他。

  晚上,劉邦喝了不少酒,乘著酒興繼續趕路。月色蒼茫,小徑蜿蜒。在逃往芒碭山澤的小路上,走到前面的人忽然驚叫一聲,忙回頭向劉邦報告:“前面有一大蛇擋道,請繞道而行吧!”劉邦醉意朦朧,朗聲大笑道:“英雄豪氣,所向披靡,區區一蛇,安敢擋吾道路?”說話間,撥開眾人,仗劍前行,果見一巨蛇橫臥路中,搖頭擺尾。劉邦正欲用劍砍去,只見那白蛇道:“我乃貴為天子,焉遊四海,誅秦平分天下。”劉邦不允,白蛇道:“你斬吧,你斬我頭,我亂你頭,你斬我尾,我亂你尾。”劉邦酒壯英雄膽,說:“我不斬你頭,也不斷你尾,讓你從中間一刀兩斷”。liuxue86說吧一劍下去把白蛇斬為兩段,頓時蛇血噴濺,染紅了土地,至今這裡長出的草還是紅的。白蛇化作一股青氣飄蕩空中,喊道:“劉邦還吾命來,劉邦還我吾命來。”劉邦道:“此處深山野林怎還你命,待到平地準還你命來。”劉邦貴為大於,金口玉言,後來王莽篡權殺了漢平帝,把四百年的漢室分成兩半。傳說王莽乃是白蛇投世,至此也算還了劉邦所許之願。此是後話。

  劉邦斬蛇之後,繼續前行,又行數裡,酒勁上湧,醉臥道旁。

  第二天早上,有人經過斬蛇之處,見一老嫗痛哭不已,問道:“你為什麼痛哭?”老婦人道:“我兒子被人殺了。”行人問道:“是誰殺的?”老婦人道:“我兒子本是白帝子,在此化蛇擋道本是向赤帝子討封而來,卻被赤帝子殺了。”老婦人說完就不見蹤影。這人來到劉邦一群人跟前,把他所見到的講了一遍,劉邦聽後內心大喜,認為自己就是赤帝子,更加堅定了反秦起義的決心,沛縣弟子聽說後都願意歸附他。劉邦先隱藏於芒碭山澤中,後又返回沛縣,殺了縣令,被擁立為沛公,扯旗造反。經過楚漢爭霸終於登上了帝王的寶座。

  篇三:布衣丞相李斯的逆襲路

  李斯這個大秦帝國僅次於秦始皇的二號人物、華夏千古第一宰相,他和秦始皇掃六合、統文字,影響了中國2000多年來的歷史程序。

  對於他的一生,古往今來眾說不一。有人說他好,在司馬遷的《史記》裡,曾寫到當時的“俗議”,說李斯是因為“極忠而死”。也有人說他壞,同是在《史記》裡,司馬遷把“老鼠哲學”這頂帽子往李斯的頭上一蓋,這一蓋就是幾千年,從此,李斯成為了一個所謂的“投機分子”。

  可是,讓我疑惑的是,這個歷經了三十四年艱辛卓絕的仕途生涯,一步一步走向人臣之位的傳奇人物,難道真的是一個投機分子麼?一個投機分子,能忍這麼多年?一個籍籍無名的小人物,面對秦始皇這樣的千古帝王,難道僅僅靠投機,就能夠最終崛起?

  最近我看到的這本《流血的仕途:李斯與秦帝國》,終於揭開了李斯一生在險惡仕途上的生存祕密。說是仕途生存,也可以說是職場生存,只不過我們幹不好是丟工作,李斯干不好,是丟腦袋。所以,這本書其實不僅在說歷史,更是在字裡行間講述做人、做事的道理。

  在李斯年輕時,不過是個在楚國小城上蔡管糧倉混日子的小吏,飽食終日,無所事事。二十多歲時,他義無返顧地走出了小城,來到秦國都城咸陽,開始為夢想而冒險的征程,最終竟從貧賤的布衣,躍為大秦帝國一人之下,萬人之上的丞相。李斯當初的舉動,類似於一個“北漂”的現代年輕人liuxue86。在這本書裡,作者講的則是李斯在他的“秦漂”之後,如何伺機成為當時秦國丞相呂不韋三千門客之一,後來又如何冒殺頭之險,贏得年輕嬴政的信任,幕後助秦王間六國、削重臣、奪軍權、震宗室,將少年嬴政一步步推向權力之巔的故事……而李斯本人,在侍奉君王,周旋於權臣、親宦之間之時,悄然崛起為大秦的決定性人物。

  通觀全書,李斯只堅持做兩件事。第一,堅持只為“大老闆”秦始皇提供“增值服務”。從秦始皇還沒成人開始,李斯就從長遠的角度出發,堅定地選擇了站在秦始皇身邊支援他。李斯寧願等!因為他覺得只有秦始皇才是可靠的。李斯抵制了諸多誘惑,寧願默默無聞地替嬴政做幕後工作,蓄積力量,最終不僅成就大事,更贏得了秦始皇一輩子的信任。第二,對於自己的競爭對手在想什麼,李斯永遠一清二楚。他對呂不韋的研究是如此透 徹,以至於他完全有資格在任何一所大學裡開設呂學講座,就連呂不韋本人也會迫不及待地前來聽講。面對呂不韋這等如此強悍的競爭對手,如果不充分了解對方,想取而代之是連做夢都不敢的事情。但李斯不僅想了,而且還做到了。

  除此之外,李斯還有一點更讓人萬分佩服,那就是決策。李斯的決策有一個特點,那就是他的每一次決策,從來都是“面向未來”的,而不是“著眼眼前”的。他不跟甘羅搶風頭,後來甘羅被呂不韋祕密害死;他不跟隨呂不韋,呂不韋最後被秦始皇賜死……總之,在秦始皇死之前,李斯的每條決策,幾乎全對。就是這些幾乎全對的決策,造就了奇蹟:李斯從一介布衣,躍居大秦帝國第一丞相之位。這本書,把一個小人物的崛起歷程寫得絲絲入扣,入木三分。它是一本歷史之書,也是一本人學之書,因為它告訴你的是如何在錯綜複雜的環境下正確地去做事情、做選擇。

  看過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