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朝的軍事制度

  古代商朝約公元前1200年前,中國人口約500萬至700萬,商朝兵力約12至15萬。那麼商朝具體的軍事制度是怎樣的?

  武器配備

  商朝軍隊的武器裝具,據考古發掘和甲骨文記載,主要有戰車、弓、箭、戈、矛、刀、斧、鉞、幹盾、矢鏃、頭盔、甲冑等,其中戈、矛、刀、斧、矢鏃、頭盔等是用青銅鑄造的。河南安陽侯家莊1004號商王陵墓內有大量武器出土,其中有70捆矛,每捆10個,說明商朝對於武器的存放可能有一定的制度。

  商王是軍隊的最高首領。無論是他親自出徵還是授權與將領,都必先稟告或受命於祖廟。儀式非常隆重。商王親征在甲骨文中稱“王自徵”、“王往徵”“王徵”。王以下武官有:師、馬、亞、射、衛、戍等,商朝武官的各級領導指揮系統。

  商朝的軍隊由三個部分組成:王室軍隊、諸侯國軍隊和貴族武裝。商軍的主力是王室軍隊。甲骨文稱為“王師”諸侯國軍隊即在師前冠以某侯名。如“雀師”、“犬師”、“吳師”等。族軍則是貴族的私家武裝。像子族、多子族、三族、五族等。它們也常出征衛戍。這些貴族的私家武裝在春秋戰國時迅速壯大,成為各諸侯國稱霸的主力軍。

  戰車仍是打仗的主力核心。但此時的戰車已至300輛。步卒編制稱“行”,分左、中、右編制。軍隊稱為師或旅。據甲骨文記載,武丁時出征臨時徵集的兵員甚至多達一萬三千人。原始徵兵方式是臨時性的擊鼓聚眾。到武丁時,則將居民按軍事建制編制起來,戰時只需命將於廟,就可率軍出征。到商末,據《殷本紀》記載,商紂發兵17萬人抵禦周武王。其中有50餘國的軍隊,而商王室的軍隊從其編制上推斷應有6萬人。

  編入“王師”中的成員,稱為“邑人”,即居住在王都及附近的平民。考古人員從安陽殷墟中發現大量中小平民墓葬,其中的男性成員多陪葬有兵器。王室統領的中央軍,無論是在數量、素質還是裝備上,都優於地方諸侯與方國的國軍和族軍。

  商朝除王室擁有強大的軍隊外,各宗族或各方國也都掌握相當數量的軍隊。“王其令五族戍□”***《殷契粹編》.1149***、“令多子族從犬侯寇周,葉王事”***《殷墟書契續編》.5.2.2***等卜辭表明,這些宗族或方國的軍隊須聽從商王的調遣。商朝軍隊有步卒和車兵,作戰方式以車戰為主。戰車一般由兩匹馬駕挽,車上有甲士3人,居中者駕車,居左者持弓,居右者執戈。車下隨行徒若干人。甲骨文中也曾出現過“步伐”的記載,可能表明當時有獨立的步兵隊伍。

  “王作三師右中左”***《殷契粹編》.597***等卜辭說明,當時軍隊的最大編制單位可能是師。“登百射”***《甲骨文合集》.5760***、“左右中人三百”***《殷墟書契前編》.3.31.2***、“王令三百射”***《殷墟文字乙編》.4615***等卜辭說明,當時軍隊的組織可能以100人為基層單位,300人為中級單位,並有右、中、左的區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