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七年級歷史上冊教案

  通過教學設計,可以把已有的教學理論和研究成果運用於實際教學中,指導教學工作的進行。這是小編整理的下載,希望你能從中得到感悟!

  下載***一***

  第 13 課 伐無道,誅暴秦

  [教學目標]

  一、知識和技能

  通過本課的學習,使學生了解和掌握秦朝暴政的主要表現,有關陳勝、吳廣起義以及秦朝滅亡的基本歷史知識,並瞭解楚漢之爭的簡單情況。

  二、情感態度和價值觀

  通過本課學習使學生認識到秦的暴政是激起農民起義的根本原因,從而理解得民心者,得天下的道理。

  三、過程和方法

  本課使用談話法,師生互動,讓學生帶著問題閱讀課文,培養分析問題,概括問題能力,巧妙設問啟發學生思考,讓學生討論,培養學生,創新思維。

  [重點和難點]

  本課的重點秦末農民起義的根本原因、意義。

  本課難點是秦亡前後,項羽、劉邦所領導的戰爭性質的變化。

  [教法和學法]講述法、講解法、討論法,學生分組進行討論。

  [課時] 1課時

  [課型]新授課

  [教具]地圖冊、我國秦漢時期相關多媒體、資料

  [教學過程]

  1、 匯入根據課本中的歌謠阿房,阿房,亡始皇匯入新課

  2、 教學過程

  一、秦朝滅亡的原因

  1、繁重的徭役 秦朝的徭役非常繁重。

  2、刑法殘酷 秦朝刑法非常殘酷,刑罰的種類繁多。

  3、秦二世 秦二世***前230-前207***,即胡亥,秦始皇少子,秦朝第二代皇帝,更加殘暴,他統治時期政治十分黑暗。

  二、陳勝、吳廣起義

  公元前209年,九百多個窮苦農民,被徵發到漁陽戍守長城。他們走到大澤鄉,遇上大雨,不能按期到達,按秦法誤期者要被處斬,陳勝吳廣號召起義,農民戰爭爆發。之後,在陳建立政權。

  三、陳勝派主力軍向咸陽進攻 陳勝建立張楚政權後,率軍繞過滎陽,突入關中,直逼咸陽。

  四、農民起義推翻秦朝陳勝,吳廣起義以後,項羽和劉邦領導的農民軍繼續戰鬥,公元前207年,項羽以少勝多,在鉅鹿大敗秦軍。與此同時,劉邦率軍直逼咸陽,秦朝滅亡。公元前202年,劉邦建立漢朝,歷史上稱為西漢,劉邦就是漢高祖。

  3、練一練 最後推翻秦朝是*** ***

  A陳勝、吳廣起義B項羽領導的農民軍C劉邦領導的農民軍

  4、活動與探究 查詢成語故事:

  這課書的內容涉及的成語故事很多,大家查詢一下***包括課本、成語詞典和課外讀物***,看誰找到的多。 指鹿為馬斬木為兵,揭竿為旗破釜沉舟約法三章項莊舞劍,意在沛公楚河漢界四面楚歌霸王別姬。

  5、小結

  通過學習秦朝的暴政,陳勝吳廣起義以及秦朝的滅亡,使學生了解了秦朝滅亡的原因,並學會了用唯物主義的觀點分析歷史人物,評價歷史人物,也使學生認識到人民群眾是歷史的創造者。

  6、佈置作業 秦朝滅亡的原因?

  下載***二***

  第 14 課 大統一的漢朝

  [知識與能力]

  以教材中課文出現的基本人物、事件、時間和提示為對學生

  應掌握知識的要求。

  [過程與方法]

  1、以多種角度來訓練學生的歷史唯物主義觀點、方法的初步運用能力;

  2、將閱讀、聽講、識記三方面材料綜合起來的思維能力及獨創、靈敏是思維品質的培養;

  3、口頭表達能力的鍛鍊。

  [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1、批判地繼承漢武帝的道德、精神;

  2、瞭解國家興衰、個人成就、個人成敗的原因。

  [重點] 漢武帝的大一統

  [難點]歷史人物的作用與人民是創造歷史的動力相互關係的史觀。

  [課時]1課時

  [課型]新授課

  [方式與方法]以討論為中心的綜合啟發式教學

  [教具]地圖冊、漢武帝相關多媒體

  [授課過程]

  1、複習、提問上節內容

  2、匯入新課:漢朝是誰建立的?漢代作皇帝時間最長的是誰?

  3、講授新課:

  一、西漢建立和文景之治

  1、西漢建立:公元前202年,劉邦建立漢朝,定都長安。

  2、文景之治:漢文帝、漢景帝時期,在我國封建社會歷史上漢朝出現過第一個盛世局面。

  二、漢武帝的大一統:

  1、漢武帝為了加強中央對地方的控制,進一步削弱王國勢力;

  2、漢武帝將地方的鹽鐵經營權、鑄幣權,收歸中央;中央統一鑄造發行五銖錢,增加了國家財政收入,實現了經濟上的大一統。

  3、為鞏固中央集權,漢武帝接受董仲舒的建議,罷黜百家,獨尊儒術,就是把儒家學說作為封建統治的正統思想,其它各家思想都予以排斥。漢武帝大力推行儒學教育,在長安興辦太學。太學是我國古代的最高學府。

  4、軍事上:公元前119年,漢武帝派衛青、霍去病進攻匈奴,取得勝利,進一步發展和鞏固了國家的統一。

  總之,漢武帝在位時,西漢出現了政治、思想、文化大一統的局面,封建中央集權統治得到鞏固和加強。

  三、東漢的統治

  1、公元9年王莽奪權,西漢滅亡;

  2、公元25年,劉秀***光武帝***建立東漢,都:洛陽。經過劉秀改革,使社會安定,經濟狀況好轉,歷史上把這個時期的統治稱為光武中興。

  四、材料罷黜百家,獨尊儒術

  1***這一主張是誰提出的?是什麼學派的代表人?答:是董仲舒提出的,是儒家學派的代表人。

  2***這一主張是什麼意思?答:就是把儒家學說作為封建統治的正統思想,其它各家思想都予以排斥。 ----40----

  3***該朝代的統治者是誰?接受這一主張的主要目的是什麼?答:是為了鞏固中央集權。

  4***實行這一方針的具體措施是什麼?

  答:漢武帝大力推行儒學教育,在長安興辦太學。

  4、小結。展示課件知識點匯萃

  5、課堂討論:播放多媒體資料,並展開討論:帝、景帝、武帝-----你最佩服誰?從其身上你得到了哪些教育或者啟示?。

  6、作業

  附:板書設計

  一、西漢建立和文景之治

  1、西漢建立:公元前202年,劉邦建立漢朝,定都長安。

  2、文景之治:我國封建社會歷史上漢朝出現過第一個盛世局面。

  二、漢武帝的大一統:

  1、加強中央對地方的控制;

  2、鹽鐵經營權、鑄幣權,收歸中央;中央統鑄五銖錢,實現了經濟上的大一統。

  3、 罷黜百家,獨尊儒術,太學是我國古代的最高學府。

  4、軍事上:公元前119年,漢武帝派衛青、霍去病進攻匈奴,取得勝利,進一步發展和鞏固了國家的統一。

  總之,漢武帝在位時,西漢出現了政治、思想、文化大一統的局面,封建中央集權統治得到鞏固和加強。

  三、東漢的統治

  1、公元9年王莽奪權,西漢滅亡;

  2、公元25年,劉秀***光武帝***建立東漢,都:洛陽。

  下載***三***

  第 15 課 兩漢經濟的發展

  [教學目標]

  1 知識與技能

  通過本課的學習,使學生了解兩漢時期經濟發展為我國兩漢盛世奠定基礎。培養學生綜合歸納的能力;使學生對生產力與生產關係、經濟基礎與上層建築之間的作用與反作用有一個初步認識。

  2 過程與方法

  教學中用談話法,師生互動,讓學生帶著問題閱讀課文,培養分析

  問題、概括問題的能力。

  3情感 態度和價值觀

  通過本課的學習,使學生認識到兩漢是我國封建社會經濟的發展期,

  這和兩漢四百年的政治統一、文化積累是分不開的。

  [重點和難點]

  加強集權的經濟措施是本課的重點子目。

  如何正確分析認識兩漢時期經濟發展的原因是本課的一個難點。

  [課時]1課時

  [課型]新授課

  [方式與方法]以討論為中心的綜合啟發式教學

  [教具]地圖冊、漢武帝相關多媒體

  [授課過程]

  1.教師可以匯入框中的歌謠匯入新課。

  2.講述農耕技術的改進時,可分為三個方面講解:

  一、農業成就:

  1、漢武帝和東漢明帝時,兩次治理黃河;東漢明帝時派王景治理黃河。

  二、絲織業:漢朝絲織品已使用提花機。

  三冶鐵:杜詩發明水排,利用水利鼓風冶鐵,比歐洲早一千多年。

  對於這些,學生由於接觸太少,不易理解,教師可藉助於計算機、

  錄影片、投影儀、掛圖或模型進行講解,增強直觀性,啟發學生的想像力。

  3、經濟措施:1、漢武帝將地方的鹽鐵經營權、鑄幣權,收歸中央;中央統一鑄造發行五銖錢,增加了國家財政收入,實現了經濟上的大一統。2、西漢的都城長安和東漢的都城洛陽稱為東西二京,商業區叫市。

  關於加強集權的經濟措施重點介紹漢武帝時將地方鑄幣權和鹽鐵經營權收歸中央,統一鑄造五銖錢。關於兩漢商業的繁榮情況,可將重點放在介紹長安、洛陽的繁盛,包括城市的規模、佈局、商業活動等方面。可結合本課的活動與探究進行講解。

  4.講完全課,教師可對農業、手工業、商業三者間的關係,讓學生動手製作圖表展示。對兩漢經濟繁榮原因的分析。對於程度較好班級,可鼓勵學生自由討論回答,對於程度較差的班級,教師應提示、啟發,引導其回答,最後進行小結。

  5、作業:課後習題

  附:板書設計

  一、農業成就:

  1、漢武帝和東漢明帝時,兩次治理黃河;東漢明帝時派王景治理黃河。

  二、絲織業:漢朝使用提花機。

  三冶鐵:杜詩發明水排,比歐洲早一千多年。

  四、經濟措施:

  1、漢武帝將鹽鐵經營權、鑄幣權,收歸中央;統鑄五銖錢,實現了經濟上的大一統。

  2、西漢的都城長安和東漢的都城洛陽稱為東西二京,商業區叫市。

下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