兩小兒辯日教案及反思

  《兩小兒辯日》是大修訂教材人教版第十一冊中新增的課文。編者的意圖旨在通過這個短小有趣的寓言故事讓學生初步接觸文言文,受到傳統文化的薰陶,培養學生辯證認識事物、認識自然的科學態度。下面是小編為你帶來《兩小兒辯日》教案及反思,供你參考。

  《兩小兒辯日》教案

  【教學目標】

  一、知識目標

  1、掌握下列詞字句的讀音和意思

  東遊、故、去、車蓋、盤孟、探湯、孰為汝多智乎

  2、瞭解相關文學常識知識。

  二、能力目標

  1、培養學生流利地朗讀古文的能力,並達到熟讀成誦。

  2、培養學生的思維能力,分析理解故事所深含的道理。

  三、情感目標

  1、學習孔子謙虛謹慎、實事求是的科學態度,體會學無止境的道理。

  2、引導學生體會《兩小兒辯日》中所體現的古代勞動人民認識自然,探求真理、敢於思考,大膽質疑的求真美。

  【學法引導】

  1、這則故事生動活潑,又蘊含著深刻的道理。教學中,指導學生利用註釋和工具書掃清字詞障礙,然後在加強誦讀訓練的同時,指導學生複述故事,並結合印發練習引導學生進行討論,以加深對內容的理解。討論時,學生可能會從不同角度有不同的理解,只要言之有據,言之成理,就給予肯定,這樣可以開闊學生的思路,提高學生的思維能力。

  2、文中涉及的有關科學常識、歷史典故等,教師將有關材料印發給學生。

  3、掌握“東遊、故、去、車蓋、盤孟”等詞語的意思。

  【重點、難點及解決辦法】

  1、重點是朗讀短文,並理解故事所深含的道理。指導學生在熟讀基礎上覆述故事情節,同時指出自己對此事的看法。

  2、難點是《兩小兒辯日》的思想內涵。

  解決辦法:將短文中三者的言行與複雜的科學知識作比較,體會古人對知識的執著探索精神。

  【課時安排】

  1課時

  【教具學具準備】

  1、涉及的科學常識、歷史典故、課後堂練習等列印資料。

  2、多媒體課件

  【師生互動活動設計】

  1、指導學生反覆朗讀文章。

  2、引導學生自行疏通文章,達到能夠複述的程度。

  3、指導學生分角色朗讀文章,力爭達到當堂背誦.

  4、在對故事內容加深理解的同時,引導學生闡述故事所說明的道理,鼓勵學生暢所欲言,從多種角度有所感悟,如:兩小兒喜歡探索,精神可嘉;兩小兒認識事物的角度不同,結果就不一樣;孔子能正確對待小孩提出的問題,不知為不知,實事求是.

  5、課後擴充套件:安排一節語文時間活動,表演《新編兩小兒辯日》.

  【教學步驟】

  1、文學常識及字詞讀音。

  2、熟讀理解文章。

  3、分析故事所深含的道理。

  4、再次研讀課文,繼續深入探討,加深對文章蘊涵道理的理解。

  5、理解掌握課文的基礎上,進行創作實踐,進一步提高認知水平。

  【教學過程】

  一、導語

  同學們學習歷史都知道,春秋戰國時期有一位大學問家──孔子,他博學多聞,懂得很多深刻的道理,但現在有這麼一個問題,連孔子這樣的大學問家都無法判斷解決,這是個什麼樣的問題呢?現在我就帶大家到《列子·湯問》中去看看孔子是如何被難倒的.

  多媒體出示課題──《兩小兒辯日》

  二、整體感知

  1、解題

  ⑴ 初讀題目能獲悉什麼資訊?

  ⑵ 兩個小孩在爭論關於太陽的什麼問題?

  2、大家課前初看課文,感覺遇到了什麼困難?你打算用什麼方法解決?

  困難:難讀,有些詞語難理解.

  解決方法:多讀,書讀百遍,其意自現;結合註釋讀明白;理解大意讀通順.***多媒體顯示“方法指導”***

  3、分別範讀,掃清生字障礙,讀通讀順課文

  4、在理解的基礎上試著複述課文

  5、解析課文

  ⑴ 兩小兒在爭論太陽的什麼?***太陽大小、太陽冷熱、太陽遠近、其它……******多媒體出示“問題”***

  ⑵ 文中多次出現“一兒曰,一兒曰”,請給兩小兒取名,理解爭論的內容,觀點是什麼?有什麼理由?***多媒體出示***

  初出 日中

  小兒甲: 近***大如車蓋*** 遠***小如盤盂***

  ***以太陽大小判斷離人遠近***

  小兒乙:遠***滄滄涼涼*** 近***熱如探湯***

  ***以感覺冷熱判斷離人遠近***

  結果:孔子不能決也。

  三、朗讀背誦,深入探討

  1、分角色朗讀:旁白、小兒甲、小兒乙

  2、探討:***多媒體出示問題***

  ⑴ 對於兩小兒辯日,孔子這麼大個學問家也不能決也,說明什麼?孔子不能判斷解決,那你們能判斷解決嗎?

  教師提示:說明了知識無窮,學無止境,再博學的人也會有所不知,應該實事求是的道理。根據現在的科學知識判斷,早晨中午太陽是一樣的距離。***參考所發資料***

  ⑵ 讀了這個故事,你還得到哪些啟示?***從不同角度探討***

  從兩小兒辯鬥的角度:人的感覺與太陽離地球的遠近是兩小兒爭論的話題,這是個比較複雜的問題,涉及知識面很廣,古人不可能完全給予解釋。但他們發現了這種自然現象,並努力尋求正確答案,這種多角度思考,探求真理的精神確是難能可貴的。

  從“孔子不能決”的角度:宇宙是無限的,知識無涯,學無止境,人不能盡知,應當實事求是,知之為知之,不知為不知。

  3、再次朗讀課文,背誦課文

  四、創作實踐

  假如你是“孔子”,當然你是掌握了現代科學知識的“孔子”,你會對這兩個小孩說些什麼呢?請大家發揮你們的聰明才智,編寫《新兩小兒辯日》,並且嘗試表演。

  注:① 分旁白、孔子、一兒、另一兒,四人小組合作練習創造性表演。

  ② 組織交流,一小組表演,其他同學做評委。

  五、總結

  通過本課學習,希望同學們能夠掌握一些自學文言文的知識,這樣不僅能遊弋於古典文學的海洋,而且能汲取營養,學習古人的優秀品質。

  六、佈置作業,拓展遷移

  1、熟讀背誦課文,複習重點文言實詞的讀音和意思。

  2、拓展遷移《莊子刺虎》***印發資料***

  板書設計:

                     初出                                       日中

  小兒甲: 近***大如車蓋***                      遠***小如盤盂***

                          ***以太陽大小判斷離人遠近***

  小兒乙:遠***滄滄涼涼***                        近***熱如探湯***

                         ***以感覺冷熱判斷離人遠近***

  結果:                         孔子不能決也。

  《兩小兒辯日》反思1

  《兩小二辯日》選自《列子·湯問》中的一則傳說故事。文中記敘了古時候兩個小孩,各憑自己的直覺,認定太陽在早上和中午時離地球上的人遠近不同,各持一端,爭執不下,連孔子也不能對此作出判斷。這個故事說明宇宙無限,知識無窮盡,學習無止境,即使是博學多聞的孔子也會有所不知。故事體現了兩小兒善於觀察、說話有理有據和孔子實事求是的態度。

  小學六年級的學生雖不是初次接觸文言文,但學起來難免會覺得枯燥難懂。如何化難為易、深入淺出地設計教學方案便成了文言文教學的一大難點。孫老師此課的設計無疑解決了這難題,並凸顯了以下幾個特點。

  一、找準學習切入點。

  首先,在教學一開始就從文章的內容切入,抓住課題中的“辯”字,從“辯”字入手,將學生直接帶入到文字所創設的情境之中,鼓勵學生自讀、自悟。

  二、增強學生自信點。

  學生由被動接受到主動探究是新課程背景下學習方式的極大轉變。在孫老師的巧妙設計中,學生們走進文言文,讀中探究,議中探究,合作探究,學生親自參與,親身體驗,真真切切的口語表達與實實在在的探究過程,讓學生消除了膽怯心理,理解了乏味的文言文知識,而且體味到兩小兒辯日的內涵。

  三、經典誦讀內容豐富,時機恰當。

  常言道:生活處處皆學問。這堂課老師從孔子的名言談起,整堂課以名言穿珠成簾,讓學生在領略文言文博大精深的同時,領悟到了祖國語言文字的魅力無窮。孫老師在這堂課上由“溫故而知新,可以為師矣”開始匯入對本課的學習;學生在“書讀百遍,其義自現”“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的啟迪下讀思結合;在“三人行必有我師”的感召下合作學習。最後以孔子名言及“學無止境”作為這堂課的結束語,培養了學生們濃厚的學習興趣。整堂課的名言滲透,如春雨般潤物細無聲,是學生對孔子有了更進一步的瞭解。

  針對本節課我也覺得有以下地方值得商榷:在表演朗讀兩小兒辯日的內容時,能不能讓兩組學生表演,一組用文言文表演,一組用白話文表演,這樣對比表演更能加深學生對課文內容的理解。

  《兩小兒辯日》反思2

  《兩小兒辯日》是一篇文言文。

  在以往的教學當中,我總認為文言文深奧難懂,學生自己幾乎不能自主學習,所以我對於文言文的教學大多采用串講的方式。一字一句,手把手的把字詞翻譯教給學生,希望通過這樣能解決學生課文中存在的疑惑,從來不敢有所怠慢。但我發現,無論我怎樣盡力,學生學習的效果都很難提高。

  為了能有效提高學習效果,我從多方面去精心構思,最後決定摒棄串講的模式,貫徹課改精神,採用新的教學方法,就是相信學生的學習能力,讓他們自主學習,充當學習的主人。一節課下來,我感覺效果還算不錯,得到不少聽課老師的認同和讚賞,學生自我感覺也相當好。

  短短的四十分鐘內,我覺得以下幾個環節是比較成功的:

  1、在匯入新課這一環節中,我設計了多種方案,最後決定由“辯”字入手。在板書課題時,我故意把“辯”寫成了“辨”,這是學生經常弄混的兩個字。不出所料,同學們的興趣一下子上來了,紛紛指出老師寫了錯別字。通過區別,得出“辯”的意思是“爭辯、辯論”;在表揚學生善於觀察、善於思考的同時,從而引出本文的中心:兩小兒究竟在爭論關於太陽的什麼問題呢?在此基礎上,學生有了研究的興趣,學習積極性非常高。

  2、課前,學生如果對課文進行了充分的預習,那麼在課堂上將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我精心設計了這課書的預習導航:1、收集孔子的有關資料。2、認真讀課文,學習文中的生字新詞,根據註釋理解意思。3、藉助註釋和工具書,說說文中每句話的意思。4、再讀課文,用“——”畫出含有“日”字的句子,並說說你讀懂了什麼?5、讀了這篇課文,你明白了什麼?讓學生有的放矢的進行預習。事實證明,這種預習是有效的。課堂上學生是各抒己見,很多見解都非常到位。對於兩小兒提出的觀點及理由,通過生生之間、師生之間的辯鬥,再利用收集的課外資料,用當今科學的觀點做出解釋,使學生了解了不同時間太陽的涼熱與日地距離的遠近沒有關係。

  3、在課堂上,我不是根據課文內容按部就班的學習課文,而是有意識地引導學生先弄清本文的重點“辨日”之謎,再引出“孔子不能決也”,從而得出“辨日”啟示。這種教學流程讓學生自此自終對課文興趣盎然。

  不足之處:

  1、我一直認為學習文言文最基本的方法是誦讀,最好的方法也是誦讀;重點在讀,難點也在讀,“讀書百遍,其義自現”。但在實施教學時,這種方法卻沒有得到很好的體現,而且因為文言文的節奏比較難以把握,老師應該進行範讀,我也沒做到。

  2、學生根據註釋理解文意,在進行全班交流時,由於看到時間緊迫,所以使得交流有點倉促,流於形式,沒有達到交流的目的。

  3、在用當今科學的觀點對“辯日”做出解釋時,中上層的學生收集了大量資料,在彙報交流時,誰收集的就由誰彙報,很長的資料也由一人說完。這種做法是不可取的,容易造成聽覺疲倦。今後可讓小組成員共同完成,既做到了資源共享,又能讓聽眾保持新鮮感。

  4、本文的人文內涵大概有兩種理解:肯定兩小兒敢於嘲笑孔子,挑戰權威;或讚揚孔子“知之為知之,不知為不知,是知也”。課堂上學生的感悟都比較深刻,好些優秀生還能聯絡實際進行闡述,但中下層學生則理解不到位。課堂應是每個學生的課堂,教師應對學生的闡述及時進行評價與引導。

  總的來說,我覺得這堂課還是比較成功的,設計比較合理,體現了新課標讓學生“自主合作探究”的精神。教學環節緊湊,層次感比較強,學生通過自己的思考討論質疑釋疑而真正得到了知識。通過這節課,我自己也得到了很多啟示,對課改有了進一步的認識,希望在以後的教學過程中,能進一步完善課堂,完善自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