雲南的歌會教學反思

  《雲南的歌會》是沈從文的散文,學習此文,感受文章的內容美與語言美,提高審美情趣。下面是為大家準備的,希望大家喜歡!

  範文1

  每次我在做課的時候,我都感覺到我都收穫到很多東西,我想這種經歷對每一個教師來說,都是幸運的,我很高興,我是其中的一員。下面我僅就我的《雲南的歌會》的這堂課做以下反思。

  我在設計這堂課之前,首先從作者身上著手去剖析。

  我探討了作者創作這篇文章的意圖。作者沈從文本身是苗族人,所以他對雲南以及雲南民歌有著不同於一般人的感情,在這種感情的積澱下寫成的文章自然是情真意切,親切感人。作者想借這篇文章表達對雲南民歌的熱愛和讚賞,從而歌頌雲南人民的樂觀淳樸的民風。基於這一點我將本文的技能目標定為:欣賞品味文章質樸生動的語言特色。

  其次,新課標中對語文的學習作出瞭解讀,說“語文的學習和生活的外延是相等的”,我在“導語“的設計上,從生活中學生熟悉的北方民歌入手,和雲南民歌相對比,讓學生快速抓住雲南民歌的特點,引起學生的興趣,以便於快速進入文章的氛圍。

  第三、我在對於文章的分析上,考慮到這篇文章的體裁是散文,為了讓學生更好的,快速的理清文章的脈絡,我在設計問題上以一個大問題帶動整堂課需要討論的問題,然後又在各個小問題上根據課堂程序靈活調整,這樣使整堂課條理清晰。

  第四、我將整堂課設定為四個環節,分別為“讀中有悟、悟中有品、品中有探、探中有拓“,由淺入深,有內容到語言、有語言到結構、有文字到實際,從文章整體入手,最後落到學生生活實際,實現知識的融會貫通。

  第五、我針對現在中學生崇尚港臺明星的流行歌曲的現象,我將這堂課的情感目標和教學難點設定為:對學生進行中國傳統文化的薰陶,讓學生有追求時尚向關注民族轉移。事實證明這一點確實是難點,學生對於本篇文章理解不深,對於曾經很著名的民歌也是聞所未聞,這也是我在備課的時候所忽略的,所以在整堂課上,不僅沒有實現“學生是課堂的主人”,反倒像個客人,而且還是個“拘謹的客人”只怪我這個“大主人”沒有盡到“地主之誼”“招待之禮”,這也是我要在今後的教學要重點注意的。

  總之經過這堂課,我深刻體會到要想做好一堂課,首先教師本身要特別熟練的駕馭教材,還要將這堂課中可能遇到的問題都設想到,並想好應對之策。這樣,才有可能上出一趟成功的語文課,才能成為一名優秀的語文教師。這,也將是我今後努力的方向。

  範文2

  沈從文在《雲南的歌會》裡寫出了雲南淳樸的民風民俗,流露出了對自然,對人、對藝術的讚賞,唱出了一曲深情的讚歌。文中作者將感情滲透在人物、景物、場面描寫中在娓娓而談裡自然透出平淡遼遠。

  在文章中我感受最深的就是無論是寫人還是寫歌都凸顯民風民情,讓人感受到的是雲南這個詩歌的家鄉別樣的風情。比如在寫山野對歌情節裡,我們看到:那個年輕婦女,連唱敗了三個對手,逼得對手啞口無言,並沒拘泥賽歌過程,重在表現勝利姿態。她 “輕輕地打了個吆喝”,表示勝負已定,然後“從荊條叢中站起身子,理理髮,拍拍繡花圍裙上的灰土,向大家笑笑”,“拉著同行女伴,走過江米酒擔子邊解口渴去了”。這種一點也毫不矯情,不張揚,樸樸實實的歌手也只有在這裡才看的到了。所以在這篇課文的教學中我的重點就是讓學生在朗讀中感受三個場合展示出來的人物美,環境美,場面美。由此體會作者對民間民俗文化的讚美, 領略民族風情,激發學生熱愛民俗文化的熱情。

  範文3

  如果你想讓學生喜歡你的課堂,那麼最好的方法大概就是,你先愛上你所教授的學科,發現她的美,然後再用你濃烈的愛意感染感動感化學生,從而與你有同樣發自心底的情感的共鳴。課堂不是教師自己一個人的舞臺,就像我告訴五里初中八年級六班的同學們,你們能從《雲南的歌會》中學得東西,還能有自己獨特的見解,這就是成功!

  《雲南的歌會》是人教版八年級語文下冊第四單元十六課,一篇有關民風民俗的文章,它以濃墨重彩,工筆描繪了山野對歌,山路漫歌,山寨傳歌三種不同的情調,字裡行間蘊涵著濃郁的民間文化氣息,洋溢著作者對自然、對人、對藝術的品味與讚賞。所以我覺得在教學這樣的課文時,可以適當擴充套件學習範圍,用音樂構建平臺,讓學生走出教室,走向自然,領略民間文化的巨大魅力。所以我在講授沈從文的《雲南的歌會》時,始終把握這樣一條主線:把民族傳統文化的美傳承下去,發現生活中的美,熱愛生活。

  “教材學生之間情感的橋樑,便是教師的情感,教師用自己的真情去點燃學生情感的火苗,我們的語文課堂就會呈現勃勃生機,迸射出生命活力。”有感於此,在教學《雲南的歌會》時,開頭我這樣設計:先欣賞一段由雲南民歌改編的葫蘆絲演奏《月光下的鳳尾竹》,並配以優美圖片。讓學生在聽覺以及視覺的美的衝擊下,完成預習任務:瞭解作者,掃清文字障礙。

  在整體感知部分,在朗讀中感受雲南歌會的美,對此,我設計了二個問題:一、感受歌會:請先朗讀課文,想一想作者在什麼地方寫了哪三種形式的歌會?二、賽說歌會:選擇你最喜歡的一種歌會讀一讀,從文中你感受到雲南美在何處?結合內容說說理由。這樣整體感知文章內容,梳理文章資訊,初步讓學生領略了文章的美,為下一步重點賞析景物、人物描寫打很好的一個基礎。

  在重點研討環節,我設計四個環環相扣的問題,由易到難,讓學生通過我的引導,瞭解景物描寫的作用,人物描寫有哪些不同的表現手法,在刻畫人物方面你又得到哪些啟示。我希望讓學生能學以致用,拓展閱讀知識面。

  而在剩下的兩個環節能力提升以及當堂反饋中,學生的創作熱情空前高漲,積極用筆書寫美的詩篇,用聲音歌唱美的生活。與我的目標設定和諧的融合。而作業的佈置,我同樣花費不少心思,讓學生閱讀語文主題學習叢書中的《土家儺舞》,一是與語文主題學習活動積極響應,二是意在讓學生一舞一歌,相輔相成,比較全面瞭解雲南的民俗民情。最後在學生高漲的學習熱情中,以一首雲南民歌《遠方的客人請你留下來》結束。以歌曲開始,以歌曲結束,前後呼應。

  縱觀整堂課,我將教學的重點放在三個方面:一是朗讀,二是通過細節的揣摩,引導學生品析文中的描寫,激勵學生關注民歌之美,感受美好生活。體會雲南人民“活”的生活狀態、自由性情,淳樸自然的生活方式和熱情積極的生活態度。三充分呼叫了現代教育技術於教學中。

  首先說朗讀。這篇文章語言清麗優美,洋溢著那種純樸、寧靜、遠離城市喧囂的濃郁的文化氣息,同時又體現出了生命活力、生活熱情。所以在本文的教學中,我特別注重朗讀的訓練,課堂上始終伴隨著各種形式地讀,如對課文中幾幅畫面的通讀,全班讀,分組讀,個人瀏覽,跳讀等,在朗讀中感悟雲南歌會的美,感受人物美,環境美,服飾美,民歌美,風俗美。

  再說說通過細節的揣摩,感受雲南人民熱愛生活、歌唱生活、創造生活的熱情和活力。在自己的作文中學會多種手法刻畫人物,同時是藉此勾起學生課外閱讀沈從文著作《邊城》的興趣,以便更全面瞭解雲南風情。。

  語文新課程還指出:應探究語文學習和運用的領域,注重跨學科的學習和現代科技手段的運用是學生在不同的內容和方法的滲透和整會中,開闊視野,提高學習效率。所以本課,我充分呼叫了現代教育技術於教學中,創造了聲樂渾然一體的絕妙之境。讓學生在美聲中賞析美文,在美文中聆聽美聲。

  課後,我仔細反思了整個教學過程,發現了其中有很多不足之處:

  第一、教學過程過於緊湊,課堂時間倉促,留給學生思考的時間相對較少。

  第二、教師的課堂語言雖幽默但還不夠精美,有時顯得較為囉嗦。

  第三、因為時間的限制,學生的積極性、主動性還沒有得到很好地激發,老師的講解用時過多,與學生的對話交流還不夠充分。教師與學生的配合不夠完美。今後要大膽放手給學生。

  第四、學生放聲朗讀的不夠,過於拘謹,以後要多培養學生的放聲朗讀。

  總之,這節課,讓我受益匪淺。不但從評委那裡聽到讚賞和中肯的建議,在同行那裡收穫了很多教學上的東西,也讓我深深體會到:語文教學就是引領學生通過閱讀智慧的言語去體會詩意的人生,感悟作品的意義,陶冶學生的性情,淨化學生的心靈,提高整體文化修養,塑造高尚的人格,傳承民族傳統文化併發揚光大。路漫漫其修遠兮,語文同仁將上下而求索。

  
看了的人還看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