壺口瀑布形成地質作用是怎樣的

  陝西黃河的壺口瀑布是中國三大瀑布之一,相信大家對壺口瀑布形成很感興趣。小編在此整理了壺口瀑布形成的地質作用,供大家參閱!

  壺口瀑布形成的地質作用

  壺口瀑布處於秦晉峽谷的南段,南距龍門約65公里,孟門5公里。壺口一帶,黃河西岸下陡上緩,狹谷谷底寬約400米,由谷底上坡到龍王坡坡高約150米,崖岸很陡,龍王坡以上谷形展寬,谷坡平緩,黃河的橫剖面成谷中谷的形態,在龍王辿以北,河幅寬度和狹谷寬度一致,河水充滿狹谷,常水位流量在每秒1000~3000立方米,水面寬400餘米,龍王辿以下,水流到壺口,在平整的谷底衝成一道深槽。小河槽寬30~50米,深約30米。壺口以上,水在寬槽中流行,到了深槽上端,400米寬的水面一下子全部傾注到30~50米寬的深槽中,形成瀑布。

  瀑布周圍的岩石是灰綠色、淺紅色的中細粒長石雜砂岩和礫岩夾粉砂質泥岩,地層層位屬於二馬營組,地質年代為中生代三疊系中統,距今大約有2.2億年左右的時間。這種長石雜砂岩雜基含量高,膠結差,和花崗岩類和灰巖類岩石比較,它可以算作軟材質,易於風化剝蝕。砂岩中發育有兩組節理,一組是南北走向的直立節理,正是這一組節理控制瀑布走向;另一組節理是近東西向的直立節理。這兩組節理與近水平的地層層面構成三個互相垂直的三個面,將岩層切成小塊,岩層面上出現縱橫交錯的各種裂紋,為岩石的破碎打下基礎。這種由砂岩和泥岩組成的地層結構,達到一定的比例,就滿足形成瀑布的必要條件。而河津龍門正好是中生代末形成的離石撓褶構造帶的通過處,新生代又疊加了盆地邊緣斷層。造成了龍門北側石質山體的高的臺階,黃河正是利用此高臺階形成瀑布。

  瀑布的形成,特別是大峽谷河床瀑布的形成,應該是內外營力相互作用下導致地形差異所表現出河流水作用的一種階段性河床地貌的表現。其形成因子的作用應該是綜合性的、複雜的。當然在分析其形成因子中,會有主要的或次要的分別,也可說是在一系列特定條件的綜合因子作用下,在某一時間階段上的一種必然表現。大峽谷河床瀑布,就是在這樣短距離、高坡降、大水量的情況下,流水水動力作用選擇一定的地質構造部位能量釋放的一種必然表現形式,也是河流發育溯源侵蝕在現階段時段內、在特定的地形部位一種必然表現形式。

  瀑布的分類

  依據瀑布的外觀和地形的構造,瀑布有多種分類。

  1*** 據瀑布水流的高寬比例劃分:垂簾型瀑布,細長型瀑布

  2*** 據瀑布巖壁的傾斜角度劃分:懸空型瀑布,垂直型瀑布,傾斜型瀑布

  3*** 據瀑布有無跌水潭劃分:有瀑潭型瀑布,無瀑潭型瀑布

  4*** 據瀑布的水流與地層傾斜方向劃分:逆斜型瀑布,水平型瀑布,順斜型瀑布,無理型瀑布

  5*** 據瀑布所在地形劃分,名山瀑布,岩溶瀑布,火山瀑布,高原瀑布

  壺口瀑布的流域概況

  地理位置

  黃河壺口瀑布位於山西省吉縣西部南村坡下,地理位置為北緯36°8′10″,東經110°26′40″,海拔448.1米。以壺口瀑布為中心,北至馬糞灘,南至小船窩,西至峽谷地域,東至人祖山,總面積100平方千米。東距吉縣縣城45千米,距堯都臨汾市169千米;西距陝西宜川縣城49千米,距革命聖地延安170千米;北距山西太原387千米;南距陝西西安449千米。

  氣候

  壺口瀑布所處地區平均海拔高度958.6米,氣候屬高原大陸性中溫帶-暖溫帶季風氣候,北部屬半乾旱地區,南部屬半溼潤地區,南北差異顯著。

  壺口瀑布年平均氣溫9.9℃,四季分明,冬季寒冷、時間最長,從10月17日入冬,4月4日才會入春,長達170天,最冷的1月,平均最高氣溫只有2.2℃,平均最低氣溫達到-11℃,歷史上曾出現過最寒冷的一天氣溫低至-25.4℃。冬春雨雪少,易旱且有風沙、寒潮侵襲,氣象災害頻繁,12月到2月各月平均降水總量只有3-5毫米。夏秋溫涼多雨,常年6月26日入夏,8月14日入秋, 6-9月一年中降水最多時段,7、8月最多,降水總量達到100多毫米,也多暴雨、冰雹出現。一年中最熱時期,平均最高氣溫在28.9℃,曾經出現的極端最高氣溫為39.7℃,年高溫日數最多有18天,連續高溫最長天數是8天。日照充足,年變化量不大,各月的每天日照時數都能達到6-8個小時。平均早霜始於十月中旬,晚霜終於四月上旬,無霜期152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