殺神白起的典故

  白起又稱公孫起,戰國時期秦國郿縣***陝西省眉縣常興鎮白家村***人,中國古代著名的將領、軍事家。 下面是小編蒐集整理的,希望對你有幫助。

  :上黨之爭

  秦昭襄王三十四年***前274年***,白起率軍攻打救援韓國的趙、魏聯軍,大破聯軍於 華陽***今河南新鄭北***,擄獲韓、趙、魏三國大將,斬首十三萬,魏將 芒卯敗逃。又與趙將 賈偃交戰,溺斃趙卒二萬人。

  秦昭襄王四十三年***前265年***,白起攻打韓國的陘城,攻陷五城,斬首五萬。

  秦昭襄王四十四年***前264年***,白起攻打韓國南陽太行道,斷絕韓國的太行道。

  秦昭襄王四十五年***前263年***,白起攻佔韓國 野王***今河南沁陽***, 上黨通往都城的道路被絕斷。韓國國君 韓桓惠王命上黨郡守 馮亭把上黨郡獻給秦國,以求秦國息兵。馮亭不願降秦,同百姓謀議道:“上黨通往外界的道路已被絕斷,我們已不可再為韓國百姓了。秦兵日漸逼近,韓國不能救應,不如將上黨歸附趙國,趙國如若接受,秦國憤怒必攻趙國。趙國受敵一定親近韓國。韓、趙聯合,就可以抵禦秦國了。”於是派人報告趙國。趙國國君 趙孝成王與 平陽君趙豹此計議。平陽君說:“還是不要接受吧,接受後帶來的禍患一定大於得到的好處。”他認為馮亭不將上黨交給秦國,是想嫁禍給趙國,接受它帶來的災禍要比得到的好處大的多。

  趙孝成王又召見 平原君趙勝和趙禹商議,二人勸趙孝成王接受馮亭的上黨郡,他們說:“發動百萬大軍作戰,經年累月的攻打,也攻不下一座城池。如今坐享其成得到十七座城池,這是大利,不能失去這個機會。”

  趙孝成王又問平原君:“接受上黨的土地,秦國必定派武安君白起來進攻,誰能來抵擋?”平原君回答說:“別人難與白起爭鋒。 廉頗勇猛善戰、愛惜將士,野戰不如白起,但是守城完全可以勝任。”

  於是,趙孝成王聽從了平原君計趙勝的計謀,封馮亭為 華陽君,派平原君去上黨接收土地,同時派廉頗率軍駐守 長平***今山西省高平市西北***,以防備秦軍來攻。

  趙國接受上黨,為秦趙兩國的 長平之戰點燃了導火索。

  :長平之戰

  秦昭襄王四十七年***前261年***,秦國大將 王齕攻韓,奪取上黨,然後攻趙。

  史載,趙國大將 廉頗在長平佈置了三道防線:第一道是空倉嶺防線,第二道是丹河防線,第三道防線是百里石長城。三道防線東西數十里,星羅棋佈,互相連線。秦軍與趙軍的第一次遭遇戰,發生在第一道防線以西的山谷。混戰中,秦軍斬殺趙國前鋒,突破空倉嶺,攻佔趙軍前線重鎮光狼城。

  趙軍於空倉嶺陷落後,似乎曾作過加固南北兩翼以鉗制深入之敵的努力,所謂“趙軍築壘壁而守之”,結果沒有成功,“秦又攻其壘,……奪西壘壁”,終於空倉嶺南北幾十裡防線西壘壁***一作西長壘***完全陷落。

  秦軍攻勢銳不可當,趙軍連戰不利,損失很大。廉頗重新分析敵我態勢,在看到地形因素不利於趙軍,而秦國補給線遠比趙軍漫長,後勤保障比趙國困難,決心放棄不易防守的丹河西岸陣地,全軍收縮至丹河以東第二道防線,構築壁壘,決心以逸待勞,以圖挫動秦軍銳氣,堅守待變。

  從堅守的戰術目的來看,廉頗是成功的,秦軍無論怎麼攻打都突破不了丹河防線,秦趙兩軍形成對峙局面,戰爭持續了三年,秦軍損兵折將。

  長平之戰的第一個階段,是相持三年的消耗戰。《戰國策·齊策二》載:“秦攻趙長平,趙無以食,請粟於齊而齊不聽。”戰略相持趙國無法繼續支撐下去,趙國的糧食產量只有秦國的三分之一,戰爭相持三年,二十萬大軍的鉅額消耗使得趙國經濟實力不濟的弱點完全暴露,更急於結束戰爭。加之 瘀與之戰,趙奢大敗秦軍,使得趙國心存僥倖心理,如果集中兵力決一死戰,或許秦國並不是不能戰勝,所以改變了堅守的策略,用趙括替換了廉頗。其實“紙上談兵”的趙括只是執行了趙王的旨意,換將是趙王主動和無奈的選擇,是趙王冒險尋求戰略大決戰的想法的體現。

  趙國更換主將對抗秦軍的同時,秦昭襄王也祕密派遣武安君白起為上,奔赴前線領軍。

  白起面對魯莽輕敵、高傲自恃的對手,決定採取後退誘敵,分割圍殲的戰法。他命前沿部隊擔任誘敵任務,在 趙軍進攻時,佯敗後撤,將趙軍吸引進秦軍主力構築的袋形埋伏圈;然後從側翼派出兩支奇兵,一支為輕兵兩萬五千人,長途跋涉,繞到趙軍背後,奇襲了趙軍的最後一道防線百里石長城。

  百里石長城所在的山脈突兀橫亙於平原之上,一邊通往長平前線,另一邊通往趙國大後方。趙軍由於一味進攻,重兵集結前線,導致後方兵力空虛,秦軍趁趙軍沒有防備,將其奪佔,使得長平的趙軍與後方斷絕,這是趙軍陷入危機的開端。秦軍出其不意的穿插到趙軍背後,襲佔百裡石長城防線,反應出白起一貫的戰術風格,深藏不露,避實擊虛。

  在秦軍奇襲百里石長城的同時,長平的正面戰場秦軍卻一副節節敗退的樣子。八月,一心尋求決戰的趙括在不明虛實的情況下,貿然採取進攻行動,秦軍假意敗走,暗中張開兩翼設奇兵脅制趙軍,楔入趙軍先頭部隊與主力之間,伺機割裂。趙括完全沒有意識到在他前面,有一個巨大的口袋型的秦軍預設陣地,此時白起派出另一支奇兵,突然出現在趙軍背後,利用地形將整個袋形埋伏圈堵住,整支趙軍陷入包圍。

  趙括連殺八名都尉以穩定軍心,命令數十萬趙軍從各個方向衝擊秦軍壁壘,卻始終不得突圍。白起令兩翼奇兵迅速出擊,將趙軍截為三段。趙軍首尾分離,糧道被斷。秦軍又派輕騎兵不斷騷擾趙軍。趙軍的戰勢危急,只得構築壘壁堅守,以待救兵。

  秦昭襄王聽說趙國的糧道被切斷,下達全國動員令,徵調秦國十五歲以上男子全部應戰,加封應徵者爵位一級,他親赴河內督戰,以阻絕趙國的援軍和糧草,傾全國之力與趙作戰。

  九月,趙兵已斷糧四十六天,飢餓不堪,軍心動搖,甚至自相殺食。趙括走投無路,重新集結部隊,分兵四隊輪番突圍,終不能出,趙括親率精兵出戰,被秦軍射殺。趙軍大敗,四十萬趙兵投降。

  白起與部下計議說:“先前秦已攻陷上黨,上黨的百姓不願歸附秦卻歸順了趙國。趙國士兵反覆無常,不全部殺掉,恐怕日後會成為災亂。”於是使詐,把趙降卒40萬全部 坑殺,只留下240個年紀小的士兵回趙國報信。長平之戰,秦軍先後斬殺和俘獲趙軍共45萬人,趙國上下為之震驚,從此元氣大傷,一蹶不振。後因趙國的平原君寫信給其妻子的弟弟魏國的 信陵君,委託他向 魏王發兵救趙,於是信陵君就去求魏王發兵救趙,魏王派 晉鄙率十萬大軍救趙。但由於秦昭襄王的威脅,魏王只好讓軍隊在 鄴城待命。信陵君為了救趙,只好用 侯嬴計,竊得虎符,殺晉鄙,率兵救趙,在 邯鄲大敗秦軍,才避免趙國過早滅亡。

  :賜死杜郵

  當年九月,秦又發兵,使五大夫 王陵攻趙 邯鄲。正趕上白起有病,不能走動。二年正月,王陵攻邯鄲不大順利, 秦王又增發重兵支援,結果王陵損失五校***一校約為8000人***秦軍。白起病癒,秦王欲以白起為將攻邯鄲,白起對秦昭襄王說:“邯鄲實非易攻,且諸侯若援救,發兵一日即到。諸侯怨秦已久,今秦雖破 趙軍於長平,但傷亡者過半,國內空虛。我軍遠隔河山爭別人的國都,若趙國從內應戰,諸侯在外策應,必定能破 秦軍。因此不可發兵攻趙。”

  秦昭襄王改派 王齕替王陵為大將,八、九月圍攻邯鄲,久攻不下。楚國派 春申君同魏公子信陵君率兵數十萬攻秦軍,秦軍傷亡慘重。白起聽到後說:“當初 秦王不聽我的計謀,結果如何?”秦昭襄王聽後大怒,強令白起出兵,白起自稱病重,經 范雎請求,仍稱病不起。由於病體不便,白起並未立即啟程。三月後,秦軍戰敗訊息不斷從 邯鄲傳來,昭王更遷怒於白起,命他即刻動身不得逗留。白起只得帶病上路,行至 杜郵***今陝西省咸陽市任家咀村***,秦昭襄王與范雎商議,以為白起遲遲不肯奉命,“其意怏怏不服,有餘言”,派使者賜劍命其自刎。

  白起拿起劍自刎時,仰天長嘆:“我對上天有什麼罪過,竟落得如此下場?”過了好一會兒,他又說:“我本來就該死。長平之戰,趙軍降卒幾十萬人,我用欺騙的手段把他們全部活埋了,這就足夠死罪了!”說完自殺。時為秦昭襄王五十年***前257年***十一月。

  另有一說白起抗命不遵原因是:白起深知自己如果再次引兵攻趙,換來的將是趙國全國的抵抗。因為 長平之後趙國深恨白起,所以昭王再次攻趙時,白起應該是最不適合當統帥的人選。白起死非其罪, 秦人很憐惜他,鄉邑地方都建祠祭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