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朝的軍事制度及對外戰爭

  夏朝共傳十四代,十七後***夏朝統治者在位時稱”後“,去世後稱”帝“***,延續約471年,為商朝所滅。後人常以“華夏”自稱,使之成為中國的代名詞。下面是有,歡迎參閱。

  

  啟建夏與甘之戰

  夏王朝的建立者為啟,實際在啟的父親禹之時就已為他打下了立國的基礎。禹早年率領民眾治水有大功,提高了自己的聲望,晚年則致力於王權的建立工作。其手段一是發動對三苗的戰爭並取得了勝利,接著,在淮水中游的?山,大會夏、夷諸部眾多邦國和部落的首領,史稱“?山之會”①,即所謂“禹合諸侯於?山,執玉帛者萬國”②,諸侯們皆對禹朝貢,行臣服的禮節。“防風氏後至,禹殺而戮之”③,禹儼然如君主,原始平等關係基本消失了,凌駕於社會公職之上的王權已初步形成。再者,在權力的移交上,禹也採取了手段。

  傳說禹晚年在部落聯盟酋長議事會上,先後提出均曾擔任過重要公職的皋陶和伯益作為自己的繼任人,但皋陶先禹而死,伯益任職很短,威望尚不很高。禹同時培植自己兒子啟的勢力,多數的諸候、首領有大事找啟而不找伯益相商。禹死後,啟繼立。伯益與啟爭奪王位而被殺,這就是《竹書紀年》中所說的“益幹啟位,啟殺之”。

  和“益幹啟位”差不多同時,由於傳統的“禪讓”觀念尚有影響,夏西方的同姓***姒姓***諸侯有扈氏***今陝西戶縣***也起兵反對啟繼位,啟親率大軍討伐之,發生了著名的“甘之戰”***一說戶縣西部有古甘水為證,另說甘在今洛陽西***。啟聲稱有扈氏犯了“威侮五行,怠棄三正”大逆不道的罪行,他要“恭行天之罰”***即代天行事***,要“剿絕其命”①。

  命令部屬按照一定的作戰位置努力戰鬥***“左攻於左,右攻於右,御其馬之正。”***,並規定“用命,賞於祖”***認真執行戰鬥命令的,便在祖廟祭祀中給予獎賞***。否則,“弗用命,戮於社,予則孥戮汝”,即在社壇前予以懲罰。經過啟這番戰前動員後,士氣倍增,大敗有扈氏於甘。有扈氏全體成員從此淪為“牧豎”***牧業奴隸***。有扈氏敗亡的原因,是“為義而亡,知義而不知宜也”②,即只知墨守舊“義”,而不能順應時“宜”。

  夏啟殺伯益,滅有扈氏後,召集鈞臺***相傳今河南禹縣***大會,史稱“鈞臺之享”,這是繼“?山之會”以後又一次重要的朝會,“所以示諸侯禮也,諸侯所由用命也”③。甘之戰,是確立奴隸制王權具有決定意義的一戰。啟排除了原始公社制度和堅持這種制度的守舊勢力的干擾,從此,“大人世及以為禮”④,開始了我國曆史上的“家天下”的局面,鞏固了王權,確定了世襲制度。

  后羿奪位與少康中興之戰

  夏王朝建立之初,國家機器還不很完備,統治集團內部的權力之爭也很激烈。啟死後,子太康繼立,夏王朝內部發生內訌,先有“五子”***啟的五個兒子***爭立,接著又有武觀叛亂。這都引起人們對夏王朝的不滿和怨憤。東夷有窮氏的首領后羿,乘機“因夏民以代夏政”①,攻入夏都,趕走太康,史稱“太康失國”。 后羿當了國王。后羿殘暴而聽信讒言,治國無方。不久,被其親信寒浞***音茁***殺死,寒浞取代之。太康死,弟中康立。中康子相繼位後,投靠同姓斟灌氏和斟尋氏,又為寒浞所攻殺。相之妻懷孕,從牆洞爬出,逃歸母家有仍氏,生少康。

  少康長大後,在有仍充當牧正之職。動盪的政治經歷激起他從小立下復國之志。寒浞之子澆派人追捉少康,少康逃往舜後代有虞氏,有虞氏君主虞思很器重少康,用他為庖正,把兩個姚姓的女子給他做妻,還封給分綸邑。少康在此,“有田一成,有眾一旅”②。積極召納夏的餘眾,作恢復夏王朝統治的準備。夏的貴族名叫靡的,密切配合少康,收集“二斟”的殘存力量。最後,經過反覆的鬥爭和較量,以少康為代表的夏王室,終於滅掉寒浞父子,趕走了東夷軍隊,由少康稱王,重新恢復了夏王朝的統治地位,史稱“少康復國”,又稱“少康中興”。

  “少康中興”之戰的歷史意義遠遠超出了“復國”,更重要的是使初建的奴隸制得到鞏固。作為原部落首領的后羿、寒浞和東夷人代表的是落後的社會制度和生產關係,他們入主夏土,給夏境新建的奴隸制秩序和社會生產力帶來了極大的破壞。少康中興之戰的勝利,制止了這種破壞的繼續和蔓延,使中國古代文明在初建不久得以重新鞏固下來,一直延續到今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