兩小兒辯日文言文答案

  《兩小兒辯日》為古文名。文章通過兩小兒辯日使孔子不能判斷誰是誰非,說明宇宙之大,知識之廣,上下縱橫,雖智者也不能事事盡知。下面是小編為你們準備的《兩小兒辯日》的文章閱讀以及相關的閱讀答案,希望能幫助你們。

  《兩小兒辯日》文言文閱讀

  孔子東遊,見兩小兒辯鬥。問其故。

  一兒曰:“我以日始出時去人近,而日中時遠也。”

  一兒以日初出遠,而日中時近也。

  一兒曰:“日初出大如車蓋,及日中則如盤盂,此不為遠者小而近者大乎?”

  一兒曰:“日初出滄滄涼涼,及其日中如探湯,此不為近者熱而遠者涼乎?”

  孔子不能決也。

  兩小兒笑曰:“孰為汝多知乎?

  《兩小兒辯日》閱讀習題

  15、《兩小兒辯日》選自《________》,這部書內容中的學術觀點屬於________學派,而孔子是________學派的創始人。***3 分***

  16.給下列加粗字注音***3分***

  ①盤盂*** *** ②孰為汝多知*** ****** ***

  17.解釋加粗的字。***3分***

  故: 去: 日中: 滄滄: 及: 湯:

  18.用現代漢語翻譯文中畫線句子。***6分***

  ①孔子東遊,見兩小兒辯鬥。

  ②孔子不能決也

  ③孰為汝多知乎?

  19.用自己的話說明兩小兒的觀點。***3分***

  答案

  20.兩小兒的說理角度分別是:***2分***

  答案:

  《兩小兒辯日》閱讀答案

  15、《列子.湯問》 道家 儒家

  16、① yú ②shú zhì

  17、原因 、距離、正午、清涼略帶寒意、到 至、熱水

  18、略

  19、一兒認為太陽剛出時離人近,中午離人遠;另一兒認為太陽剛出時離人遠,中午離人近。***

  20、一兒從大小角度***視覺***看問題,另一兒從人對陽光的感受***觸覺***看問題。

  《兩小兒辯日》閱讀翻譯

  孔子到東方遊學,途中遇見兩個小孩兒在爭辯,便問他們爭辯的原因。

  有一個小孩兒說:“我認為太陽剛升起來時離人近,而到中午時離人遠。”

  另一個小孩兒則認為太陽剛升起時離人遠,而到中午時離人近。

  有一個小孩兒說:“太陽剛升起時大得像一個車蓋,到了中午時小得像一個盤盂,這不是遠小近大的道理嗎?”

  另一個小孩兒說:“太陽剛出來時清涼而略帶寒意,到了中午時就像把手伸進熱水裡一樣熱,這不是近熱遠涼的道理嗎?”

  孔子聽了不能判定他們誰對誰錯,

  兩個小孩笑著說:“誰說你知識淵博呢?”

  《兩小兒辯日》閱讀拓展:

  《兩小兒辯日》表現了古人為認識自然、探求客觀事理而獨立思考、大膽質疑、實事求是的精神;同時闡述了“學無止境”的道理。

  事實上,現代科學已經對這種現象有了科學的解釋:早上和傍晚,太陽角度低,穿透的大氣層很厚,受到大氣層梯度折射率影響很大,光路彎曲顯著,所以人看到的太陽就大;中午太陽角度大,穿透的大氣層相對較薄,受到大氣層梯度折射率影響較小,光路彎曲沒有早上和傍晚明顯,所以人看到的太陽就覺得小了。此外,當太陽在早上的時候是從地面升起,而遠處的屋子或山正和那大太陽成了一小一大的鮮明對比,而在中午周圍沒有任何東起跟它對比,顯然就會顯得小,這是我們的肉眼騙了我們。而且由於地球形狀、大氣層、執行規律等自然因素,簡單運用生活規律或生活常識去解釋是無法作出正確解釋的。但作出正確解釋是一個漫長的過程,需要的正是“兩小兒”和孔子的這種獨立思考、大膽質疑、實事求是的精神。

  孔子說過:知之為知之,不知為不知,是知也。孔子面對兩小兒的爭辯而不妄加決斷,正體現了他實事求是的科學態度。而兩小兒善於觀察常見的生活現象,從中發現問題,引發思考;也可以從兩小兒是從不同的角度觀察事物、認識事物,結果自然就不一致;[6]說明他們平時注意觀察生活,感悟生活,具有多元化思維;同時他們也具有獨立思考、大膽質疑的科學精神。本文同樣深刻闡述了“學無止境”這一道理。

  “笑”在原文中顯然有“譏笑”之意。至於該不該“笑”,也可以從多方面看。若從作者為道家,孔子為儒家來看,顯然要“笑”孔子;但若從孔子的態度來看,又不該“笑”了,因為孔子實事求是,“知之為知之,不知為不知”, 並沒有“強不知以為知”, 為什麼要“笑”他呢?“孔子不能決”告訴人們,做人就應該實事求是,不能不懂裝懂;“孔子不能決”還告訴我們,孔子那樣的大學問家,尚且有不能解決的問題,由此看來,知識是無窮盡的,什麼人都應該不間斷的學習,不放棄探求。

  從當時的實際情況來理解:春期戰國時期諸子百家爭鳴,各學派都在宣揚自己的思想,儒家如是、法家如是、陰陽家如是,誠然,道家亦如是。所以,我們在看事物的時候,不能只觀察其一面。雖然這種“吾生有涯,而學也無涯”的思想是很值得讚揚的。但事情原本非此,還需要放在具體的語言、思想、行為等具體方面去考量。

  尤其是在實踐教學中,建議教師可以從多個方面去啟發學生做思考,而不要一味去宣傳真善美的正能量。多教會學生從多方面去看事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