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歷史故事成語

  漢語的成語因其具有短小精悍,內涵豐富,表達生動的特點,是漢族人們喜聞樂見也喜歡使用的詞彙。下面是小編為您整理的,希望對你有所幫助!

  篇一:同病相憐

  春秋末年,楚平王是出了名的昏君。他聽信費無忌的讒言,要把太子建治罪。

  太子建聽說楚平王要處死他,趕忙帶著家眷逃走了。於是楚平王遷怒於太子建的太傅伍奢,當時伍奢的兩個兒子伍尚和伍員在外地。

  楚平王要趕盡殺絕,又哄騙伍奢叫回他的兩個兒子,伍奢不知是計,寫信叫他的兩個兒子回來。伍尚得到信,就真的回到楚國都城,結果和伍奢一起被殺害了,而伍員沒有回去,從楚國逃走了。

  伍員就是伍子胥,他後來逃到了吳國,得到了吳國公子光的信任, 並幫助公子光奪取了王位。公子光即位以後,就是吳王闔閭,他重用伍子胥,讓他掌管軍國大事。

  過了幾年,楚國的另一個大臣郤宛也被奸臣陷害,全家都被處死。他有一個親戚,名叫伯嚭,他是郤宛從小撫養大的,對郤宛有著非常深 厚的感情。郤宛被殺以後,伯嚭也逃了出來,他聽說伍子背在吳國受到重用,便去投奔伍子胥。

  伯嚭到了吳國,找到伍子胥。伍子胥聽說他的遭遇和自己相似,十分同情,就熱情地招待了他,並且馬上向吳王闔閭推薦。

  有人見伍子胥對伯嚭這麼熱心,就問他:“伯嚭剛到這裡,他的為人到底怎樣還不知道,你為什麼一見面就這樣信任他呢? ”

  伍子胥說:“這是因為他和我有相同的冤仇。俗話說得好,有相同的病的人要相互憐憫,有相同的憂患的人要相互救助。他和我的遭遇相同,我當然要幫助他。”

  吳王闔閭看在伍子胥的面上,就收留了伯嚭,還封他做了太宰。

  篇二:外強中乾

  春秋時代的晉獻公死後,晉公子夷吾結束逃亡生活,回到晉國繼承王位當上了國君。

  在夷吾的逃亡生涯中,曾經答應過秦穆公,若是有一天夷吾能夠有機會回國當上國君,夷吾就把五座城鎮割讓給秦國,當作救命之恩。可是,當上國君之後的夷吾並沒有實現諾言。

  後來秦國發生饑荒,晉惠公也沒有伸出援手幫助秦國,秦穆公為此懷恨在心。後來,秦穆公發兵攻打晉國,很快就打到晉國的一個城鎮,為了抵抗強大的秦軍,晉惠公親自領兵反抗。他下令拉戰車的馬,一定要用鄭國的駿馬。有位大臣看到,連忙對晉惠公說:“鄭國的馬看起來雖然很強壯,但是實際上卻很虛弱,打起仗來一緊張就會不聽指揮。到那時,進退不得,大王還是不要做此決定吧!”但是晉惠公一點都不願意聽大臣的勸告,果然,沒多久晉惠公的馬車就出不聽指揮,而晉惠公一下就被秦軍捉住,當了俘虜,晉國因此而大敗。

  慶鄭所說的“外強中乾”這句話,後來就成了成語。“外”是外表,表面;“中”是中間,內部;“幹”是乾枯、空虛。用來形容外表強大、實際上內部力量空虛。

  外強中乾本意指馬外表強壯,實際上很虛弱。後形容人外表看其來很強大,其實不堪一擊。

  篇三:對症下藥

  東漢末年三國初期,諸侯混戰,水旱成災,疾病流行,人民處在水深火熱之中。

  當時有一個醫生叫華佗,他的醫術非常高明,他自小熟讀經書,尤其精通醫學。不管什麼疑難雜症,到他手裡,大都藥到病除。華佗一生非常同情勞苦大眾,四處奔波為人民解除疾苦,被人尊稱為“神醫”。

  華佗的醫術非常高明,相傳體外擠壓心臟法和口對口人工呼吸法就是他發明的,最突出的是發明酒服麻沸散使病人麻醉。

  在發明麻沸散之前,由於沒有麻醉藥,每當進行破腹、截肢手術時,病傷員忍受不了手術的痛苦,有的暈厥了,有的痙攣了,呼爹喊孃的慘狀使人目不忍睹!佗為了減輕傷病員的痛苦,想了許多辦法,做了不少試驗,終於發明了麻沸散,從而大大提高了外科手術的技術和療效,擴大了手術治療的範圍。

  華佗在當時已經能夠做腫瘤摘除和胃腸縫合一類的外科手術。

  傳說有一次,有個推車的人突然曲著腳,捂著肚子喊痛。不一會兒,氣息微弱,喊痛的聲音也漸漸小了。立刻切脈診斷,斷定病人患的是腸癰,當時並沒有什麼特效藥,華佗立即給病人用酒沖服“麻沸散”,麻醉後,又給他開刀診治。經過治療,病人一個月左右病就好了。

  華佗的神奇之處除了發明了麻沸散外,就是他能根據病人的實際情況進行診斷抓藥。

  有一天,州官倪尋和李延病了,一齊到華佗那兒看病。兩人的感覺相同,都是頭很疼,全身發熱。

  華佗仔細診斷,卻給開他們不同的藥。倪尋和李延非常奇怪:“我們病情一樣,吃的藥為什麼有那麼大的區別?是不是華佗徒有虛名,只會招搖撞騙啊?”

  華佗看出了他們的疑問,問道:“生病前你們都做了什麼?”

  倪尋回憶說:“我昨天赴宴回來,就感到有點不舒服,今天就頭疼發燒了。”

  “我好像是昨天沒蓋好被子受涼了。”李延答道。

  “那就對了。”華佗解釋:“倪尋是因為昨天飲食不對,內部傷食引起的頭疼身熱,應該通腸胃;而李延是因為外感風寒受涼引起的感冒發燒,應該發汗。病情表面差不多,但倪尋只要一點藥物就會好,李延卻需要借用藥物調動自身的機能才能痊癒。治療的辦法理應不一樣才對啊!”

  倪李二人覺得華佗說的非常有道理,回去吃下不同的藥,兩人的病第二天就好了。

  當時的曹操一直患頭風病。一遇到工作緊張,頭風病發作,痛得受不了。他聽說華佗的醫術高明,就把華佗請來,華佗紮了幾針,頭痛就止了。於是,曹操就把他留下來做了隨從醫官,好隨時給他治病。

  華佗雖然樂於幫助人,熱心給人們治病,但他卻不願一直呆在曹操身邊,給曹操一個人治病。於是藉口回家探親,順便去取點藥。回到家裡後,他託人給曹操捎了一封信,說他妻子病得厲害,一時回不了許都。

  曹操派個使者到譙縣去調查,發現華佗是在說謊。這一來可惹惱了曹操,曹操把華佗抓到許都。他認為華佗故意違抗他的命令,是大逆不道的行為,於是下令把華佗處死。

  後來,人們根據華佗治病的方法引申出“對症下藥”這句成語,對症下藥就是指根據病情用藥,後來比喻針對不同的情況,提出解決問題的辦法。也作“對症用藥”。

  看過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