伊尹負鼎的故事

  “伊尹負鼎”是一個典故,出自司馬遷的《史記·殷本紀》,主要講的是伊尹給商湯藉著談論廚藝的機會跟他講治國之道的故事。本文是,希望對大家有幫助!

  

  在司馬遷的描述中,伊尹見商湯的故事有兩個版本。第一版本是,伊尹名叫阿衡,他想求見商湯但苦於無門,於是就去給有莘王的女兒做陪嫁的廚師,這才得以見到商湯。之後,伊尹揹著做菜的鼎和切菜和砧板來見商湯,先是跟他談論烹飪和滋味,後來藉機勸說他實行王道。因此,也正是出自這個版本。

  另一個版本的故事說,伊尹是一個有才有德的隱士,不願意出仕做官所以一直拒絕商湯的聘請,前後五次才答應下來。伊尹給商湯講上古帝王的治國之道,得到了他的重用。伊尹曾經離開商湯去找夏桀,但後來厭惡夏桀就又回商都。在入城的時候,伊尹見到了商湯的另外兩位賢臣女鳩和女房,回去就寫下《女鳩》、《女房》兩篇文章。

  伊尹負鼎就是出自這一個典故,後世的詩歌文章裡常常借用它來指輔佐帝王。“負鼎”、“伊尹之志”、“伊尹烹飪”等詞語也是相似的出處和意思。

  至於把伊尹負鼎當成語使用,雖然沒有相關的例子和證據,不過這樣的比喻也非常恰當,因為負鼎烹飪對於伊尹而言就是一個進見商湯的機遇,而他也因此得到重用,可以說是實現自我價值。

  伊尹的讀音

  “伊尹”這個名字讀作yīyǐn。“伊”和“尹”兩個字都可以作為姓氏。“伊”一般是指第三人,即他或者她的意思,這裡就是姓氏。而“尹”一般有治理的意思,也常常用來當做官職的名字,比如府尹。

  伊尹是夏末商初人,據說他的母親住在伊水,所以他姓伊。至於“尹”,這不是他的名字,而是他在建立商朝後的官職名,位同右丞相。伊尹原名摯,小名阿衡,父母都是有莘國的奴隸,一個烹飪一個養蠶,所以他從小也是一個奴隸。雖然如此,伊尹從小聰慧好學,在勞作之餘努力學習,不僅學到了父親一身廚藝而且成為了貴族子弟的老師。伊尹也因為研究堯舜治國之道而聲名遠播。

  商湯知道伊尹後求賢若渴,三番五次帶著厚禮前來聘請,甚至把他比作自己國家的良藥,可惜有莘王擔心商湯得到伊尹後會對自己國家不利一直不答應。最後,商湯只能迎娶有莘王女兒的方法,讓伊尹以陪嫁奴隸的身份前來輔佐自己。

  得到伊尹後,商湯十分尊敬他,奉他為師,而伊尹也以一身才華報答,輔佐他討伐了夏朝建立了商朝,又在他死後輔佐他的子孫後代。伊尹死時100歲,而他在商朝為相有五十餘年,把半輩子花在了輔佐君王治理商朝上,可謂鞠躬盡瘁死而後已。而商朝也在他的手裡,從初建時的弱小國力不斷強大,所以他是歷史上一代名相。

  伊尹之志故事

  “伊尹之志”指伊尹那樣的志向或者意圖,出自《孟子》。原文是有人以伊尹放逐太甲後重新扶立他的故事來詢問孟子,賢臣遇到君主不夠賢明,是不是本來就可以把君主放逐。孟子回答,如果大臣有“伊尹之志”就可以,如果沒有那就是篡位。

  伊尹是輔佐商湯討伐夏朝建立商朝的開國功臣,官至右丞相,而且一直是帝師的身份。他為相共五十餘年,經歷是商朝五位君王,太甲就是其中之一。太甲是商湯的孫子,商朝第四位君主,因為之前三位都英年早逝,剛建立的商朝政治並不穩固,所以伊尹把希望寄託在太甲身上。

  然而太甲即位後,卻辜負了伊尹的期望,不僅不繼承一直延續的德政反施暴政,還肆意破壞商朝的法制。對於伊尹的多次勸諫,他都根本沒有聽進去。於是,伊尹果斷將太甲廢黜,把他放逐到商湯的墳墓中去。期間,商朝由伊尹掌管並治理。太甲被放逐後開始改過自新,在墓中一邊緬懷祖父的功績,一邊努力學習。三年後,伊尹見太甲已經和過去判若兩人,就親自把他接回,恢復了他的王位,自己重新成為臣子。

  由此可見,伊尹放逐太甲是出於他為太甲為商朝的考慮,而非為了個人,所以他才會在太甲改過後重新交還大權。太甲重新即位後重新實施德政,商朝國力恢復,這正是“伊尹之志”。

  三國時期,盧植曾經對想要廢少帝立獻帝的董卓提過“伊尹之志”,這大概是大多數人是知道這四個字的來源。


1.商朝人每天的生活是怎樣的

2.商朝皇帝列表

3.商朝的基本簡介

4.商朝歷史故事