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漢語常考知識及名詞解釋

  是什麼呢?下面是小編為你整理的古代漢語常考知識及名詞,供大家閱覽!

  彙總

  一、填空:

  1、漢語字典的編排方式主要有三種:

  A、按音序排列。現在通行按照漢語拼音字母次序排列***漢語拼音方案***;古代按照平水韻106韻排列***上、下平聲各15韻,上聲29韻、去聲30韻,入聲17韻***。

  B、按部首和筆劃排列。同一部首的字歸在一起,部首的先後以筆劃多少為序;同一部首內,字的先後以筆劃多少為序。筆劃相同時,在按起筆的筆形排列。一般是把起筆分成點***、***、橫***一***、直***ㄧ***、撇***ノ***四種或點、橫、直、撇、折***┐***五種依次排列。

  C、按編碼排列。通行的是四角號碼檢字法。漢字方形有四個角,角的形式共十種,用0至9代表。角的順序是左上角、右上角、左下角、右下角。每字得四碼。

  2、《康熙字典》張玉書、陳廷敬等編,在明代梅膺祚《字彙》和張自烈《正字通》基礎上編成。按照部首排列,分成214部,在按十二地支分十二集,每集分上中下三卷。釋字型例先音後義。先列主要韻書的反切,再釋義,每義引古書為證。

  3、王引之《字典考證》、王力《康熙字典音讀訂誤》,進行糾正。

  4、《中華大字典》陸費逵、歐陽溥存主編,1915年中華書局。部首排列,注音用《集韻》的反切,還加註直音。

  5、《辭源》1915商務印書館,陸爾奎、方毅等人編寫,是近代出版最早的以語詞為主,兼顧百科常識的大辭書。部首排列法,沿用《康熙字典》214部首。注音反切,全部採用清代李光地《音韻闡微》的改良的反切。基本奠定了漢語現代詞典的編纂體例格局。1958年修訂為“以語文為主,百科為輔”的工具書,吳澤炎、黃秋耘。劉葉秋負責。採用漢語拼音字母和注音字母注音,採用《廣韻》的反切。

  6、《辭海》1936中華書局編印,舒新城、沈頤,張相主編。1958年修訂為綜合性辭書。舒新城、陳望道主持。

  7、東漢許慎《說文解字》,中國文字學奠基之作,第一部系統完備的字典,分析小篆字形。宋代徐鉉採用孫愐《唐韻》校訂過。清代黎永春的《說文通檢》。徐灝《說文解字注箋》

  8、清代研究《說文解字》的四大家:段玉裁《說文解字注》、桂馥《說文解字義疏》、王筠《說文句讀》、朱駿聲《說文通訓定聲》。

  9、清代阮元《經籍籑詁》,一部專門收集唐前各種古書註解的字典。韻母排列法,以平水韻一韻一卷。還有清代劉淇《助字辨略》,何樂士《古代漢語虛詞通釋》。

  10、清代王引之《經傳釋詞》***古聲母排列***和近人楊樹達《詞詮》***注音字母***,解釋虛詞。

  11、近人張相《詩詞曲語辭匯釋》,1953中華書局,研究詩詞曲中特殊詞語的一部專著。

  12、古代漢語以單音詞為主,現代以複音詞主要是雙音詞為主。單變復主要有三種情況:

  A、換成完全不同的詞。

  B、加上詞頭詞尾。

  C、用兩個同義詞作為詞素合成。

  13、單純的複音詞,絕大部分是聯綿字。文字學主要憑字形辨別本義。

  14、文字的創造時期,象形是最基本的原則。

  15、隸書是漢字演變史上的重要轉折點,是古文字和今文字的分水嶺。

  16、押韻分為三種:

  A、 句句押韻。

  B、 隔句押韻。一般是奇句不押韻,偶句押韻。如《詩經》

  C、交韻。奇句與奇句押韻,偶句與偶句押韻

  17、《詩經》押韻主要格式:隔句押韻的句尾韻;首句入韻而後隔句押韻的句尾韻。

  18、古韻指上古時代主要指先秦的韻部,現在被分為三十部。《詩經》押古韻。段玉裁《六書音均表》、江有誥《詩經韻讀》、王念孫《詩經群經楚辭韻譜》

  19、註解古書開始於漢代。

  20、註解常見的情況有下列四種:

  A、釋詞。

  B、串講。把一句或幾句連串起來講解。

  C、通釋全章大意。使文章的意義更為明確。

  21、常見古書術語:

  A、曰、為、謂之。被釋詞放於其後。不僅用來釋義,且用於分別同義詞或近義詞的差別。

  B、謂。被釋詞放於其前。以具體釋抽象,或以一般釋特殊。謂之,被釋詞放於其後。

  C、 貌。於動詞或形容詞後。被釋詞往往表示某種性質或狀態的形容詞。等於“…的樣子”。

  D、猶。釋者與被釋詞往往是同義或近義關係。等於“等於說”。上面單純用於釋義。

  E、之言、之為言。必然是“聲訓”除了釋義外,釋者與被釋詞有時是同音關係,有時是雙聲疊韻的關係。

  F、讀為、讀曰。用本字來說明假借字。

  G、讀如、讀若。一般用來注音。有時說明假借字。

  22、唐人為漢下其他古書註釋。唐代司馬貞《史記索隱》和張守節《史記正義》;唐代李善注和五臣注蕭統《文選》。南朝宋裴松之的《三國志》注。

  23、郭象注和成玄英注《莊子》。

  24、如字,通常表示在特定的上下文裡這個字要按照它本來的讀音讀。有時一個字下注“如字”,又注別的反切或直音,表明這個字在特定的上下文裡傳統有不同的讀法。

  25、古書常常有一字異讀的情況。不同的讀音往往表示了詞義或詞性的不同。異讀有時只是音調的差異,有時不僅是聲調、詞義上的差異,還有詞性上的轉變。

  26、利用四聲區別詞義和詞性,是漢語的特點之一。

  27、朱熹:《周易本義》、《詩集傳》、《大學章句》、《論語集註》、《孟子集註》、《中庸章句》、《楚辭集註》等。

  28、清代陳奐《詩毛氏傳疏》、馬瑞辰《毛詩傳箋通釋》、劉寶楠《論語正義》、焦循《孟子正義》、王先謙《莊子集解》、郭慶藩《莊子集釋》。

  29、阮元為《十三經注疏》作《校勘記》。清代王念孫《讀書雜誌》、王引之《經義述聞》、俞樾《古書疑義舉例》。

  30、姚鼐《古文辭類篹》把文章分為十三類。

  31、古代斷句用“、”作為標誌。語意未完而需要停頓的地方,點於兩字之間。句終在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