案例教學法在高職市場營銷教學中的實施論文

  網路的快速發展,讓傳統企業紛紛把目光瞄向了龐大的網路市場,企業如何選擇適合自己的網路營銷模式是擺在企業面前的一個大難題,針對不同的企業,國際品牌網分析認為企業應該選擇不同的網路營銷方式才能達到最好的效果。以下是小編今天為大家精心準備的:案例教學法在高職市場營銷教學中的實施相關論文。內容僅供參考,歡迎閱讀!

  案例教學法在高職市場營銷教學中的實施全文如下:

  〔摘 要〕市場營銷案例教學具有實戰性、啟發性和參與性的特徵,能夠培養學生理論聯絡實際的能力,已經成為高職市場營銷教學中主要教學方法。本文結合自己在高職院校教學的實際經驗,從市場營銷教學中運用案例教學的必要性、案例教學的組織實施及應該重視的問題等方面,探討了案例教學法在高職院校市場營銷教學中的應用。

  〔關鍵詞〕高職教育 市場營銷 案例教學

  案例教學法就是指依據教學目的及內容的要求,在教師的精心策劃和指導下,以案例為基本教學材料,將學生帶入特定事件的情境中,通過師生之間、生生之間的多向互動、平等對話和積極探討等形式,來提高學生的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能力的一種教學方法。通過運用案例教學,可以較好地實現高等職業教育培養應用性人才的教學目標。

  1、高職院校市場營銷教學中運用案例教學的必要性

  1 . 1  能夠滿足高職院校培養營銷類高技能人才的教學要求

  市場營銷是一門應用性非常強的學科,許多技巧性的操作若不通過案例形式就難於清楚地表達出來。市場營銷案例教學的整個過程,要求將學生置於模擬的商業環境中,並且擔任一定角色,分析企業內外部環境,針對所面臨的問題,做出一系列的決策。通過參與辯論,學生能獲得大量的知識和資訊,使學生將他們的所持觀點變得更趨完整,且使之能與企業的經營目標、競爭狀況、消費者特點以及企業資源聯絡起來,有效地培養了學生的分析和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符合高職教育的“以能力為本位”的教學理念。

  1. 2  有利於培養學生綜合能力,實現高職教育的培養目標

  高職院校市場營銷教學不僅需要學生具有較強的實踐能力,還應具備一定的表達能力、團隊合作能力、創新能力等,這些綜合素質都能在案例教學中得到培養和鍛鍊。案例教學通常是以小組形式進行,在案例討論前,小組分工合作,蒐集資料並制定方案;在案例討論中,要求學生學會聆聽、勸說及與人打交道的技巧;在案例討論完後,寫出案例分析報告。整個教學過程是一種群體活動,大家一起討論,集思廣益,正確看待別人及正確評價自己,樹立理解和包容的意識,提高了與人合作共事的綜合能力。

  1 . 3  有利於提高學生的參與度和活躍課堂氣氛

  案例教學能夠最大限度的調動每一個學生的積極性和創造性。在課堂上,教師將更多地作為支援人而不是授課人,引導討論並且讓學生就他們的觀點暢所欲言,學生充滿自信地發言,並且提出獨到的見解。在討論、辯論和解決問題中,激發了學生的學習熱情,調動了學生的積極性和參與度,活躍了課堂氣氛,實現從“要我說”到“我要說”的轉變。

  1 . 4  有利於拓寬學生思維

  案例教學擺脫了“唯一標準答案”對學生思維的束縛。針對同一個案例,不同學生都會提出不同見解,通過學生之間的充分交流,通過思想上的碰撞,使學生對問題的理解更清楚,識別出現象背後隱藏的規律。讓學生懂得,由於營銷環境的不確定性和不可預測性,為解決問題,可能會有多種方案,面對兩難困境時,並無絕對完美的解決之道,也無絕對的“標準答案”,可能“合適的”就是“有效的”。這種多元化的答案選擇,開拓了學生思路,調動了專業學習的興趣。

  2 、市場營銷案例教學的組織實施

  案例教學的組織安排恰當與否,既是案例教學的難點和重點,也是案例教學成敗的關鍵所在。在教學活動中,根據學生的實際情況以及教學進度,設計合理的案例教學的組織程式,可以充分發揮學生的積極性和創造性,更好地培養其協調配合能力和團隊精神。

  2 . 1  教學組織形式和內容安排

  2 . 1 . 1  學生分組

  以小組為單位共同完成案例分析,可以拓寬學生思維,彌補獨立分析問題能力不足的缺陷,有利於在分析和解決問題的過程中培養學生的團隊精神。考慮到討論效果,每個小組大約每5 人一組比較合適,多了會縮短小組成員發言或交流的時間,達不到溝通思想觀點的效果;太少了則不利於相互討論啟發,集思廣益。分組方式最好由學生自由組合,然後共同推選出小組長,在組長的領導下全體成員分工負責、齊心協力完成。為了便於討論和互相提問,各小組在教室裡按順序就坐,這樣做也方便平時過程性考核的記錄。

  2. 1. 2  案例選擇

  教師應根據自己的教學內容選擇合適的案例,好的案例在教學中會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所選案例既要與教學目標相吻合,又要是教師自己能把握的,學生易於接受和認同的。案例選擇還應兼顧典型示範、現實新穎、適合國情,同時,要從教學目的出發,設定一些難易不同的決策點或值得探究的問題。

  2. 1. 3  討論形式

  在課堂討論案例時,為了使討論具有針對性和競爭性,每次以兩個小組的發言為主,其他小組成員就發言小組的討論內容進行提問或發表個人觀點,然後對兩組的表現進行評比。這樣既可以達到全班交流的目的,又可以形成良好的案例教學氛圍。

  2. 1. 4  案例分析思路

  案例可以從兩個思路進行討論,一是對案例中體現的知識和技能進行分析,展開討論,進而評價或提出改進建議,該思路注重對理論知識的消化和理解;二是根據案例所提供的背景,自行設計一套營銷策劃方案,通過課堂討論,總結出優缺點,該思路注重知識的運用,強化技能,培養創新精神。

  2. 2  案例教學過程

  2. 2. 1  課前準備

  課前的準備包含兩個方面:一是教師,教師選擇好案例後,應充分分析案例所涉及的知識點,並想象在討論中可能出現的任何問題,提前查閱相關資料,進而準備解決方案;教師還應提前給學生分發案例資料,並把討論的問題、基本要求告訴學生。二是學生,學生根據老師預先佈置的案例,蒐集資料,結合所學知識點,以小組形式進行討論,提出小組主要觀點,特別是課堂發言的小組,還要對發言的方式、內容進行準備,其他小組還要準備對發言小組提出問題。

  2 . 2 . 2  課堂討論

  課中的分析和討論是案例教學的核心環節。通過這個教學過程,訓練學生系統思考問題的方法和採取行動的勇氣與決心。也許學生來學習時只有幾個問題,學習後會變成更多個問題。但是,學生解決問題的方法會增多,思路會開闊,處理問題的自信心會增強,決策能力也會提高。這一環節的教學可以分為以下三個方面:

  第一,兩個發言小組到講臺上陳述小組觀點或現場展示策劃方案。每個小組選擇代表主講,其他成員補充,配合其它方式,展示本小組的討論結果。第二,雙方辯論。雙方就對方觀點進行辯論,哪些是一致的,哪些有不同意見,並進行提問,被提問方根據本小組蒐集的資料和小組討論的結果進行解釋,表達己方觀點和理由。第三,班上其他同學就兩個小組表達的觀點進行點評或提問,同時可以發表自己的看法,並說明理由。被提問方根據本小組的觀點及掌握的資料進行解答,若不能解答,可請求其他同學或老師幫助。

  2 . 2 . 3  點評與總結

  學生髮言時,教師一定要注意傾聽,表示對學生勞動的尊重,重視其見解和觀點。在學生髮言結束後,要對學生的發言進行簡要點評,同時歸納學生髮言的主要觀點,以利於其他學生進行評價,或挑起爭論的“事端”,來調動學生的興趣和課堂氣氛。教師點評時,話不在多,而在於巧妙、適時、到位。可以表達觀點但不進行簡單判斷,通常是以提問的方式表達出來以便討論能夠繼續,比如“還有什麼可替代的方案嗎?”“應該採取什麼行動?”等。

  案例討論結束後,由教師進行總結,或者教師啟發引導學生討論評議,讓學生嘗試總結辯論,進而明確方案是否可行,哪些方案具有獨到之處,是否還存需要改進的環節等。總結時主要包含以下內容:第一,簡單歸納一下同學們的發言主要觀點,使學生對案例所涉及的內容有一個科學、清晰的整體瞭解。第二,對學生容易忽視、遺漏或挖掘不深的問題,結合案例中的情況再進行比較細緻的分析。第三,對學生的表現加以評價,儘量不要放過每個學生的創新和精彩之處,以激勵學生下次更好地參與討論。

  2. 2. 4  撰寫報告

  課堂討論結束後,要求學生撰寫案例分析報告,這又是一次綜合性、創造性的學習。學生根據案例討論的情況,在綜合分析各種觀點的基礎上,通過理性的思考,可提煉出全面、深刻和具有獨到見解的分析報告。同時,也可以總結自己的體會,回答諸如“我從案例中學到了什麼?”等問題。另外,撰寫案例報告過程中還可以提高學生的文字表達能力。

  3、有效實施案例教學應該重視的幾個問題

  3. 1  教師要明確自己的地位,注意角色轉換

  案例教學過程中,教師必須樹立“以學生為主體”的教學理念,真正讓學生自主地研究、學習和鍛鍊能力。在課堂上教師的角色首先是主持人,說明教學目標和要求、學習程式和操作方法,維持課堂秩序,控制發言順序及學習進度,創設良好的學習氛圍。其次,教師是總結者,對學生髮言作必要的點評、總結和歸類,這要求教師有很強的綜合分析能力。另外,教師也是啟發者,通過教師一個又一個提問,推動學生思考,將問題引向縱深,一步步朝著解決問題的方向發展。

  3. 2  提高學生對案例教學方法的認可度

  長期以來,學生習慣了教師站在講臺上傳授知識,而當教師組織學生進行課堂討論時,他們或表現得不積極,或表現得很拘謹,總認為只有聽老師講課收穫最大,其他同學的發言不值得聽。因此,教師在採用案例教學前,一方面要對學生的學習態度和對案例教學方法的認識進行疏導,明確案例教學對於培養學生綜合技能的重要性,提高學生對案例教學方法的認可度;另一方面,教師要擺正自己的位置,走到學生中間,主動營造一種以學生為主體的教學氛圍,引導學生獨立思考、交流討論,開拓他們的視野,克服他們的依賴心理。

  3. 3  對課堂討論實施科學地引導與控制

  3. 3. 1  合理掌握課堂節奏

  案例課堂教學中強調和重視學生的參與程度,教師不得直接操縱課堂進度,但對課堂教學節奏進行有效地把握和控制卻是必要的。若節奏過快,會使思維速度較慢的學生產生惶惑,若節奏過於緩慢,又會降低學生的學習興趣,產生懈怠情緒,若節奏“等速”又可能成為一首“催眠曲”。教師要根據課堂的具體教學程序情況和學生的情緒及時地調節課堂節奏,使案例教學課堂緊湊而又有吸引力。

  3 . 3 . 2  有效掌控課堂的發言

  在案例教學過程中教師應努力創造良好的討論氛圍,使學生成為課堂的主角。對於那些靦腆、內向、發言較少的學生,給以鼓勵,幫助改掉怯場的弱點;對於少數態度不認真、不積極的學生,則必須進行適當地教育。由於課時所限,對於發言時間過長的學生,教師要採取適當措施加以限制,以平衡發言機會。教師尤其要注意對現場的把握,避免討論偏離主題,作到熱烈而不混亂,有序而不死板。

  3 . 4  制定有效的考核制度

  制定並執行合理的評分標準既是促進學生認真準備的動力,也是對學生努力所得結果儘可能客觀的肯定。教師通常可以從三個方面對學生進行考核:

  第一,小組各個成員準備情況

  一般要求小組長彙報其成員分工和配合情況,然後教師再根據成員預先討論的表現給予初步的評分。這做法能夠促使學生支援小組長的工作,積極預習案例,認真思考,為全面細緻地分析案例打下良好的基礎。

  第二,課堂現場討論情況

  教師從外表姿勢、課件質量、分析條理、口頭表達等幾個方面對學生綜合考慮並記錄其得分。案例本身沒有惟一的答案,重要的是在論述問題時能夠做到:邏輯性,就是符合企業營銷理論的內在邏輯,不能本末倒置或自相矛盾;理由充分性,不管觀點是否與別人一致,都應該有充分的論據支援,讓人感到合情合理;創新性,就是對問題有自己系統的看法和理解,不是隨波逐流,人云亦云。

  第三,課後撰寫案例報告

  要求學生在課堂討論結束後進行再思考,一週內將全部案例材料上交,包括具體案例及其補充材料、小組分析內容、問題及其回答、演講稿、尚需繼續探討的問題等等,教師根據報告質量評分。

  綜合上面考核內容,對學生在案例教學過程中表現進行評價,一般分為“優”、“良”、“中”、“及格”和“不及格”五個等級,並在教學日誌上進行記錄,作為平時成績,學期末根據教學日誌上的各等級的記錄次數,結合期末考核情況,最後評定學生的課程總成績。

  參考文獻

  [1 ]  於秀芝. 案例教學在高職教學中的運用[J ] .遼寧高職學報,2005 , ***6*** :95 - 97.

  [ 2 ]  [美]約翰·A ·昆奇,羅伯特·J ·多蘭,托馬斯·J ·科斯尼克著. 市場營銷管理:教程和案例[M] . 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0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