長沙會戰有什麼真相

  長沙保衛戰前三次以中國軍隊的大獲全勝而告結束,日軍受到中國軍隊的沉重打擊,日軍共傷亡10.7萬人,中國軍隊共傷亡13萬人。以下是小編為你精心整理的長沙會戰的真相,希望你喜歡。

  長沙會戰的真相

  長沙會戰共四次,在第一次長沙會戰之前,1938年11月13日,日軍攻佔岳陽,距離岳陽尚有130多公里的長沙當地駐軍,在倉惶之中奉蔣介石“焦土抗戰”的密令,於凌晨2時在長沙城內數百處同時放火,使全城成為一片火海。長沙大火焚燒了三天三夜,全城被焚十分之九,燒燬房屋5萬餘棟,燒死百姓三萬餘人,數十萬百姓傷亡或無家可歸。

  第一次長沙會戰

  1939年9月14日——10月14日,第一次長沙會戰,國民黨軍24萬對付日軍12萬,日軍攻至長沙城下,擊潰國軍10餘萬,因擔心傷亡過大而主動撤退,第二天,得知日軍撤退的訊息後,薛嶽下令反攻,趁機收復失地。國軍傷亡4萬餘人,日軍傷亡3千餘人。——戰後,薛嶽向蔣介石報告大捷,蔣問俘虜繳獲情況,答曰:無。蔣某人氣的肝疼,但為了不影響士氣,只好捏住鼻子認了這次“大捷”。

  第二次長沙會戰

  1941年9月17日——10月6日,第二次長沙會戰,國民黨軍30餘萬對付日軍約10萬,日軍連續發動猛攻,僅以傷亡不到7000人的代價,連續擊潰薛嶽4個軍,並攻進長沙,後因準備太平洋戰爭而主動撤退,國軍趁機收復失地,雙方恢復戰前狀態。——戰後薛嶽不好意思宣稱大捷, 蔣問俘虜繳獲情況,答曰:俘虜8名。

  第三次長沙會戰

  1941年12月23日—1942年1月6日,第三次長沙會戰,國民黨軍30餘萬對付日軍第3、***0師團和14旅團共12萬***還有資料稱第40師團和14旅團並未參戰,因此日軍參戰總兵力為5萬多,這個資料待證實***.國軍採用堅壁清野,誘敵深入的戰略,集中優勢兵力圍殲日軍,取得長沙大捷。這次日軍傷亡雖然只有6000人,但確實是被國軍打退了。因此薛嶽再次向蔣報告大捷,共斃傷日軍5.6萬人。 蔣檢視繳獲日軍槍支,發現竟然是“中正式”,於是大罵薛嶽“謊報戰績連臉都不要”。

  第四次長沙會戰

  也被稱為長衡會戰,這次會戰,日軍28萬攻國軍30餘萬,6月16日,日軍抵達長沙城下併發起進攻,19日攻佔長沙,被擊潰的國軍主力倉皇潰逃,導致衡陽守軍孤軍無援,戰敗投降。這一次,“謊報戰績連臉都不要”的薛嶽也實在不好意思稱自己是大捷了。——不過這並不能阻止比薛嶽更不要臉的果粉們把衡陽保衛戰吹噓為“東方斯大林格勒之戰”,雖然我的記憶裡,斯大林格勒我記得投降的是保盧斯而不是朱可夫……

  長沙會戰日軍偷走國軍的機密

  涉及戰略要地的地圖都有編號並特別註明“軍事機密”字樣

  30張發黃的老地圖上大多有些水漬的痕跡。說起這些地圖的由來,成洋告訴記者,8年前一次偶然的機會,他在一家古玩市場轉悠時,看到一位老人在兜售侵華日軍使用的軍用地圖。“我想著這些地圖不僅具有收藏價值,而且有警示和教育意義。就硬纏著那位老人,最終買了下來。”

  30張地圖中,有17張的背面有某測繪局收藏的印章和收藏檔案編號。“這些地圖當時既能作為民用地圖,也可作為軍用地圖使用。”成洋淘得這些地圖後,曾找到湖南省測繪局有關專家鑑定,專家們都稱這些地圖繪製真實可靠。“可見當時日軍為侵略中國,在偵察和勘測上下足了功夫。”

  這些地圖主要涉及長沙城區和長沙、寧鄉、瀏陽、湘陰、益陽、沅江、平江、湘潭等周邊地區。有長沙城區、青山市***今長沙縣青山鋪鎮***、金井***今長沙縣金井鎮***等戰略要地等10張地圖特別註明了屬於“軍事機密”字樣。同時,這10張地圖也有編號,長沙城區地圖的編號為“長沙九十一號”,寧鄉縣地圖編號為“衡州一號”。

  每一張地圖上都註明了測圖、製版和印製時間,如長沙城區地圖就標明是中華民國8年***1919年***測圖,昭和13年***1938年***製版等字樣。測圖時間最早的是中華民國8年,最晚的為中華民國26年***1937年***,時間跨度18年。其製版和印製時間最早的為中華民國9年***1920年***5月印製,最晚的為中華民國34年***1945年***6月印製,時間跨度25年。其中,大部分地圖在1936年至1938年印製。

  “待地圖印製完畢,日軍發動了長沙會戰。1939年9月,日軍突破汨羅江和新牆河兩道防線,從東、北兩個方向直撲長沙而來,第一次長沙會戰打響。”成洋認為,日軍前後發動3次長沙會戰,絕對不是打到哪兒是哪兒這樣簡單,確實是依據早前準備好了的地圖有備而來。

  日製老地圖用五萬分之一比例尺標明橘子洲頭東邊對岸碼頭

  30張地圖上清晰地標示了不同區域的等高線、標高及戰略要衝和交通要塞,就連散落的村莊、獨居的農舍、山間羊腸小道、平地小溝渠及其通向何處等也無一不在標註之列,足以說明早在長沙會戰前,日軍就對長沙及其周邊地區資源、文化、兵要地誌進行了大量細緻、隱蔽的偵察。

  “長沙九十一號”地圖示明瞭水陸洲***橘子洲頭***東邊對岸所有碼頭,其中,連線長沙東西兩岸、位於橘子洲頭上游***當時此段叫牛頭洲***的渡口作了特別註明。地圖用的比例尺竟是五萬分之一,也即是說,地圖上的1釐米等於實地500米。“在作戰地圖中,這是20世紀最精密、最實用的了。”湘江東岸的重要街道都作了標註,湘江西岸的一座山丘、一條小溪、一個村莊、一塊水田、一條小路、一座廟宇、一片樹林……都在圖上畫得清清楚楚。地名一律用漢字,山頂制高點和山腰等高線一律用阿拉伯數字標明瞭若干米,所有道路也都標明瞭分段里程……

  在這張地圖上,現在位於金源大酒店南邊的小林子衝路的東端連線著梓園路。4月30日,記者依據這張地圖,很快就從小林子衝路走到了梓園路。“可以說,長沙老城區的主要格局與當年沒有什麼變化,一些老街老巷都在這張地圖裡有標註。”成洋多次依照這張地圖在長沙老城區穿行,“幾乎沒有失算過,不得不驚訝日製‘老地圖’的精密”。

  1942年1月1日凌晨5時,長沙東郊失守,日軍開始集結兵力攻擊阿彌嶺陣地。戰況非常激烈,激戰中,國民黨軍隊損失慘重,只能向侯家塘、小林子衝邊打邊撤,撤退中,日軍居然從一條小巷奇襲抄了國民黨軍隊的後路,致使一個營的國民黨軍隊幾乎全軍覆沒。

  第三次長沙會戰中,日軍與國民黨守軍在長沙城區的開福寺、上潘家坪、唐家巷、上大壠、湖積渡等處發生了激烈的拉鋸戰和巷戰,而這些地名在這張地圖上一眼就可以看到。

  在這些地圖中,有一大部分是緊鄰長沙東、北兩個方向的重要關隘和鄉鎮詳細地圖,如瀏陽市的鎮頭鎮、永安鎮,長沙縣的金井鎮、安沙鎮、梨鎮等。三次長沙會戰,日軍都是從長沙東、北兩個方向進攻長沙,幾乎每次都是從這幾個鄉鎮狂奔而來。

  第一次長沙會戰,日軍一路從金井鎮駐紮到了長沙東部永安鎮,另一路從安沙鎮打到了撈刀河鎮。1941年12月31日正處在第三次長沙會戰白熱化階段,日軍第3師團一路急進,到達梨鎮後,就直接徒步從磨盤洲渡過了瀏陽河,兵臨長沙城下。“這些都說明日軍是依據長沙周邊鄉鎮的地圖發起進攻的。而且,每次戰敗後,他們也是依據這些路線有條不紊地後撤。”成洋說,他看過不少三次長沙會戰的資料,發現日軍進攻和撤退的路線“驚人的一致”。

  日軍是如何繪製長沙地區地圖的,至今還是個有待破解的謎

  據離休老軍人章明回憶,抗戰時期,由於國民黨對八路軍等部隊限制提供地圖,而且國內繪製的地圖遠沒有日軍地圖精良,因此,從抗戰時期起,共產黨領導的軍隊使用的作戰地圖,多是從日寇手中繳獲來的。每次戰鬥打敗日軍,首先是搶佔他們的電臺,然後是搜繳他們的地圖,繳槍倒是其次。“當時,繳獲的日本軍用地圖範圍很廣,可以覆蓋整個中國領土;數量也非常大,幾乎每個團都可以配一幅完整的中國地圖。”

  長沙地區處於中國腹地,為什麼日軍能弄得一清二楚?日軍的這些軍用地圖到底是怎樣繪製出來的?這項龐大的工程是怎麼完成的?成洋說,這至今還是一個值得研究、有待破解的謎。

  當時偵察衛星還沒發明,飛機高空攝影技術也十分幼稚。成洋猜想,日本人應該是主要靠手工操作的方式完成測繪。這就必須派遣大批特務間諜,收買漢奸,窺探五湖四海,竄遍中華大地,收集資料,竊取情報,年復一年,才能“大功告成”。

  那時,國民黨當局關防不嚴,國內護衛不力,也給了日寇可乘之機。“這種處心積慮、不惜一切的狂熱,恐怕在世界間諜史上也是空前的,或許日本特有的‘武士道’和‘忍者’才有這股邪勁兒。”成洋說。

  “作戰地圖本是日軍的侵略武器,有了它們,日軍才會對我國地形瞭如指掌,長驅直入,如入自家庭院。”時至今日,大批軍用地圖肯定還整套地在日本珍藏,只需借用最新衛星偵察手段加以修正完善,就可以製成符合我國現狀的新版本了。

  “收藏地圖就是收藏曆史的瞬間,妄改歷史也罷,篡改教科書也罷,地圖會原原本本地圈點出歲月的痕跡,戰爭鐵證白紙黑字,這些地圖為駁斥當前一些日本人否認日本侵華歷史,又提供了一件歷史鐵證。”成洋如是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