慈禧點狀元的歷史趣談

  清朝科舉有件奇事,慈禧點狀元為何看上倒數第一名?趕緊一起來看看下面小編為大家精心推薦的,看完本文也許你的疑問就有答案了。

  :

  光緒二十年,也就是1894年,是慈禧太后六十歲。為了祝賀她六十壽誕,皇宮裡頭特地設立了個規矩:這一年要增考一期恩科狀元。本來狀元是三年考一科,這次它不受這個三年之限。這一年去考的人也不少,在初考的時候,張謇考的六十名貢士。在京城,從鄉試、會試一直到殿試,一共化了三十五天。在這三十五天當中,張謇也認識了不少人,這裡頭最重要的一個是光緒皇帝的老師翁同和先生。他對張謇比較瞭解,曉得他有學問,也想成全他。正好他這時又考了六十名。翁先生就向慈禧太后建議,今年這恩科要打破常規,要選一名有久遠紀念的人當狀元。慈禧就問:怎麼為久遠呢?

  他說:依臣之見,往年是第一名貢士當狀元,今年就以六十名貢士為狀元,以示太后的六十壽誕之慶。慈禧一聽說:哎,倒有些道理。但並沒有最後表示可否。後來,翁同和就找考相公佈臵:慈禧太后過六十大壽,你們所有考相公都要送禮品,這個禮品不要你們送錢財,而是要你們每人送一個條幅。佈置下去以後呢,所有的考相公都在想這個對聯。張謇呢也在考慮。

  張謇的一幅,掛在第六十位進士的位臵上。西太后從頭看起,當看到第六十幅時,眼睛突然一亮:噫,這是誰寫的?龍飛鳳舞,不但字寫得好,內容也好。六十花甲輪流轉,讓我六十歲之後從頭活起,又把佛祖、二聖用得恰到好處。不是有人反對老孃垂簾聽政嗎?此聯說我垂簾聽政應天順人,惟其如此,才使大清江山萬萬年哩。西太后一看落款地方的名字,忍不住脫口而出:好!好!只是這‘年’字出了頭,好象多了一點,不知是何道理。張謇就站在一旁,他看得清楚,聽得明白,連忙跪地叩頭,說:啟奏太后,‘年’字頭上本無點,只緣玉帝施恩典,敬祝太后福壽添,百姓人家出頭年。出頭年乃民間俗語,意思是苦日子好容易過去,從此步入好光景。此話好象醮了蜜糖,西太后聽了,三條鑰匙掛胸前開心開心真開心,嘴巴更像笑口常開的彌勒佛,便脫口說了句:確有狀元之才啊!張謇跟在後頭,翁同和用手把他衣角一拽,他心領神會,趕快往慈禧太后面前一跪:謝太后。這樣子呢,張謇就中了狀元。

  等慈禧太后預審以後,光緒皇帝親自殿試。他出的題目,涉及的內容非常廣泛,有河堤、有農墾,有金錢、有選舉,旁的考生總答得結結巴巴的,但張謇卻能夠從容不迫,對答如流。所以,光緒皇帝當場就賜張謇為第一名。就是恩科狀元第一名。

  張謇簡介:

  張謇[jiǎn]***1853年7月1日~1926年8月24日***,字季直,號嗇庵,漢族,祖籍江蘇常熟,生於江蘇省海門樂鎮***今海門市常樂鎮***。清末狀元,中國近代實業家、政治家、教育家,主張"實業救國"。中國棉紡織領域早期的開拓者,上海海洋大學創始人。

  張謇創辦中國第一所紡織專業學校,開中國紡織高等教育之先河;首次建立棉紡織原料供應基地,進行棉花改良和推廣種植工作;以家鄉為基地,努力進行發展近代紡織工業的實踐,為中國民族紡織業的發展壯大作出了重要貢獻。他一生創辦了20多個企業,370多所學校,為中國近代民族工業的興起,教育事業的發展作出了寶貴貢獻,被稱為"狀元實業家"。

  2015年4月18日,以我國近代著名狀元實業家、教育家、上海海洋大學創始人張謇命名的萬米級載人深淵器科考母船"張謇"號開工建設。

  1882年***光緒八年***,朝鮮發生“壬午兵變”,日本乘機派遣軍艦進抵仁川,吳長慶奉命督師支援朝鮮平定叛亂,以阻止日本勢力擴張。張謇隨慶軍從海上奔赴漢城,為吳長慶起草《條陳朝鮮事宜疏》,並撰寫《壬午事略》、《善後六策》等政論文章,主張強硬政策,受到“清流”南派首領潘祖蔭、翁同龢等的賞識。

  1884年***光緒十年***隨吳長慶奉調回國,駐防金州,袁世凱留朝鮮接統“慶字營”。不久吳長慶病故,離開慶軍回鄉讀書,準備應試。 1885年順天府鄉試考中舉人,1894年***光緒20年***慈禧太后六十大壽辰設恩科會試,考中狀元,授翰林院修撰。1904年,清政府授予他三品官銜。1909年被推為江蘇諮議局議長。1910年,發起國會請願活動。1911年任中央教育會長,江蘇議會臨時議會長,江蘇兩淮鹽。1912年起草退位詔書,在南京政府成立後,任實業總長,1912年任北洋政府農商總長兼全國水利總長,1914年兼任全國水利局總裁。後因目睹列強入侵,國事日非,毅然棄官,走上實業教育救國之路。1926年7月17日病逝,享年73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