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讓學生注重知識的形成過程

  數學教學中不僅要講數學知識而且還要讓學生經歷數學知識的形成過程。那如何在教學過程中“注重知識的形成過程呢?”以下是由小編整理關於的內容,希望大家喜歡!

  一、讓學生在探索中經歷形成知識的過程

  例如我在教學《複式條形統計圖》的在新授環節時,教師沒有直接告訴學生如何繪製統計圖,而是有機的讓學生動手操作、思考、觀察、交流等各種數學活動來幫助學生獲得並掌握繪製複式條形統計圖的技能。而教師只是適時、有度發揮了四兩撥千斤的有效促進作用。如:讓學生充分說一說你打算怎樣來繪製這個條形統計圖,當有人說到了將六年級男生繪成一個統計圖,再將六年級女生繪成一個統計圖時,這時老師巧妙地點撥:要求繪製成“一個”條形統計圖,並且要“同時反映”男、女生分佈的情況,這一點撥,馬上就有人想到必須將一個班的兩個直條用不同的顏色將它們區分開來。當出現將六年級三個班的六個直條進行並排羅列時,教師又從審美的角度出發,再次點撥。幾個關鍵處的點撥給學生留下新穎而又深刻的印象。當學生腦海裡對複式條形統計圖繪製有一定的“輪廓”時,這時讓學生動手操作。雖然,學生在嘗試複式條形統計圖繪製的過程中可能出現錯誤的操作方法,但由於學生親歷了動手實踐、自主探索與合作交流的過程,這樣原先存在於學生頭腦中的那些不正規的數學知識和數學經驗就轉化發展成為科學的結論,同時也從中感受到數學發現的樂趣,體驗到成功的樂趣。

  二、 學生自己能做的,應當讓學生自己去想

  把教學重心轉移到引導學生探索知識的產生、發展與形成過程上來。例如如我在教學求“平行四邊形”的面積時,在上課之前,我讓每個學生都準備了一個平行四邊形的學具,而且要求小組每個成員剪的平行四邊形要不一樣。課堂的操作是:先量出平行四邊形的底和高,平行四邊形的資料記錄在自己的本子上,通過剪拼,把平行四邊形轉化成長方形,量出它的長和寬,計算出它的面積。再思考轉化後什麼變了,什麼沒有變,然後通過思考,彙報,發現平行四邊形與長方形的關係。得出平行四邊形的面積計算公式。在這個過程中,學生通過自己的操作,思考,總結出了平行四邊形的面積計算公式,不但使他們知道知識的形成過程,又學到了“轉化”的思想方法,那麼,在學習三角形的面積計算和梯形的面積計算時,學生就有可能想出多種推導面積公式的方法。這對於以後學習圖形的知識提供了一種方法和方向。

  可見,在教學中我們應將數學知識形成的基本過程和基本方法貫穿始終,從學生的實際出發,結合教學內容,設計有利於學生參與的教學環節,引導學生積極參與概念的建立過程,定理、公式的發現的過程,,可以更好地理解數學知識的意義,掌握必要的基礎知識與基本技能,發展應用數學知識的解決能力,增強學好數學的願望和信心。

“的人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