化學入門學習方法

  掌握學習方法策略,學會如何學習,已成為學習者應對快速變化的知識經濟時代的最好方法。今天小編為大家蒐集整合一些化學入門的學習方法,希望可以幫助到大家!

  一、克服三大學習障礙

  所謂學習障礙,就是學生在某種特殊的學習能力或多種學習能力方面的缺損,主要指在獲得和應用聽、說、讀、寫、算、推理方面出現明顯的困難。學習障礙實質是學習能力的缺損與失調。化學學習成績落後是因為化學學習障礙造成的,主要因為在學習化學過程中,聽、說、讀、寫、算、推理方面的能力問題而導致化學學習成績的不良。

  人與 動物 的基本區別之一就是人的高超學習能力,作為一種概括化和熟練化的活動方式,學習能力可以從一門學科遷移到另一門學科,如語文學習能力強的學生,他的閱讀與理解能力較強, 外語 學習一般不會差,數學學習能力強的學生,他的運算與推理能力較強,物理成績一般不會低。對某門學科適合的學習方法,對類似的學科也會適合。化學學科的學習一般要求學生既要有較強的閱讀與理解能力,也要有較強的運算與推理能力,還要有觀察事物與動手實驗的能力。學習能力是一個由低階到高階的複雜的資訊加工過程。在化學學習過程中,不同的學生會隨著學習內容和學習任務的不同表現出不同層次的化學學習能力。

  化學知識的感覺統合能力。

  當化學學習內容呈現在學生面前時,要被學生知覺為有意義的東西,學生不僅要具備完備的聽覺、視覺或動覺,能夠接受外界傳入的資訊,而且要能把這些資訊統合起來,變成有學習意義的材料。例如,學習氧氣的實驗室製法,學生要有良好的視覺,將教師完整的演示實驗解釋為視覺輸入,通過大腦加工,要能與教師對氧氣的實驗室製法的敘述即聽覺統合起來,並能進一步自己動手實驗。如果學生不能把教師的敘述當作是有意義的學習材料來知覺,僅是憑演示實驗或分組實驗是難以完成學習任務的。由於學生的視覺、聽覺、動作功能的失調而造成學生在學習化學中聽講解、觀察實驗、閱讀課文和計算等方面的能力低下,就會產生學習中的感覺統合失調障礙。對於這類障礙學生,教師應當在教學中通過語言的藝術表達訓練學生的聽覺分辨能力,通過手勢動作的誇張訓練學生的知覺動作能力,通過現代教育技術訓練學生的注意力,使學生在學習化學中的各種感覺統合起來。

  化學知識的理解與記憶能力。

  一旦現有的感覺資訊與過去的資訊或經驗進行比較,就會產生理解,化學知識就會被同化於現有的結構中,變成系統化的知識。儘管初三化學是一門新開設學科,但學習化學的現有知識結構已初步具備,這些知識結構除了語文的閱讀與理解能力和數學的運算與推理能力外,還有小學自然課中學習的知識和自己生活實踐中的一些化學常識。當然,以後的化學知識也會被以前的化學知識同化,例如,以後的二氧化碳實驗室製法的 原理 、裝置和收集方法,完全可以被以前的氫氣、氧氣實驗室製法的 原理 、裝置和收集方法同化。知識同化的同時,只需找出知識結構中的差異,就可以掌握新的知識。如果不能同化,學生就會嘗試改變現有的知識結構,以適應新的學習材料,這一過程就是理解與記憶的過程,也是學習能力的重要組成部分。

  例如,原子、分子結構知識的學習。一個學生現有的知識構成,決定了其理解水平的高低。理解和記憶失調的學生,雖然能學到化學知識,但不能對化學知識進行理解和進行有意義的記憶,他們在整理、加工和思考化學知識方面出現了理解和記憶失調障礙,表現為對較為抽象的化學知識難以領會。對於這類障礙學生,教師應當在教學學生學習時遇到的難點加以分析,將其分解為更簡單的、細小的、易理解的分項知識點,然後將這些分項知識點根據由淺入深、由表及裡的原則教授給學生,最後將這些分項知識合成完整的化學概念。對於能夠同化的新知識,教師可以選用比較教學法,幫助學生進行知識的同化,對於不能同化的新知識,教師可以用一些形象的比喻和描述,將理解知識的起點降到他們能夠達到的高度。

  化學知識的學習策略。

  學習策略體現的是對學習方法和學習程序的調控。有良好學習策略的學生,總是能從容地安排學習進度,為自己安排合理的學習計劃,能自我強化,自我控制,把學習的主動權掌握在自己的手中。在同一班級裡,學生的學習基礎不一樣,自我強化和自我控制能力有所差別,他們的學習策略不一致。學習策略是高階的學習能力,是對學習的自我調控,它已經不單是能力問題,而且與學習動機有一定的關係。化學學習策略不當的學生,化學學習中就會產生學習策略失調障礙,這一型別的學生在學習中缺乏有效的學習策略,不能選擇正確的學習方法,無法調動自己的學習能力,沒有合理的學習計劃和時間安排,不會有效地自我 管理 和自我調控。對於這類障礙學生,教師在教學中要注意關心學生,愛護學生,體貼學生,瞭解學生,及時發現學生學習策略中的問題,根據化學學科的特點和不同學生的心理特點,進行學習策略的訓練。

  在學習化學某個知識點之前,幫助學生明確"為什麼學習這段知識?","這段知識是如何組織的?","這些化學概念是怎樣引入的?";在學習化學某個知識點過程中,幫助學生明確"應當從這段化學知識中得到什麼?","這段化學知識和過去所學過的知識有什麼內在的聯絡?";在學習化學某個知識點之後,幫助學生明確"能否理解這段化學知識?","能否將這段化學知識總結出來?","能否列出這段化學知識的要點",並配以適量的習題檢測和鞏固學習效果。在整個學習中為他們選擇適合自己的學習方法,安排合理的學習時間,擬定可行的學習計劃,努力培養他們良好的學習習慣,讓他們自覺的 管理 和調控好自己的學習。
 

  二、怎樣認識原子

  人們對原子的認識有著一段漫長的歷史。僅從英國化學家道爾頓原子學說的提出到丹麥原子物理學家玻爾原子模型的建立,就足足用了一百多年的時間。根據現代科學觀點,原子和分子一樣都是構成物質的一種粒子,相同或不相同的原子也是構成分子的一種粒子。

  原子雖小,但也有其質量、大小和間隔,同種原子性質相同,不同種原子性質不相同。原子和分子一樣也在不停地運動。

  原子既具有可分性又具有不可分性。說原子具有不可分性是有前提條件的,即在一般化學反應中原子具有不可分性。因為,化學變化的過程,就是原子的化分和化合的過程,在整個化學變化過程中,原子的種類和每一種原子的原子個數都沒有變。也就是說,原子是化學變化中的基本單位,原子在化學變化中是不可分的。原子是“化學變化中的最小微粒。”

  也有人會這樣說:原子在化學變化中有的失去電子,有的得到電子,這不叫變化嗎?這是一種變化,但從元素的觀點看,這些變化僅僅是核外電子運動狀態***特別是最外層電子的運動狀態***發生了變化,而原子核的組成並沒有發生變化,沒有轉變成其他元素的原子。原子核組成沒有變就說原子沒有被破壞,仍然是原來元素的原子。這裡說的“最小微粒”是指原子核不發生變化,原子所屬元素種類不變而言的。說原子不可分性也是這個意思。

  人們在生產實踐和科學實驗中,經過一系列重大發現,把一向認為“原子不可再分”的說法打破,剝開了原子的“表皮”,雄辯地證實了:原子的內部還有複雜的結構。原子是可分的。

  原子由居於原子中心的帶正電的原子核和核外帶負電的電子構成的。由於原子核所帶正電量和核外電子負電量相等,但電性相反,因此原子不顯電性。居於原子中心的原子核又是由質子和中子構成的。電子、質子、中子都屬“基本粒子”。到現在為止,已發現“基本粒子”三十多種。

  “基本粒子”還能不能再分?科學實驗證明,“基本粒子”也和分子、原子一樣可以再分,因為它們同樣有著複雜的結構。這些事實充分說明了,原子是可分的,這是絕對的、無條件的;而原子不可分,則是相對的、有條件的。因此,只能說:“原子是化學變化中的最小粒子”。
 

  三、走出分子和原子知識的誤區

  分子和原子是兩種用肉眼看不見的粒子,也是認識微觀世界的兩個重要概念。同學們在學習時容易產生一些不正確的認識。現舉例分析如下,供同學們參考。

  誤區1 物質都是由分子構成的

  [分析]物質並不都是由分子構成的。分子只是構成物質的一種粒子,除分子外,構成物質的粒子還有原子、離子等。

  誤區2 分子既能保持物質的物理性質,又能保持物質的化學性質

  [分析]物質的物理性質,如熔點、沸點、密度、硬度等都是該物質大量分子的聚集體所表現出來的屬性,並不是單個分子所能表現出來的。例如,單個的分子就不能用固態、液態或氣態來描述,但同種物質的每一個分子都有相同的化學性質。因此,分子不能保持物質的物理性質,只能保持物質的化學性質。

  誤區3 原子一定是由質子、中子和電子構成的

  [分析]原子是由居於原子中心的原子核和核外電子構成的,絕大多數原子的原子核都是由質子和中子構成的,但相對原子質量為1的氫原子的原子核內只有1個質子而無中子。

  誤區4 在原子中,質子數一定等於中子數

  [分析]在原子中,質子帶正電荷,電子帶負電荷,整個原子不顯電性,故有質子數=核電荷數=核外電子數,但質子數不一定等於中子數。如碳原子的質子數、中子數、核外電子數都是6,而鈉原子的質子數、核外電子數都是11,但中子數卻是12。

  誤區5 原子比分子小

  [分析]原子不一定比分子小。分子與構成這種分子的原子相比,分子比原子大,如氧分子一定比氧原子大;但如果分子與其他原子相比,則分子有可能比原子小,如氧分子就比汞原子小。

  誤區6 分子能再分,原子不能再分

  [分析]分子和原子的分與不分,是以化學變化為前提條件的。如果離開這一前提條件,則分子、原子都是可以分割的。分子可以分成原子,而原子又可以分成質子、中子和電子等。

  誤區7 分子和原子的根本區別是:分子能保持物質的化學性質,而原子不能

  [分析]分子能保持物質的化學性質,但如果某物質是由原子直接構成的,則該物質的化學性質應由原子保持。因此,能否保持物質的化學性質不能用來區別分子和原子。分子和原子的根本區別是:在化學反應中,分子能再分,而原子不能再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